摘要:2025年9月7日,新华社发文《全文|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
2025年9月7日,新华社发文《全文|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
这篇文章,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诉全世界——迷雾即将散开,我们要开始反击了!
过去几十年,全世界的舆论话题,都是由美国来设置的;
不管是「人权问题」还是「自由民主」,都得它们来定调。
而我们呢?一直在解释,一直在回应,一直在辟谣;
这就是所谓「致于人」。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出击。
首先从文章开篇就可以看到,不是纠结具体议题的讨论,而是直接定义——美国是发动思想殖民的一方。
而且我们是怎么做的?不是直接对骂,是借力打力、以毒攻毒:
是美国人自己自曝家丑的,把国际开发署、媒体署这些所谓的「特务机关」的脏事给抖出来了。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美国的认知战,过往从来都是它身上那层所谓的「灯塔」的光环,我们首先做的就是釜底抽薪;
先剥夺对方的道德合理性。
里面直接用了美国约瑟夫·奈的原话,直接揭露对方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他国”和“维持霸权”。
对面不再是传播自由,就是叫做「思想殖民」;
美国所代表的不再是普世价值,而是自私、虚伪和双标。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
文章前言开篇的意思很明确——全员的思想动员,和彻底反击的号角。
02在文中的第一章,主要讲的是美国进行思想殖民的各种恶劣手段;
它们是成体系的、有组织的。
《孙子兵法》里面就强调了解自己和了解对手的重要性,所以得把它扒干净。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那么美国是怎么做的?
美国的思想殖民,本质上就是一种基于非对等关系的头脑控制。
文章里面就直接总结了4个特征——强制改造、恶意操纵、隐蔽渗透、长期侵蚀。
什么叫做强制改造?就是削足适履,强推美国的价值观;
比如19世纪的「天定命运」,借助西进运动和美墨战争,直接把印第安人的土地纳入版图;
强迫他们接受“美国式文明”。
在冷战期间,美国就通过广播培育亲美势力,在社会主义阵营制造思想上的间隙。
隐蔽渗透就更简单了,各种各样的好莱坞电影、流行文化影响全球;
各种所谓的「美国梦」浪漫地展现在了全球观众的眼里——好像只有美国才能拯救世界。
长期侵蚀,通过数十年如一日向全球输送留子的办法,让他们成为思想殖民的种子选手;
最经典的就是「富布赖特计划」,20年被特朗普中止了的那个。
在总结了美国思想殖民的历史脉络后,文里重点强调了这种「思想殖民」的黑白灰三个脸谱;
其中「富布赖特计划」就属于白色。
就像江湖骗子一样,白色的就是明面上表演的戏子,装的光鲜亮丽;
借助美国的公开背书,用光鲜亮丽来掩盖自己背后的侵略性。
1959年,尼克松和赫鲁晓夫出席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国家博览会,开展了「厨房辩论」。
尼克松不断地说着美国居民生活的美好,用美式冰箱、洗衣机,把制度的竞争变成生活方式的比拼;
这就是一种白色脸谱,用文化和产品掩盖其背后的侵略性。
灰色就是下面的各种托儿,对戏子的手法拍手叫好;
像是那些带着各种赞助组织研讨、资助研究的「学者」,打着各种旗号给你输送价值观。
而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就是背后资助的典型工具。
黑色就是私下里干脏活见不得光的,各种预设观点的记者和媒体就是此类;
主要操盘的就是美国的中央情报局(CIA)。
在黑色脸谱下,有名的受害者就是「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伊拉克;
这也塑造了红色警戒2里面,一个非常强大的兵种。
这些东西不是大伙都知道吗?还需要了解?
但问题在于,最大的危险就来自“以为知道实际上并不清楚”。
就像防控疫情,搞清楚传播途径,才能有效防护。
思想殖民不是一种过去时,而是进行时。
就像《孙子兵法》所说: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1991年的圣诞节,镰刀锤子的红旗在克里姆林宫降下,一个超级大国在和平中解体;
这个答案就在认知战场上。
新华社这篇文章在第二、三章,重点讲的就是认知战的核心手段和严重危害。
第二章主要围绕「信息茧房」「话语权」「文化输出」这些内容来讲。
信息茧房想必也不用多说,就是让你看到别人想给你看的,让你以为世界就是这样。
话语权就像那些「赎罪券」一样,什么叫做文明?什么叫做野蛮?
这个定义对方来决定,你有没有罪,不是你说了算。
更别说各种电影、美国方式的渲染了,所以为什么会有「中美大对账」?
那就是在逐步推进这种茧房的破除。
而就这,还不断有的各种质疑声音,试图导向我们在自导自演。
如果一种文化被不断贬低,另一种文化被不断神圣化,人就会自我怀疑、自卑。
就像有些人,以说英语为荣,看不起自己的母语;
认为西方的就是好的,本土的总是落后。
新华社这篇文里,还提到了社会的分裂对立;
放大社会不同阶层、民族、世代、性别之间的对立,让民众忙于内部争斗,而忽略了外部的威胁。
可能有人会说“那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啊”,问题确实存在,可我们也要明白:
他们也喜欢看到我们吵成一团。
工人对农民,城里人对乡下人,年轻人对老人,男人对女人……
搞得一团乱糟糟,然后他们一旁看笑话,趁虚而入;
就像老虎等着抓一群互相顶角的羊儿。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首要问题。
贫富差距、城乡区别、代际隔阂,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就像人身上长疮了一样,我们是围着这个疮相互埋怨,甚至越抠越烂?
还是说团结起来,找大夫正视它、诊断它、解决它。
对面想要看的就是前者。
新华社这篇文章就是一种态度,一种治病救人的态度。
能够把问题说出来,正视它,指出它,恰恰说明了这方面必将发力。
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让更多人看清敌人的伎俩,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
把问题说透了,就是为了解决它。
扫帚不到,灰尘是不会自己跑掉的。
打仗,第一步就是侦察敌情,这就是一次非常深入的敌情侦查;
搞明白了,后续才能有的放矢。
04所以新华社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态度很清晰了,后面将在什么地方发力?
在舆论上,拔软钉子。
清理那些被敌人植入我们脑内的错误观念的钉子;
旗帜鲜明地揭露和批驳那些刻意放大矛盾、煽动对立的言论,正本清源。
在发展上,会补短板。
会下更大力气去解决矛盾,矛盾总是会有的,可那不仅仅是我们的问题,对面同样也有;
而我们在各个领域,已经在用实实在在的发展,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他们的脸。
为什么我说这篇文章是吹响了反击的号角?
因为想要解决问题,就要指出问题,然后依靠群众,共同发力。
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在方向上,加强防线。
这一次的发文,是一种态度,一种筛选,更是一种宣告;
让所有人对于这种「认知战」有基本的意识。
内部矛盾要内部解决,关起门来我们是兄弟吵架,对外我们是铁板一块。
内部之间,有什么话都可以说,甚至吵起来,但终归要把屋子搞得更好;
最怕的就是有外人搁屋外扒拉窗户,不停喊话挑拨离间,唯恐天下不乱。
它没打算帮我们,只是想把这里搞垮,然后好进来抢东西。
这篇文章,就是先把扒拉窗户的人拉出来示众,让大家先看清楚它的脸。
承认问题,是为了消灭问题;
曝光敌人的手段,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来源:小南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