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国籍、替侵华日军洗白,还妄想复出捞金?赵立新活成了笑话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2 20:26 1

摘要:赵立新出生于1968年,关于其籍贯,有的资料说是河南郑州,有的则称其为山东人,他的父亲是一位退伍军人,转业后在新华书店担任领导。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慧心引力佳

编辑/慧心引力佳

“日本为什么没有抢故宫,并且烧掉故宫?”真的不敢相信,这样的话语是怎么说出来的!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这还是一个军二代,大学时期被公派留学,之后在国内从事演艺事业捞金的一个人。

赵立新出生于1968年,关于其籍贯,有的资料说是河南郑州,有的则称其为山东人,他的父亲是一位退伍军人,转业后在新华书店担任领导。

这样的家庭背景,让他从小就能博览群书,为他日后的“文人气质”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据说,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他文艺兴趣的最初启蒙。

之后的人生轨迹,更是一路高光,他顺利考入国内戏剧界的殿堂“中央戏剧学院”,大二那年,他又被学校保送至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深造,并最终拿下了导演系的硕士学位。

这套“中戏+莫斯科”的精英教育背景,让他的专业性毋庸置疑,然而,毕业后他没有按约定回校,而是选择远赴瑞典,这段经历成了他身上最闪亮的标签。

在瑞典,他不仅参演话剧,还凭借实力成为首位考入瑞典国家话剧院的华裔演员,后来更是晋升为该院的导演,同时兼任维斯塔挪剧院的形体指导。

这段履历,让他彻底完成了从国内科班生到拥有国际顶级艺术殿堂认证的“跨国艺术家”的形象塑造,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他选择加入了瑞典国籍。

多年后,他选择回国发展,顶着耀眼的光环回到母校中戏担任主讲教师,通过与导演张黎的好关系,他顺利进入影视圈。

2007年,一部《大明王朝1566》让他崭露头角,他饰演的沈一石,演技出神入化,备受业内认可。

尽管此后多年,他多以配角身份出现,戏份不多,但“老戏骨”、“艺术家”的标签已经牢牢贴在了他的身上。

真正的引爆点,是2018年的综艺节目《声临其境》,在这个舞台上,赵立新将其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用四国语言为不同片段配音,其深厚的台词功底和语言能力,精准地击中了大众对于“有文化、有才华”的所有想象。

节目播出后,他一夜之间从实力派演员跃升为炙手可热的文化偶像,与当时的吴秀波齐名,被誉为“叔圈顶流”。

粉丝数一度飙升至七百多万,各种影视资源和广告代言纷至沓来,他享受着知识和才华带来的巨大红利,站上了人生的巅峰。

可谁也没想到,成也这张嘴,败也这张嘴,他似乎忘记了,当一个人被捧上神坛,他的每一句话都会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

3月31日,赵立新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抛出了一个看似“思辨”的问题,他问:“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

这还没完,面对网友的解释,他紧接着反问:“那为什么不把紫禁城也一起烧了?”甚至用一种轻佻的语气调侃,说是不是因为“他们没带打火石”。

这种消解国耻、调侃民族伤痛的言论,瞬间点燃了网友的怒火,这根本不是求知,而是一种赤裸裸的挑衅,暴露出他对历史毫无敬畏之心。

如果说圆明园的言论是无知和轻佻,4月2日,他的言论则彻底触碰了民族情感的底线,他再次发问:“日本人占领北京八年,为什么没有抢走故宫里的文物?”

这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极其险恶的核心论调:试图通过渲染日本侵略者未“进一步作恶”,来为其侵华罪行“洗白”。

更令人发指的是,他还曾将南京大屠杀的惨剧,归咎于“中国军队的负隅顽抗”,并拿北平的“兵不血刃”来做对比,这种颠倒黑白的错误逻辑,不仅是对历史的无知,更是对所有遇难同胞的巨大侮辱。

历史事实清清楚楚,故宫文物之所以没被抢走,是因为早在日军全面侵华之前,国民政府就已经将13491箱国宝打包,历经千难万险转移到了南京等地。

这根本不是侵略者的“仁慈”,而是我们先辈的未雨绸缪和浴血守护,烧杀抢掠,本就是侵略者的本性。

赵立新的言论,无疑是捅了马蜂窝,公众的愤怒被彻底引爆,数万网友自发呼吁对其进行封杀。

他试图用一纸“语境偏差”的道歉声明来蒙混过关,但这种避重就轻的回应,显然无法平息众怒,反而更显得苍白无力。

很快,官方媒体下场了。中国反邪教官微下场科普,评价他的观点“太天真”,“紫光阁”转发并引用名言进行讽刺:“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共青团中央的转发则更为直接,仅仅配上了“广而告之”四个字和一个笑脸表情,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场来自官方与民间的双重清算,来得迅速而彻底。

平台的处理雷厉风行,他的社交账号很快被封禁删除,4月19日,他更是被平台官方列为封禁账号名单的首位。

行业的切割同样果断。所有代言、商演被单方面解约,资本市场对他这种“高风险艺人”展现了零容忍的态度。

他参演的电视剧也遭到了灭顶之灾,原本由他主演的《人民的财产》,为了播出不得不花费近千万元进行AI换脸,并改名为《突围》。

另一部备受期待的《南烟斋笔录》,则因为他的存在,至今石沉大海,播出遥遥无期,从万人追捧的“叔圈顶流”,到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赵立新只用了短短几天时间,他被彻底封杀了。

有网友猜测,或许是他在瑞典的生活经历,导致了他的身份认同出现了偏差,但无论如何,这都不能成为他数典忘祖、挑战民族底线的借口。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2024年,有人发现赵立新试图通过短视频平台,以朗诵诗歌的形式悄悄复出。

但迎接他的,不是遗忘和宽容,而是网友们雪片般的举报,很快他的新账号再次被平台删除,这条复出之路,从一开始就被堵得死死的。

结语

“德艺双馨”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对于公众人物而言,“艺”是立身之本,而“德”,尤其是对国家和历史的尊重,才是其话语权合法性的基石。

当一个人试图用所谓的“才华”凌驾于公共责任之上,甚至去触碰民族情感的逆鳞时,那么他曾经得到的一切,也终将被加倍收回,赵立新的前车之鉴,为所有人敲响了警钟。

新京报 【2016年8月8日】 《赵立新戏剧才是最高级的心理医师》

环球网 【2019年4月3日】 《“日本人为啥没烧故宫?”演员赵立新这一问“惊动”紫光阁》

上观新闻 【2023年2月26日】 《艺人“塌房”,这部反腐剧主角被AI换脸!影视剧选人看走眼要花多少冤枉钱?》

来源:慧心引力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