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俗话说"靠天吃饭,庄稼人最懂天意",农历七月廿一这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在老一辈人心中却藏着说不尽的讲究。夏末秋初的七月,正是庄稼地里最热闹的时候,南方的晚稻灌浆饱满,北方的玉米挺着沉甸甸的穗子,花生大豆也在土里悄悄积蓄着丰收的喜悦。可偏偏这时候,老人们总念叨着"
俗话说"靠天吃饭,庄稼人最懂天意",农历七月廿一这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在老一辈人心中却藏着说不尽的讲究。夏末秋初的七月,正是庄稼地里最热闹的时候,南方的晚稻灌浆饱满,北方的玉米挺着沉甸甸的穗子,花生大豆也在土里悄悄积蓄着丰收的喜悦。可偏偏这时候,老人们总念叨着"七月怕廿一",这简单的五个字里,藏着千百年来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也道出了先民们面对自然时的那份敬畏与无奈。您说,这平平常常的一天,到底有啥可怕的呢?
今年七月廿一可不一般,恰逢"甲申日",在老黄历里这可是个"换甲"的大日子。咱老祖宗讲究天干地支,这天干里的"甲"属木,地支里的"申"属金,金克木的讲究让这天自带三分"火药味"。村里老人常说"久晴久雨看换甲",意思是这天要是下雨,往后可就难见晴天了。更吓人的是那句"换甲有雨,百日无干土",要是真应验了,这秋收可就悬了。
您瞧瞧地里的庄稼,这时候最怕的就是连阴雨。玉米棒子在穗上发了芽,
花生烂在地里,晚稻的米粒泡得发了白,这哪是收粮食,简直是收霉变!老话说"七月廿一雨淋淋,连绵细雨到秋分",这雨要是下起来,别说机器下不了地,就是人踩在泥里都拔不动脚。更别提这雨要是耽误了秋播,来年的口粮可就成了大问题
不过这天也不光看天吃饭,老人们还传下三个"避坑指南"。头一条就是别贪凉,这早晚温差大,露水重得很,稍不注意就着凉。第二条是管住嘴,少跟人拌嘴,这天在老黄历上叫"天刑日",容易犯口舌。第三条最实在,饮食要清淡,那些辣椒花椒的发物,在这夏秋交替的时候吃了容易上火。
细细品味"七月怕廿一"这句老话,哪是什么封建迷信,分明是祖辈们用血汗换来的生存智慧。他们不懂什么气象卫星,却能从蛛丝马迹中读懂天意;没有现代农具,却用勤劳双手创造了丰收奇迹。如今我们有了科技加持,但这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不能丢。明天就是七月廿一,不妨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地,感受一下时节的脉搏。记住老人们的叮嘱:添件衣裳,少点脾气,吃口热乎饭。顺应天时才能活得通透,敬畏自然才能走得更远。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