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当教师节的清风再度轻拂岁月的枝头,这本该是我满心欢喜与敬意交织,向恩师王传璋先生呈上最诚挚祝福的美好时刻。然而,半月之前,先生却如一片飘零的落叶,悄然驾鹤西去,只留下我满腔的思念如汹涌的江水,在心底翻腾不息,久久难以
诗魂长存,风骨永铸
——教师节缅怀恩师王传璋
文/查全宏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当教师节的清风再度轻拂岁月的枝头,这本该是我满心欢喜与敬意交织,向恩师王传璋先生呈上最诚挚祝福的美好时刻。然而,半月之前,先生却如一片飘零的落叶,悄然驾鹤西去,只留下我满腔的思念如汹涌的江水,在心底翻腾不息,久久难以平息。
往昔温情,如诗如画
旧日与先生相处的点滴过往,宛如一部细腻而温暖的电影,在记忆的屏幕上缓缓铺陈、徐徐回放。每一帧画面,都承载着深厚的情谊与无尽的温暖,引领我重返那段与先生相伴的美好时光。
我与先生的相识,源于诗的奇妙缘分。大约在2016 年的春天,我的前任吴长明会长,也是我的学兄,热情地将我拉进诗群,引荐我参与诗会。他神色郑重,将我介绍给他的前任老会长王传璋先生。初次见面,我便被老先生独特的精神风貌与深厚的学识才华深深折服。他目光睿智温和,言谈间尽显诗词的韵味与人生的豁达。我们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从此,我怀着崇敬与虔诚,拜在先生门下,有幸成为他的“关门弟子”,开启了一段充满诗意与启迪的求学之旅。
那时,老师和师娘居住在三义小学的院子里。这是一座废弃的山村小学,偏于一隅,交通极为不便,周围是蜿蜒曲折的山路。但这丝毫没有阻挡我前去探望他们的脚步。我时常从县城开车前往,带着对老师的敬意与对师娘的关怀。看到他们居住的环境略显简陋,我张罗着安装了移动网线,让这个小院也能与外界紧密相连,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平日里,我还主动帮忙解决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诸如采购油盐柴米、问诊拿药之类。每一次的付出,都让我觉得能为他们做些事情是无比的幸福。
老师外出参加诗教采风活动时,我自然成了他的专职司机兼服务生。我精心规划路线,确保行程安全顺畅;在采风过程中,我细心照料老师的生活起居,为他准备好所需物品。老师总是微笑着,对我的付出表示感谢,那和蔼可亲的模样,让我心中满是温暖。
师娘张秀娟对我这个学生也是热情关怀,嘘寒问暖。师娘是个勤快的人,菜园地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绿油油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烁着生机。她还养了许多鸡鸭鹅等家禽,整个小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每次我去探望,师娘总是热情地让我带上她辛勤劳动的果实。那些新鲜的蔬菜瓜果,带着泥土的芬芳;那些美味的鸡蛋鸭蛋,是她用心照料的成果。我推辞不过,只能满心欢喜地收下,因为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礼物,更是师娘对我深深的关爱。
先生故居所在的山义小学校园,那幽静的小径上,曾留下我们并肩漫步的身影。我们一边漫步,一边谈论着诗词的奥妙、人生的哲理。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仿佛为我们的交谈增添了一份诗意。先生的话语,如潺潺流水,滋润着我的心田;他的笑容,如春日暖阳,温暖着我的心灵。那些美好的瞬间,如同璀璨的星辰,镶嵌在我记忆的天空中,熠熠生辉。
诗韵恩情,指引前行
先生不仅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更是诗词文化领域中一颗璀璨的星辰。2021 年 12 月,长明会长迁居安庆,便推荐我替任。于是,先生赠我一首鼓励鞭策之作——《咏竹致青阳诗联学会查全宏会长》,诗中写道:“解箨傍岩出,葱笼四季雄。消融霜与雪,附丽月和风。劲节凝清气,长竿插碧空。松梅欣共盟,潇洒镇芳丛。”
当时,先生将此诗郑重地赠予我,目光中饱含着期待与鼓励,鞭策我在诗词之路上不断探索前行。诗中所咏之竹,于岩边破箨而出,四季葱茏,历经霜雪却傲然挺立,与风月相伴。其劲节清气、长竿插空之姿,正是先生所期望我能拥有的品格与志向。而“松梅欣共盟,潇洒镇芳丛”一句,更似一位智者在耳畔低语,告诉我应与志同道合之人携手,坚守心中对诗词的热爱,在诗词的天地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遗作映品,精神永恒
每当念及先生,总会想起他与师兄陈启家老师唱和的遗作《遣怀》。那字字句句,皆是他一生品格与追求的真实映照,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永恒的光芒。
“自作聋盲自作痴,自家艰苦自家知,蚕丝吐尽春光老,烛泪流干夕照迟。傲骨常轾沽誉吏,丹心久仰诲人师。青灯黄卷消残梦,自慰唯于得句时。”
曾与几位同窗交流,我们都不禁为先生的一生感到惋惜,言其“高开低走”。起初听闻这话,我内心如被重锤猛击,一阵刺痛袭来。如今细细想来,却觉此论实在有失偏颇。或许有人将先生与同期同窗、同僚相较,以职位晋升、世俗功名为标尺,便认为先生未能抵达所谓“人生巅峰”,胸中抱负也未曾全然施展。若单从这层世俗标准来看,这观点似乎有几分道理。然而,先生西去之后,我如梦初醒,在人生的舞台上,成功并非只有一种定义。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而精神的富足与品格的高尚,才是永恒的财富,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在我心中,这些外在的评判,根本不足以丈量先生一生的重量。先生在诗词领域的造诣,早已达到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境界。他笔下的诗词,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般的豪迈气魄,尽显山河壮阔与时代风云的激荡,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感受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亦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般的婉约柔情,细腻勾勒生活里的温情与美好,让人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每一首作品,都是他心血的凝结,字里行间藏着对生活的深刻洞察,更透着对中华诗词文化的执着坚守。就如《遣怀》中“青灯黄卷消残梦,自慰唯于得句时”所写,先生常伴青灯、苦读黄卷,在寂静的夜晚,与古籍为伴,与诗词对话。纵使梦境渐残,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他依然能在吟出佳句的瞬间觅得慰藉,那份对诗词的纯粹热爱,早已超越了世俗的功名利禄,宛如一朵盛开在心灵深处的奇葩,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笔耕奉献,德馨流芳
先生一生笔耕不辍,留下的大量诗词作品,是滋养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犹记当年他传授《话诗十绝》时,一句“诗才人品两相量,习品优于习句章”,如醍醐灌顶般点醒了我:学诗先学做人,唯有品格高尚,笔下才能生出动人的篇章。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教诲,更是先生一生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在诗词创作中,他始终坚守着道德的底线,追求着艺术的真谛;在与人交往中,他真诚待人,乐于助人,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这份“先修品、后习文”的教诲,至今仍如一盏明灯,在我人生的道路上熠熠生辉,指引着我坚守内心的那份纯净与善良,要做一个有品格、有担当的人。
不仅如此,先生的一生,更用行动诠释了《遣怀》中“蚕丝吐尽春光老,烛泪流干夕照迟”的奉献精神。他在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二十余载,先后在青阳县九华、杜村、木镇三所中学及县五七大学主持教学工作。他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浇灌着祖国的花朵。凭借渊博的学识与独特的教学方法,他将诗词的魅力播撒进莘莘学子的心田,让无数学生在诗词的世界中找到了乐趣和方向。许多学生受他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成为了诗词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真正称得上“桃李满天下”。
后来在县志办公室与档案局任职时,他又潜心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料,如同一位考古学家,在历史的尘埃中寻找着珍贵的线索。他主编的《青阳县志》内容详实、考据严谨,为后人研究地方历史留下了珍贵的文献依据,就像一座坚固的桥梁,连接着过去和现在,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这份对工作的尽责、对文化的守护,同样是先生“吐丝”“流泪”般的无私奉献,如同一座丰碑,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供后人敬仰与铭记。
傲骨丹心,高山仰止
《遣怀》中“傲骨常轾沽誉吏,丹心久仰诲人师”两句,更是先生一生品格的生动写照。他一生光明磊落、爱党爱国,始终保持着文人的风骨与刚直不阿、直抒胸臆的性情。在面对世俗的诱惑和压力时,他从不向追名逐利的世俗风气低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就像一棵挺拔的青松,在狂风暴雨中屹立不倒。
对“诲人师”的身份,他满怀敬畏与赤诚,对待后学晚辈向来倾囊相授、关怀备至。他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引导着我们成长,在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总是给予我们鼓励和支持。在诗词传承的道路上,他四处奔走、乐此不疲:举办诗词讲座、组织研讨活动、主编协编多部诗词刊物,为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耗尽心力。他就像一位勇敢的战士,为了守护诗词文化的阵地,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这份“傲骨”与“丹心”,远比任何世俗的头衔更令人敬佩,宛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屹立在人们的心中,让人敬仰不已。
精神长存,激励后行
先生一生康健,思维敏捷直至米寿之年,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福气;而他用一生践行的热爱、坚守与奉献,更让无数人望尘莫及。其实人生本无固定的“成功标准”,若以世俗功名为尺,或许有人会觉得先生“不够成功”;可若以精神高度、品格厚度来衡量,先生的一生早已足够丰盈、足够璀璨,宛如一颗耀眼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
如今先生虽已离去,但他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永远镌刻在我们这些弟子心中;他的诗词作品、精神品格,更如不灭的灯塔,在黑暗中为我们指引方向,在风雨中为我们遮风挡雨。这个教师节,风清月明,我唯有捧读先生的《遣怀》,借这字字句句,捎去对恩师最深切的思念与缅怀。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之魂,与诗永存。愿先生在天堂安息,您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诗词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守初心,砥砺奋进。
作者简介:
查全宏:笔名:九华秋实,中华诗词学会、安徽省作家协会、安徽省诗词学会、池州市作家协会、青阳县作家协会会员,池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兼青阳县诗联学会会长。诗歌、书评、散文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网络。分别被安徽省政协及省文联推荐为《中华人物丛书·政协委员风采录》和“新徽商精英”。事迹入选《中国国情报告·专家学者卷》。
来源:雨露润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