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方留恋处,兰舟催发”,还是“留恋处,兰舟催发”?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3 11:25 1

摘要: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作为诗词文化传播者,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分享过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词中名篇《雨霖铃 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有不止一位朋友在评论区说:“多了一个“方”字,应该是留恋处,兰舟催发”。

那到底是“方留恋处,兰舟催发”呢,还是“留恋处,兰舟催发”?本文就来揭秘这个问题,给出正确的答案。

本文从版本来源和词的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专业和客观的分析。

先说结论:目前最可靠、被广泛引用的权威古籍版本都写作“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现存最早的柳永词集刻本,如明代毛晋汲古阁本《乐章集》以及清代《四库全书》所收录的版本,均作“方留恋处”。

经典选本,例如最具影响力的宋词选本,清代朱祖谋(上彊村民)编选的《宋词三百首》,作为教学和传播的标杆,收录的也是“方留恋处”。

现代权威出版物,诸如唐圭璋的《全宋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唐宋词选》等现代权威校注本,无一例外,均为“方留恋处”。

那“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个版本是怎么来的?

目前确实存在“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个版本,但没有可靠性的来源,且其产生的时代晚于“方留恋处”的版本。

“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个版本出现在一些后世的民间抄本或非主流的刊刻本中。产生的原因,很可能是传抄或刊刻过程中不慎遗漏了“方”字,在古籍流传中,这种偶然的漏字现象,俗称为“脱文”,并不罕见。

从词义上分析,“方”字在此处至关重要,它极大地增强了词句的表现力和画面感。

“方留恋处”,“方” 意为“正”、“正在”,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中,突出那个正在依依不舍、缠绵留恋的时刻。

一个“方”字,生动地描绘出了离别场景的瞬间性和不舍,柳永和情人正情意绵绵、难舍难分之际,无情的船夫却在一旁“催发”。

这一刻的“留恋”与外在的“催发”形成强烈的戏剧性对比,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推向了高潮。没有这个“方”字,这种紧张感和画面感会大打折扣。

去掉“方”字,“留恋处”意思变为“留恋的地方”或“留恋的时刻”,虽然大意相通,但失去了动作正在进行的动态感和瞬间的张力,显得平铺直叙,情感冲击力弱了很多。

综上所述,无论从文献考据的权威性,还是从文本分析的合理性来看,“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都是毋庸置疑的正确版本。

而“留恋处,兰舟催发” 是一个因流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笔误或漏刻而形成的次要版本或异文,不应作为引用的依据。

因此,我们在阅读、引用或学术研究时,应坚决采用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的版本,而不要被某些出版物或网友所误导。

仔细求证,拨乱反正。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朋友们,读了本文是否又增长了知识?是否赞同本文观点?欢迎分享高见。

来源:驶向一江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