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抗战在南通:苏中根据地建设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3 11:26 2

摘要: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在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领导下,随着苏中军事局面的展开,苏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抗日民主政权相继建立并逐步发展。年底,建立122个区委、12个县委和4个分县委,县委书记兼任地方兵团或县大队政委。全苏中的党员从年初的3000人上升到9620人,建立支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在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领导下,随着苏中军事局面的展开,苏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抗日民主政权相继建立并逐步发展。年底,建立122个区委、12个县委和4个分县委,县委书记兼任地方兵团或县大队政委。全苏中的党员从年初的3000人上升到9620人,建立支部1001个,抗日民主政权控制土地面积47%,约1万平方公里,人口60%,约510万人口,体现了党对军队和地方政权的领导。将工作重心由城镇转向农村,作战对象由顽军转向日军,作战方法由运动战转向游击战,并以游击战为中心,实行组织形式、领导方法、工作作风等方面的转变。以主力部队为骨干,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打击敌人,并力求最大限度地把敌人引到苏中区,以保障华中局、新四军军部的相对安定。

建立和发展地方武装 苏中区党政军领导把建立和发展地方武装作为根据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到4月底,建成东台、泰东、兴化、靖江、如西、泰兴、泰县、南通、如皋(东)、启海10个地方团,共计6200余人,有长短枪3800多条。6月底,脱离生产的民兵自卫队发展到近万人,不脱离生产的民兵发展到16万人。夏收后,开展地方武装上升主力与建立新的地方兵团工作。在充分动员后,靖江、泰兴、江都、兴化、东台、如西、泰州等县警卫团4000多人,先后编入新四军第一师主力部队。之后,再组建新的地方兵团,乡自卫队上升到区自卫队,区自卫队上升到县警卫团。据1941年年底统计,除各县有警卫团(独立团)外,第二、第三、第四分区都有独立团。苏中行政委员会有警卫团和保安部队。全苏中共有地方武装6716人,初步形成乡有游击小组,区有自卫队,县有警卫团,分区有地方独立团的地方武装体制。地方武装成了苏中根据地坚持长期斗争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基干力量。为改善人民生活,从夏季起开展了以“二五减租”为主的群众运动,在夏收减租的基础上,又开展秋收减租运动。在减租减息运动中,一批农民群众自动参加农抗组织,随着农抗组织的健全和发展,提高了盐民、渔民、小学教师以及民间艺人的抗日热情,各种抗日群众组织陆续建立起来。减租减息中所发动起来的群众运动,奠定了坚持苏中斗争的群众基础。群众积极参加抗战,支持抗战,勇交公粮。1941年,苏中征收公粮36.60万余担,代金82.59万元,税收额1587万元,除保证本区军政供给外,还上交军部470万元。1941年6月,苏中区在如皋(东)邱陞中学召开教育工作代表大会,教育行政干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3000多人参加,并成立 “苏中教育界抗敌协会”。这次代表大会开创了苏中教育工作新局面。各地文化教育工作得到恢复。大多数学校在日伪频繁“扫荡”中坚持上课。据年底统计,全区有中学44所,中学生7917人;小学1122所,小学生9.40万人,很好地发挥了教育工作在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中应有的作用。

1942年11月,苏中军区海防团在如皋(东)县何家灶正式成立。1941年2月,国民党军队李长江叛国投降,粟裕奉军部之命,率3个旅讨伐李长江,粉碎敌人“消灭新四军立足未稳之际”的阴谋。同时,新四军撤出城镇,转移到农村开展游击战。2月下旬,第一师师部进至海安、东台线以东。在江海平原上作战,一马平川,没有高山密林作掩护,一师兼苏中军区开展海上游击战,把同敌人的争夺从陆上扩大到海上,把陆上斗争与海上斗争结合起来。3月,粟裕决定组建海上部队,从第一师抽调后勤机关、山炮连、警卫分队200多名士兵组成一支直属一师海防大队。海防大队队部驻在如东(皋)县长沙何家灶,由一师师部作战参谋凌海波任大队长,配有后勤、会计、医务人员、电台、“小指导”船1条。苏中军区成立后,一师海防大队改名为苏中军区海防大队。海防大队在师部和军区的领导下,开辟海上交通线,保护师部和军区机关后勤物资的海上转移,进行海上运输、护送、战斗,为江淮印钞厂海上印刷进行护航。何家灶海上抗日根据地实现陆海联通,有力支持陆上根据地建设,为以后建立苏中军区海防团,应对日伪“清乡”做了基础准备。
粉碎日伪秋冬“扫荡” 1941年7月20日,日伪1.7万余人由东台、兴化、射阳、陈家洋等地分4路同时出动,向盐城合击。这是徐州会战后,日军对华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扫荡”。新四军各部在盐城外围地区阻击和杀伤日伪,配合盐阜区反“扫荡”。苏中主力部队和自卫武装组织在苏中敌后全面发动攻势。第一师一旅在苏中三分区连克黄桥、古溪、加力、季家市、天星桥、孤山等据点,并袭击姜堰镇,进逼泰州,围困泰州城。二旅于盐城以南地区阻击东台北犯之敌,袭击破坏了盐城至东台的交通线。三旅向南通、如皋(东)境内日伪军据点和交通沿线展开袭击,攻克金沙、马塘、石庄等日伪重要据点,日伪被迫于8月初南撤。第三师主力乘机收复阜宁、东沟、益林等地。日伪北犯被挫后,于8月13日,集中1万余人转向苏中地区,进行空前的报复性“扫荡”,先后占领李堡、栟茶、掘港、马塘、双甸、岔河、石港、三余、大中集、潘家䥕等集镇,袭击党政机关,抢劫群众财物。

苏中区军民与日伪展开坚决斗争。第三师部队和一师二旅在盐城、东台地区主动对日作战,配合苏中反“扫荡”斗争。8月15日,第一师第二旅旅长王必成率四团攻击裕华镇日伪据点,一举解决全部伪军,当进攻日军驻地时,日军施放毒气,部队暂停攻击。16日晚,四团继续攻击裕华镇日军碉堡,经3小时的激烈火攻,共毙歼日军70余名,伪军400多名,生俘日军7名,伪军160余名。缴获重机枪1挺,轻机枪2挺,步枪10余支。裕华镇战斗胜利,得到军首长的传令嘉奖。在苏中、盐阜军民的密切配合下,历经43昼夜的反“扫荡”斗争,终于取得胜利。军民共作战130余次,毙伤日伪1300余名,俘日军14名,伪军800余名,击伤击毁日军汽艇30余艘。12月,日伪军对苏中发动冬季大“扫荡”,8日,出动2000余人,对南线丰利地区“扫荡”,9日,又出动千余人向北线三仓河进犯。为粉碎日伪冬季大“扫荡”,一师师部统一部署兵力,三旅八团进至丰利东南花市街一带迎战日伪军,全歼伪军一个多团,生俘日军分队长羽田和上等兵松野觉。“扫荡”三仓的日军一个大队500余人,遭三旅七团和一旅三团的顽强阻击而撤出三仓。新四军主力和地方武装发动10个团的兵力,向日伪据点如皋、古溪、栟茶、李堡、余西、二甲、双甸、岔河、临泽、福镇庙、王家营等地主动攻击,13日结束。这次反“扫荡”战斗,南至长江,北至三仓,纵横数百里,全线出击,夺回丰利、三仓,毙伤日伪军500余名,创造了保卫抗日民主根据地,粉碎敌寇“扫荡”的光荣战绩。1941年,苏中军民对日伪作战共520次,俘日军16名,伪军5008名,缴获步枪6280支,重机枪27挺,轻机枪166挺,迫击炮5门,击毁汽艇35只。苏中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中南部的一个前哨阵地,又是向苏浙皖边、闽浙赣边发展以及反攻阶段收复南京、上海的一个紧要基地和出发地。苏中临近上海,可以成为连接国内外反法西斯力量的桥梁。抗日斗争的胜利和根据地各项民主政策的成果能通过苏中,再由上海迅速向国内外传播,以扩大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的影响。同时,在苏中所能控制的人力、财力,在华中战区中占首位。所以苏中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战略作用,成为日伪顽与中共三方必争之地,苏中建立抗日根据地,对日伪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苏中在华中抗日斗争的作用很大。苏中军区成立当年,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工作广泛开展,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在苏中江海平原上站稳了脚跟,扩大了根据地,为以后把苏中根据地建成基本根据地,夺取苏中、华中抗日斗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来源:长江两岸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