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代代传”红色文化文艺创作研讨会嘉宾发言摘登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3 11:59 1

摘要: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沂蒙精神是齐鲁儿女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和抗战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一代代有家国情怀的山东创作者的优良传统。9月12日,“沂蒙精神代代传”红色文化文艺创作研讨会举行,与会嘉宾围绕如何更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扎实

编者按: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沂蒙精神是齐鲁儿女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和抗战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一代代有家国情怀的山东创作者的优良传统。9月12日,“沂蒙精神代代传”红色文化文艺创作研讨会举行,与会嘉宾围绕如何更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扎实推动以文艺形式讲好红色文化故事进行了交流探讨。以下为嘉宾发言摘登。

红色文化的生命力来自脚下的大地

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省作协原副主席、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 铁流

走近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多年的历史,红色文学题材的作品,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红日》《铁道游击队》等等,在今天仍是红色文学殿堂中的瑰宝。这些文学作品之所以拥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归根结底是因为创作者们既是战士,根又扎在火热的战斗生活中,他们的灵感来自脚下的大地。

我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靠山》,从准备到完稿历时14年,可以说是一部用脚“丈量”出的作品,采访对象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支前活动的亲历者及其后人,同时查阅了大量文献和历史资料,采访笔记上千万字,搜集的资料字数过亿。我始终坚信,虚构的内容,远远没有现实生活精彩,更不比那些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真实事件震撼人心。以山东这片孕育了伟大沂蒙精神的热土为例,“沂蒙红嫂”“沂蒙母亲”“沂蒙六姐妹”等伟大女性群体的真实故事震撼人心,奉献精神感天动地,正是包括她们在内的千千万万群众可歌可泣的故事,绘就了革命战争年代踊跃支前的历史画卷,成为党和人民军队的最大“靠山”,也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伟大沂蒙精神的最生动诠释。

我从沂蒙大地一路走来,传播了红色文化,也是红色文化的受益者,这是多年来的最大感受。我坚信,文艺创作来源于生活,只有深入、再深入,创作的源泉才能源源不断,创作的灵感才会像井一样持续不断地喷发。

创造性、创新性实现“沂蒙精神代代传”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兼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主任 张德祥

红色文化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凝铸出来的一种中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生命体。

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会有红色文化。百年前中国人民饱受压迫,要求得独立、得解放,要实现伟大复兴,就需要有一部分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站在前列,高举旗帜,为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寻一条生路。所以红色文学作品创作的首要意义是要符合历史的发展,符合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中国人民求解放、求生存、救亡图存的历史过程。

红色文化同样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沂蒙山能够诞生伟大的沂蒙精神,成为文学创作者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是因为沂蒙精神根植于拥有厚重传统文化的沂蒙大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临沂悠久历史文化相结合所孕育出的新的文化生命力。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也准确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军队和人民的关系。

今天所公布的《山东省“沂蒙精神代代传”红色文化主题文艺创作传播规划(2025-2029)》和《山东省文艺精品创作传播孵化实施细则》,主题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推进“齐鲁文艺高峰计划”,努力出精品、攀高峰。我们所说的“代代传”,不是被动地传,而是主动地传、创造性地传、创新性地传。新一代的文艺创作者们在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要灌注沂蒙精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沂蒙精神变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加强文学精品创作 推动红色基因传承

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赵艺丁

弘扬沂蒙精神是齐鲁儿女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和抗战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一代代有家国情怀的山东作家的优良传统。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红嫂》《铁道游击队》等一部部红色经典,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红高粱》《沂蒙九章》,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的《靠山》《根据地》《大海风》等众多优秀文学作品,山东作家始终以高度的历史担当和强烈的文学使命,积极推进红色题材文学创作,为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作出了积极贡献。下一步,省作协将深入实施重点选题策划、重点作品扶持等工作机制,切实抓好红色文化主题重点文学创作规划(2025-2029)的修订实施,围绕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策划年度主题创作,有阶段、有步骤地推出系列红色文化题材文学精品。

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根本是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正确导向。省作协将切实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完善“深扎”实践工作机制和定点深入生活机制,围绕“沂蒙精神代代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主题,围绕长征胜利90周年、建军100周年、改革开放50周年、新中国成立8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精心组织年度主题“深扎”活动,引导广大作家深入挖掘山东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创作更多优秀作品,用心用情讲好红色历史故事和时代发展故事。还将进一步改进文学作品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着力抓好“沂蒙精神代代传”红色文化主题文艺创作传播规划中第一批入选作品的打磨提升、发表出版。同时,积极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新方式促进文学破圈发展、跨界传播,充分发挥文学母本效应,让文学更好抵达人心、惠及大众、发挥应有作用。

在深刻把握沂蒙精神的文明价值中 引导文艺创作

省文联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范玉刚

文艺评论要真正发挥为文学作品鼓与呼的引领作用,要创新性传承、创造性传承,讲好新时代的沂蒙故事。要在深刻把握沂蒙精神的文明价值中引导文艺创作,立足时代条件与时代语境的变化,在思想和价值创新中,深刻发掘和阐释沂蒙精神新的时代内核,并赋予时代性的艺术表达,提升沂蒙精神的现代文明价值。

沂蒙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蕴含着一种普遍性的现代文明价值,一种对人类正义的追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和真理的价值诉求。倡议沂蒙精神的红色题材创作要在思想的深刻性上把握和理解沂蒙精神,赋予沂蒙精神一种鲜明的现代文明意识,成为推进中华文明当代演进的重要精神资源。

强化沂蒙精神的红色题材创作,要以高扬文艺人民性为基本遵循,坚定走中国文艺发展道路。实践表明,中国革命胜利的“靠山”从来都是千千万万普通群众,他们以朴素的牺牲精神铸就了民族精神的丰碑,其中所蕴含的大爱和民族意识挺直了中国的脊梁,正是人民用挺起的脊梁和乳汁,筑牢了共和国独立自主和崛起的基石,这是新时代艺术创作的资源富矿。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语境下,新时代艺术要在拥抱数字技术应用的数字人文视野中增强艺术的表现力、审美表达力、文化传播力。倡议沂蒙精神的红色题材创作要借势技术应用,高度契合信息文明发展趋势,在超越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中,向着全球的文艺高位态和世界文艺主导形态迈进,使沂蒙精神的文艺创作在世界文艺经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用画笔诠释沂蒙精神的时代内涵

省美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 张宜

我深知肩上承担着以美术形式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使命。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的统一部署,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沂蒙精神代代传”主题创作活动,推动红色主题美术创作不断走向深入。

目前正在临沂市美术馆展出的“丹青绘沂蒙”板块,共展出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作品109件。这些作品不仅汇聚了张彦青、单应桂等我省老一辈名家,以及李翔、祁海峰等全国知名美术家的力作,也集中呈现了徐青峰、梁文博等省内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以及35位临沂本地美术家的最新创作。这些作品主题鲜明、情感真挚,从历史与时代多个角度诠释沂蒙精神,全面展现了山东美术创作的整体面貌与梯队人才建设成果。

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以“红黄蓝绿金”五大板块为框架,持续实施“五个一百”大型美术创作工程。下一步,计划结合重大时间节点,推出一系列主题展览。我们还将建设线上数字展厅和红色美术资源数据库,推动优秀作品进校园、进社区,实现“一次创作、多元传播、持续影响”。到2027年工程收官之时,将系统呈现五百件优秀作品,举办大型成果汇报展,出版系列画册和专题纪录片,全面展示山东美术在传承红色基因、讴歌新时代方面的艺术高度与精神深度。

我们将继续坚持以画笔描绘人民、表现时代,努力用更多精品力作诠释好沂蒙精神的时代内涵,为山东“走在前、挑大梁”贡献美术界的坚实力量。

以吕剧艺术唱响新时代沂蒙强音

省吕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省吕剧院)党委书记、院长 隋福润

在我院72年的发展历程中,红色始终是我们最鲜明的底色。作为山东地方戏曲的重要传承单位,我们始终将创作排演红色剧目视为自己的使命,始终坚持将吕剧艺术与沂蒙精神深度融合。

吕剧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受众广泛、影响深远。《沂河两岸》《红嫂》《山高水长》《苦菜花》等等,这些剧目不仅艺术精湛,更通过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唱腔,深刻诠释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内涵,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在我看来,新时代用吕剧弘扬沂蒙精神,关键是要将这一精神的内涵融入创作全链条。比如,“党群同心”不仅揭示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也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目前,我们正在创作新编吕剧《许罗锅本记》,通过讲述普通女工在改革开放中的奋斗故事,努力为沂蒙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为了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我们多措并举:一方面打造“永远的沂蒙红”学习制度,组织职工系统学习理论、深入红色旧址采风;另一方面积极推动艺术创新,不仅创排大型红色剧目,也推出多部荣获国家级奖项的红色小戏。我们还通过惠民演出、艺术党课、沉浸式戏曲空间等形式,让吕剧走进学校、社区,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构建起一道流动的红色文化风景线。

回首过去,我心潮澎湃;展望未来,我信心满怀。山东省吕剧院将继续深耕红色题材,用好吕剧这一独具山东特色的艺术形式,努力唱响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强音。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邵琳 陈牛 整理

编辑:王玉婷

来源:在临沂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