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忧公主的微笑:以山河为证 铸千年同心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3 14:33 1

摘要:我是刘解忧,一生经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在乌孙生活了半个世纪,连嫁三代乌孙王,70岁回归长安。公元前101年,乌孙国遣使到达长安,上书汉庭,望继和亲五年便郁郁病故的细君公主之后,再次求娶汉家公主。汉武帝封我为公主,嫁给乌孙昆莫军须靡。

我是刘解忧,一生经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在乌孙生活了半个世纪,连嫁三代乌孙王,70岁回归长安。公元前101年,乌孙国遣使到达长安,上书汉庭,望继和亲五年便郁郁病故的细君公主之后,再次求娶汉家公主。汉武帝封我为公主,嫁给乌孙昆莫军须靡。

《汉书》载:“岑陬尚江都公主,生一女少夫,公主死,汉复以楚王戊之孙解忧为公主,妻岑陬。”

从长安出发时,我的行囊里装着丝绸与种子,更装着汉武帝“断匈奴右臂”的嘱托。当车驾碾过玉门关的砾石,我知道身后是熟悉的宫阙,眼前是万里之外的乌孙草原。那里的穹庐已接纳过细君公主,我该如何延续她的使命?我和乌孙昆莫军须靡的婚姻将带来怎么样的和平安宁和文化交流?

抵达乌孙国都赤谷城时,猎猎作响的乌孙旗帜在风中舒展,我看见城门口的牧民捧着马奶酒,眼神里既有好奇也有审视。昆莫军须靡接过汉朝国书时,神情庄重得让我忽然彻悟:这场婚姻从来不是一个女子的远嫁,而是汉与乌孙用信任编织的和平经纬。

解忧公主的微笑 是“交往交流”的践行

我开始学习乌孙的语言,跟着牧民学习辨识牧草与星辰,脱下锦缎长裙,住毡房吃酪浆,把中原织锦的纹样绣进乌孙毛毡,把汉朝的农耕技术教给部落里的妇女。当草原的风裹着粟米的清香漫过毡房,当汉话与乌孙语在毡房里交织,我知道和平的种子已经悄然生根。

后来军须靡去世,按照乌孙习俗,我改嫁其弟翁归靡。有人说这是屈辱,可我清楚,个人的荣辱远不及两国安宁重要。也正因这份延续的联结,我得以持续推动汉乌交好——面对匈奴威胁时,我力促两国联手夹击。当汉军铁骑与乌孙骑兵在漠北草原胜利会师,捷报传回赤谷城,我才明白“解忧”二字的真义:它从不是解个人之忧,而是让万里边疆的烽火停歇,让丝绸之路上的驼铃永远清脆。

《汉书・西域传》载,公元前71年,解忧公主与乌孙昆弥翁归靡联名上书汉宣帝,“弥愿发国半精兵,自给人马五万骑,尽力击匈奴。唯天子出兵以救公主、昆弥。”“汉兵大发十五万骑,五将军分道并出。”此次联军东西夹击,斩获匈奴四万余人、牲畜七十余万头。此役后匈奴元气大伤,《汉书》称其“民众死伤远逃,牲畜损失过半,属国尽叛”,彻底瓦解了匈奴对西域的控制。公元前60年,匈奴西边日逐王率众到汉西域地方长官郑吉处投降,天山以北也归属于汉。汉“并护北道”,始设“都护”。

解忧公主的微笑 更是“交融之路”的见证

若说“交往交流”是播下和平的种子,那“双向交融”便是让这棵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我想“把中原的东西带过来”,更想“把乌孙的好东西送回去”。我派人将乌孙的良马图谱、牧草种子以及独特的酿酒技艺详细记录下来,托商队送往长安,同时也鼓励乌孙的工匠们学习中原的冶铁、纺织技术,让不同的智慧在这片土地上交融碰撞。

当来自乌孙的乐师在大汉宫廷演奏出雄浑的草原牧歌,当长安的丝绸在乌孙贵族的营帐中绽放异彩,我知道这种跨越千里的文化交流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不再仅仅是朝堂之上的盟约,更是百姓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相互学习、彼此接纳中交往不息,最终一点点交融,共同汇入中华文明的壮阔长河。

如今,在伊宁汉家公主纪念馆里,解忧公主“身着”乌孙服饰,脸上“漾着”那熟悉的微笑仿佛在说:“我希望这种双向的交流能像伊犁河的水流一样,川流不息,把‘隔阂’化成‘我们’,把‘陌生’变成‘亲近’,让‘交融’不再是遥远的理想,而是代代相传的基因。”

《史记·⼤宛列传》记载,公元前51年,解忧公主上书汉宣帝,表示“年老土思,愿得为骸骨,葬汉地”,天子闵而迎之。历经五十载,从青丝到白发,从长安少女到乌孙国母,解忧公主终于归乡。两年后,在长安辞世。伊犁河谷的粟米还在生长,长安传来的曲调还在草原上传唱——解忧公主的微笑早已越过千年时光,铸就丝路同心。

图为伊宁市汉家公主纪念馆。

以上图片均由AI生成

来源:伊州网信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