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2日晚,罗永浩做了场直播,表达了几个观点,第一不反对预制菜,推动预制菜透明化,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就这一点他就和所有消费者站在了一起。第二,情绪激动时还表达了对西贝价格的看法,贵得没道理。第三,谈了对预制菜的理解……
9月12日晚,罗永浩做了场直播,表达了几个观点,第一不反对预制菜,推动预制菜透明化,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就这一点他就和所有消费者站在了一起。第二,情绪激动时还表达了对西贝价格的看法,贵得没道理。第三,谈了对预制菜的理解……
相关阅读:
之前罗永浩花钱在网络征集证据,西贝开放全国门店后厨,记者现场直播……网友评论:这难道不是预制菜吗?
9月10日,一条63字的微博让餐饮圈掀起波澜。罗永浩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随即强硬回应,否认使用预制菜、扬言起诉,还开放门店厨房参观。然而,这场看似个人与企业的“互撕”,并未平息争议,反而暴露了中国餐饮行业在预制菜时代的核心矛盾:品牌叙事与消费者认知的错位,以及效率与信任的艰难平衡。
01
预制菜定义:官方与大众的认知鸿沟
要厘清争议,首先需明确“预制菜”的定义。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给出官方界定:预制菜是“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明确将中央厨房制作的菜品排除在外。按此标准,若西贝依赖中央厨房统一配送、门店简单加工,确实不算预制菜。
但在消费者眼中,“预制菜”的范畴远不止于此。大众普遍认为,只有厨师在门店当场切配、翻炒,从生料到成品全流程可见,才算“现做”;只要经过提前加工,哪怕是中央厨房处理的食材,都属于“预制”。这种认知偏差成为争议导火索——人们能接受奶茶店提前煮好的茶底、烤鸭店预制的鸭坯,却对西贝的“非全现做”难以容忍,本质是消费者对“预制”的容忍度,会随品牌定位和价格浮动,西贝人均85元的高客单价,让消费者对“现做品质”抱有更高期待。
为什么西贝贾总之前在媒体镜头前说要起诉罗永浩,在他的认知里,那就不是“预制菜”……
9月12日,很多媒体的记者进了西贝门店,直播镜头下,显然是一场大型公关翻车现场。
工作人员:“这是现熬的鸡汤”
记者:“鸡肉呢?”
工作人员开始支支吾吾:“是用鸡汤料包……”
02
连锁无奈:效率与成本的现实选择
西贝的困境,实则是整个连锁餐饮行业的缩影。如今超74%的连锁餐饮企业拥有中央厨房,头部品牌预制菜使用占比甚至超80%。为何连锁餐饮离不开中央厨房?核心在于效率与标准化。
对全国布局的连锁品牌而言,要保证几百家门店口味一致,靠厨师手工现做根本不现实。以西贝为例,若每家门店都从选料到腌制全流程现做,人工成本至少增加50%,客单价可能涨到112.5元以上,或利润降至负数。中央厨房的存在,既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又能保障菜品品质稳定。可消费者不关心行业现实,只看到高客单价,便默认“贵就该吃现做的”,这种期待与现实的矛盾,让连锁餐饮陷入两难。
03
公关失策:纠结定义vs坦诚透明
这场争议本有更优解,过往餐饮企业的危机公关案例早已给出答案。2017年海底捞被曝后厨卫生问题,3小时内发布“锅我背、错我改、员工我养”的道歉声明,靠诚恳态度赢得谅解;麦当劳在3·15被曝光后,1.5小时内微博致歉,快速掌握主动权。这些案例的核心,是“直面问题、态度诚恳”,而非纠结于“技术定义”。
西贝却选择了最不利的应对方式:与罗永浩争论“是否为预制菜”,甚至扬言起诉。这种强硬姿态不仅没平息质疑,反而让“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印象加深。
其实,西贝完全可以换种思路:
第一、不纠结定义,坦诚告知消费者“中央厨房的运作模式”,公开食材来源、加工流程;
第二、针对“贵”的质疑,解释高客单价背后的优质食材、品控标准和服务价值。就像老乡鸡主动公布119道菜品的加工等级,明确“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的比例,反而赢得了消费者对“知情权”的认可。
04
破局关键:诚实是信任鸿沟的捷径
消费者真正反感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被欺骗”。
大家能接受便利店的预制饭团、连锁快餐的预制汉堡,因为清楚其定位与价格匹配;但对主打“高品质、现做”的品牌,若回避“预制”话题,消费者就会觉得“被套路”。
罗永浩的吐槽之所以引发共鸣,本质是戳中了“价格与价值不匹配、信息不透明”的痛点。
对餐饮行业而言,预制菜是工业化的必然趋势,与其遮遮掩掩,不如主动透明——公开食材来源、加工工艺,让消费者清楚“吃的是什么、为何值这个价”。
对消费者来说,也需理性看待预制菜:在效率至上的时代,完全拒绝预制菜等同于拒绝所有连锁餐饮,关注性价比、食材安全,比一味排斥更有意义。
西贝与罗永浩的争议终将落幕,但它留下的思考仍在延续。餐饮行业要跨越信任鸿沟,关键不在于证明“不是预制菜”,而在于证明“值得信任”。毕竟,商业的本质是信任,诚实才是连接品牌与消费者的最短路径。
05
为什么老板不听劝
此事发生后,公关专家姐夫李发了一篇文章《为什么西贝老板和所有的老板都不听劝》看了一下评论。
有的时候,两方较真儿的点就没有对齐过,西贝贾总关心的是你罗永浩侮辱我,我们不是预制菜,你恶心人。消费者关心的是你价格贵,不好吃……而此时罗永浩站出来质疑原来是预制菜,消费者自然会更多共鸣。
“小声比比”的评论说出了核心,性格决定了创始人容易上头,不理性。
没人能拦得住,第一时间我也发了一些建议给贾总,毫无用处。
这些年我在面对很多创业者也是如此,不听劝的创始人比比皆是,最终有些人是撞得头破血流,有的人是幸运的掉坑又再次出发,这世间有个南老师会让人反思开悟,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南老师。
此刻,我们好像纠结到底西贝用没用预制菜,显然不重要了。
有人说,创业者、创始人要在一线,很长时间我遇到一些创始人,确实都在一线,盯的都是细节局部的事情,就比如你做餐饮,天天盯着试菜,这看着没有错,但作为创始人,显然缺了很多东西。在一线还有要了解市场一线,市场的变化,消费者的感受,包括危机公关……
下周可能会有新的热点了,西贝贾总如果不再硬刚,走在自己的节奏上,对西贝会更有利。
真心做好产品的企业,消费者一定会拥护的,接受大家有价值的吐槽,整改、优化,把菜做得更好才是上策。
昨天有很多朋友说,要不要去西贝聚个餐,因为有流量(这热点蹭的)。
你来说说,这热点,对西贝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来源:魏家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