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四个字一出来,不少人脑子里都会“咯噔”一下。更别说她自己,一接到确诊通知的时候,整个人瘫坐在椅子上,反复问医生一句话:“我从不乱来,怎么可能会得这个病?”
说起来让人揪心,一个看起来光鲜亮丽、生活规律、体检年年没落下的空姐,竟然感染了艾滋病。
这四个字一出来,不少人脑子里都会“咯噔”一下。更别说她自己,一接到确诊通知的时候,整个人瘫坐在椅子上,反复问医生一句话:“我从不乱来,怎么可能会得这个病?”
说实话,这也是我当初第一反应。按照她描述的生活方式,健康得像教科书上的模范标兵,工作认真、生活自律、不抽烟不喝酒,体检报告也一直没问题。
可身体不会骗人,HIV抗体检测阳性,这个结果摆在那儿,容不得半点侥幸。我们只能往下查,一点点翻她生活里的细节,像剥洋葱一样,才看清了那些她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健康误区。
第一个问题其实就藏在她那“洁癖式”的生活习惯里。她对公共场所非常敏感,洗手液、湿巾、酒精喷雾常年不离身。出差住酒店,连枕巾毛巾都自己带。
但偏偏就是在私人生活上,她却有个“安全感错觉”。她长期有一个固定的“约会对象”,但这个人并不是她的伴侣,关系说不清楚也不稳定。
她认为只要不是“乱来”,就没问题。可HIV不会因为你有固定对象就放过你,它只认传播途径,不管你跟谁。
她从来不使用避孕套,她说:“我们互相信任,他说他没问题。”听到这儿,我只能摇头。信任是感情的事,安全是科学的事。
很多人都以为艾滋病只有“乱性”的人才会得,其实异性之间不安全的性行为,也是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根据《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发布的数据,在我国新发HIV感染者中,异性传播比例已超过70%。这不是某个群体的问题,是所有人的问题。
第二个误区藏在她的“健康焦虑”里。她每年体检都做得很全,肝功能、血常规、肿瘤标志物样样不落,连肺CT都做了好几次。她觉得只要体检正常,就说明没问题。
可是HIV的潜伏期可以长达十年,在这期间,普通体检项目根本发现不了。HIV抗体检测不是体检的“标配”,而且很多人觉得自己“没必要查”,所以常常被漏掉。
我问她有没有做过HIV抗体筛查,她愣了一下,说:“没有啊,体检公司说我很健康。”我说你这就像拿着温度计去测血压,说到底,体检检查什么,才是关键。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看你有没有针对自己的实际生活情况,有的放矢地查。
第三个误区藏在她对“症状”的理解上。她说自己其实在半年前有过几次发热、咽痛、出虚汗,但以为是感冒,吃了点感冒药也就过去了。
她哪里知道,这种“初期感染症状”其实就是HIV急性感染期的表现,但非常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病毒感染。
因为那时候病毒还没“坐稳江山”,免疫系统还在试图反击,症状往往轻微却具有迷惑性。她说:“我当时还觉得自己抵抗力挺强,三天就退烧了。”谁知道,其实那时候病毒已经悄悄住进了她的身体。
第四个误区更让人无奈。她一直以为只有“高危人群”才需要担心艾滋病,比如吸毒人员、同性恋群体、性工作者等等。她说:“我不是那一类人,怎么可能会得这个?”
这种“标签化”思维,其实是很多普通人对艾滋病最大的误解。病毒不看你是什么职业,也不看你是不是道德高地上的人。
只要你有危险行为,它就有空子钻进来。就像蚊子叮人,不管你是不是穿了名牌,它只认你有没有露皮肤。
第五个误区,说出来你可能都想不到,居然跟“美容”有关。她有个习惯,就是喜欢去一些私人的小型美容院做皮肤护理、打水光针、做微整形。
她觉得这样比大医院便宜,服务又贴心。可她不知道,这些地方很多时候消毒不过关,重复使用针头和器械,就可能成为HIV、乙肝、丙肝等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源。
我们后来追查她的感染源头时,并没有找到确定的性传播证据,反倒是她回忆起有一次在一个民营美容机构打水光针后,皮肤反应特别剧烈,还发了高烧。结合时间点,很可能就在那次“变美”的过程中,病毒找上了门。
这事让我想起一个比喻,有点像你精心打扫了整个屋子,却在窗户留了一条缝,蚊子就是从这条缝里飞进来的。
你以为你很小心了,可病毒比你还狡猾,它不走大路,它抄小道。防得住明枪,防不住暗箭,很多人就是败在那些自己都没注意的小细节上。
其实现在的HIV感染,在医学上并不意味着“绝症”。只要早发现、早治疗,规范服用抗病毒药物,比如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这类药物,很多人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样,带病生存数十年,生活质量也能维持得很好。
但最怕的,就是发现得晚。等到免疫系统已经被病毒打垮了,哪怕你用上了最好的药,也难逆转了。
她后来在医院接受治疗时,跟我说了一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她说:“我一直以为健康是靠自律,其实应该是靠知识。”这话说得太对了。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的“洁癖”“规律”“自律”,其实只是伪安全感的外衣。真正的健康,是你知道哪些事该防,哪些事不能碰,不是你觉得安全,而是你真的安全。
还有一点我想特别提醒,不只是她,很多女性在这方面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她们对自己的身体特别在意,买护肤品、吃保健品、健身打卡样样不落,但唯独对性健康、疾病预防、医学知识这块,缺乏了解。
你问她玻尿酸有几种,她能说出一堆;你问她HIV潜伏期多久、窗口期是什么,她却一脸茫然。爱美但更应该知道怎么保护自己。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栋房子,保养得再好也得防盗嘛。病毒就是那个小偷,不看你是不是好人,也不管你是不是讲卫生,它只看你有没有机会让它进门。
空姐这个职业,飞来飞去,接触人多、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本就比常人更容易忽略身体的细节。一旦出现疏漏,代价就太大了。
其实很多疾病,尤其像HIV这样的,远比你想象得“近”。不是你去找它,是它在四处找机会找你。你要做的,不是“自认为安全”,而是真正了解它、认清它、远离它。健康从来不是靠侥幸赢的,而是靠知识撑起来的。
现在她已经开始规律治疗,病情控制得不错。她也开始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用亲身经历提醒更多人,别像她一样,明明有知识,却没用在该用的地方。她说她现在不怕别人知道她得了什么病,她怕别人再重蹈她的覆辙。
我说:“你这反而是做了一件好事。”她笑了,说:“这回是真明白了,健康啊,不是脸上的光,是心里的明白。”
参考文献:
[1]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2024年中国艾滋病最新流行病学报告[R].北京: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2024.
[2]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指南(2024年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3]王红,张伟,刘洋.皮肤美容医疗中血源传播疾病防控策略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5,41(3):278-282.
来源:木子李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