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政打通生物医疗 “快车道”,医药企业要起飞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3 16:53 1

摘要: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家庭?孩子得了罕见病,国内没对症药,只能托人从国外代购,一瓶药几万块还常断货;老人查出晚期癌症,听说国外有新疗法,却因为没在国内获批,只能眼睁睁错过治疗窗口 —— 这种 “有药用不上、好技术等不起” 的困境,终于要被国务院的新政打破了!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家庭?孩子得了罕见病,国内没对症药,只能托人从国外代购,一瓶药几万块还常断货;老人查出晚期癌症,听说国外有新疗法,却因为没在国内获批,只能眼睁睁错过治疗窗口 —— 这种 “有药用不上、好技术等不起” 的困境,终于要被国务院的新政打破了!

就在最近,国务院审议通过《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管理条例 (草案)》,相当于给生物医疗技术开了 “快行证”。过去一款创新药从实验室到病床,得闯 “研发关、临床关、审批关” 三重大山,平均要 10 年;现在政策明确 “加速转化”,就像给救护车开了应急通道,好技术、好药能更快送到患者身边。

传统治病就像 “盲人打靶”—— 感冒了吃广谱感冒药,癌症了用化疗药,不管对不对症先试再说,不仅副作用大,还可能耽误病情。但生物医学新技术不一样,它就像 “精准狙击枪”,能对着病灶 “一枪命中”。

比如基因治疗,能直接修复致病基因:有个患遗传性失明的孩子,之前只能等着视力慢慢消失,通过基因治疗后,现在能看清书本上的字了;还有 CAR-T 细胞疗法,把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改造成 “抗癌特种兵”,有位淋巴瘤患者接受治疗后,癌细胞完全消失,已经健康生活 5 年。这些技术不仅治愈率比传统方法高 3-5 倍,还能减少 90% 的副作用。

可之前为啥用不上?因为审批流程复杂,光临床研究审批就可能等 2-3 年。这次新政不仅 “加速”,还强调 “安全”,就像给 “快行证” 加了 “安全带”,既让好技术快落地,又不让患者担风险。据测算,到 2030 年,仅细胞与基因治疗市场就会从现在的百亿级,冲到 3000 亿级,翻 30 倍!

创新药研发与临床 CRO:新药 “孵化器” 火力全开

信达生物可不是小角色,它的 PD-1 单抗 “信迪利单抗” 已经获批 9 个适应症,覆盖肺癌、肝癌等大病种,2024 年销售额突破 65 亿元,同比增长 28%。更牛的是,它的双抗药物 IBI318,在胃癌临床中让患者客观缓解率达到 68%,比传统化疗高 40 个百分点,现在正冲刺上市,新政会让这个进程至少快半年。

荣昌生物的 ADC 药物 “维迪西妥单抗” 是 “中国首个出海 ADC”,不仅在国内获批治疗胃癌、尿路上皮癌,还授权给国际巨头 Seagen,海外权益收入超 26 亿美元。2024 年这款药国内销售额 18.7 亿元,随着新政加速临床,它的新适应症(比如乳腺癌)上市会更快,销量还能再涨 50%。

百济神州之前说过它的泽尼达妥单抗,这次补充个硬数据:它的研发投入 2024 年达 98 亿元,占营收比重 45%,手里 15 款新药在临床后期,其中治疗白血病的 “赞布替尼”,全球销量已经超过 12 亿美元,新政后它在国内的新适应症审批会提速,预计 2025 年销量能再增 30%。

细胞与基因治疗(CGT):产能 “巨无霸” 已就位

复星医药的 CAR-T 产品 “阿基仑赛注射液”(奕凯达)是国内首个获批的 CAR-T 疗法,2024 年治疗患者超 3000 例,同比增长 60%。它还在上海建了全球最大的 CAR-T 生产基地,年产能达 5000 例,能把治疗成本从百万级降到 68 万元,新政后它的新 CAR-T 产品(比如针对淋巴瘤的)临床会加速,2026 年有望再获批 2 款。

博腾股份是 CGT 领域的 “代工龙头”,它的基因治疗 CDMO 业务 2024 年营收 19.2 亿元,同比暴增 120%,全球市占率达 18%。它在重庆的生产基地有 8 条 GMP 产线,能生产病毒载体、细胞制剂等关键产品,客户包括全球 Top5 的基因治疗公司,新政后它的订单量预计还能涨 40%。

药明康德除了之前的 23 条产线,2025 年又新增了 5 条基因治疗商业化产线,全球市占率提升到 32%,它还开发了 AI 辅助的病毒载体生产技术,把生产周期从 3 个月压缩到 1 个月,成本再降 15%,现在手里 120 个 CGT 项目,其中 15 个要在 2026 年上市,新政会让这些项目至少提前 3 个月落地。

区域性龙头:政策 “红利包” 直接落袋

香雪制药在广东拿到了 “生物医药专项补贴”,2024 年获补贴 2.3 亿元,它的 TCR-T 细胞治疗产品(针对肝癌)已经进入 II 期临床,广东当地医院优先给它提供临床样本,新政后它的临床进度会比其他企业快 2-3 个月,预计 2027 年能获批。

联邦制药在内蒙古的生物药基地,享受 “税收减免 + 土地优惠”,它的胰岛素产品 2024 年销量达 1.2 亿支,同时它的基因工程药物(比如生长激素)正在临床,当地卫健委帮它对接了 10 家三甲医院做临床试验,新政后这款药上市时间能提前 1 年。

技术平台型企业:创新 “卖铲人” 不缺订单

塞力医疗是生物医疗的 “配套管家”,它的生物样本检测服务覆盖全国 800 家医院,2024 年服务创新药企超 50 家,帮药明康德、和元生物做临床试验样本检测,检测效率比行业平均快 30%,新政后创新药企临床增多,它的检测订单预计 2025 年增长 50%。

纳微科技除了色谱填料,2025 年推出了基因治疗专用的 “亲和层析介质”,能把病毒载体纯度从 99% 提到 99.99%,国内 60% 的 CGT 企业都在用它的新产品,2024 年这块业务营收 6.8 亿元,同比增长 85%,新政下 CGT 扩产,它的销量还能再涨 60%。

国际化出海企业:中国创新 “走出去” 赚大钱

恒瑞医2024 年海外营收达 42 亿元,同比增长 58%,它的 PD-1 单抗 “卡瑞利珠单抗” 在海外获批 3 个适应症,最近又在欧洲提交了肝癌适应症申请,新政让国内临床数据更受国际认可,预计 2026 年它的海外营收能突破 100 亿元。

科伦博泰除了和默克的 118 亿美元合作,2025 年又和阿斯利康达成 ADC 药物合作,首付款 + 里程碑付款达 85 亿美元,它的 ADC 研发管线有 12 款产品,其中 3 款在海外临床,新政加速国内临床后,这些产品能更快同步到海外,2027 年海外收入占比有望超 50%。

按照新政时间表,2026 年 1 月起,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审批时间会从 6 个月缩到 3 个月,这意味着 2026 年 Q1 就会有首批 “新政加速药” 上市 —— 可能是某款 CAR-T 疗法降价,也可能是某款基因治疗药获批罕见病适应症。

更关键的是,这条产业链会 “连锁爆发”:创新药企加快研发,CRO 企业订单增多,CGT 企业扩产,设备和配套服务商跟着受益,甚至普通百姓能更快用上 “以前用不起的好药”。比如现在百万一针的 CAR-T,2027 年可能降到 30 万以内,让更多家庭用得上。

这不是简单的 “行业利好”,而是关乎每个人健康的 “民生机遇”。对患者来说,是 “有药可医” 的希望;对投资者来说,是 “十年一遇” 的赛道 —— 毕竟当政策、技术、需求三者叠加时,爆发的力量往往超出想象!

来源:拒绝背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