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敢相信,你花298元吃的外卖大餐,可能成本还不到30块?"这个扎心的问题,正在中国预制菜行业掀起一场风暴。当罗永浩的西贝外卖里吃出"老罗套餐"的争议标签时,整个餐饮业的遮羞布被狠狠扯了下来。
"你敢相信,你花298元吃的外卖大餐,可能成本还不到30块?"这个扎心的问题,正在中国预制菜行业掀起一场风暴。当罗永浩的西贝外卖里吃出"老罗套餐"的争议标签时,整个餐饮业的遮羞布被狠狠扯了下来。
一份外卖引发的行业地震
事件的导火索再简单不过——罗永浩在社交平台晒出西贝外卖,包装上赫然贴着"老罗套餐"的标签。这个看似细小的发现,却像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消费者猛然醒悟:原来所谓"现炒现做"的外卖,可能只是加热的预制菜。更令人震惊的是,这样的行业潜规则早已蔓延至人均消费200元以上的高端餐厅。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预制菜才是终极形态"的言论,无疑给这场争议加了把火。当消费者发现,自己支付的溢价换来的只是流水线产品时,那种被欺骗的愤怒可想而知。罗永浩的较真,恰好击中了这个行业的阿喀琉斯之踵。
预制菜行业的"三宗罪"
透明度缺失是这个行业最突出的病症。有多少消费者知道,自己点的外卖中有多少是预制菜?商家们用"中央厨房统一配送""标准化生产"等模糊话术,巧妙规避了关键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等,本质上是对消费者选择权的剥夺。
更令人担忧的是,高溢价与低成本之间的巨额利润空间。调查显示,某些餐厅的预制菜毛利率高达70%,而消费者却要为"人工现做"的假象买单。当餐饮变成赤裸裸的金融游戏,行业的初心何在?
标准混乱则让局面雪上加霜。目前对预制菜尚无明确定义,导致商家可以随意包装概念。有的餐厅将隔夜菜也算作"预制",有的则把工业流水线产品美化为"秘制"。这种概念上的混淆,让消费者维权变得异常困难。
知情权不该是奢侈品
罗永浩的诉求出奇地简单:让消费者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这个看似基础的权利,在当前却成了需要网红发声争取的奢侈品。日本餐饮法律规定必须在菜单标明"调理食品"(即预制菜),法国要求注明"冷冻食品",而我们的餐饮业还在为"该不该说真话"争论不休。
这场风波中最讽刺的是,消费者并非完全排斥预制菜。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预制菜确实提供了便利。人们愤怒的,是被当成"人傻钱多"的欺骗感。就像网友说的:"我可以接受你卖预制菜,但不能接受你把我当傻子。"
当直播带货的网红都开始为食品安全较真,餐饮从业者是否该重新思考: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真诚才是最好的生意经?预制菜行业的未来,不该建立在消费者的无知之上。
来源: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