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年降水量不到100毫米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植被算是一种奢侈品。想在这种地方养牛绝非易事,但塔克拉玛干南部的和田地区做到了。当地牧牛企业启用60台大型推土机,将一座座移动沙丘夷为平地,只为做一件事——种饲草。
中国又把治沙玩出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养起了牛,不仅让当地人致富还顺道把沙漠给治理了。都知道牛要吃草,在干旱的沙漠能生存吗?牛又是如何改造沙漠的?
在年降水量不到100毫米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植被算是一种奢侈品。想在这种地方养牛绝非易事,但塔克拉玛干南部的和田地区做到了。当地牧牛企业启用60台大型推土机,将一座座移动沙丘夷为平地,只为做一件事——种饲草。
塔克拉玛干寸草不生,这草能长成吗?答案是能,而且长得非常好,秘诀就是饲草的品种。这里种的是一种起源于非洲的植被油莎豆,它具有耐旱、耐盐碱、抗风沙的优点,简直像为沙漠地区量身打造。
一亩油莎豆从幼苗长到成熟,只需要300到350立方米的水。如果把这些油莎豆做成饲草,能喂养三头牛,几乎能和常见的牧草媲美。不过做饲草是油莎豆“最不起眼”的作用之一,它的根系发达,能深扎进地下三米的沙土层,充分吸收土层中的盐碱质。既起到了防风固沙的奇效,还能顺便改善了沙漠土质。
这还不算完,油莎豆还能用来榨油。据人民政协网资料,在单位面积相同的情况下,油莎豆榨出的优质油量,相当于4亩大豆或2亩油菜,能有效弥补我国油料供需的缺口。
不光饲草品种独特,牛的品种也是经过精挑细选。当地专门选用一种叫做西门塔尔的牛种,它能适应干燥和寒冷的环境,在内蒙古、南疆、山西晋中等干旱地区被大量推广养殖。
每头牛每天能产出约30公斤的牛粪,这些牛粪里含有15%-25%的有机质,以及土壤必需的氮、磷、钾等成分。经过发酵后,牛粪被施到沙漠里,逐渐提高了土壤里的有机质含量,土壤越来越肥沃,慢慢被改造成了适合油莎豆生长的新耕地。形成三亩草养一头牛,一头牛粪还三亩田的良性循环。
这么好的治沙方案过去没得到普及,是因为油莎豆起初被引进中国,主要是作为榨油作物使用的。对比每公斤种植成本4元的大豆来说,油莎豆的种植成本比较高,每公斤至少要7元,因此过去几乎没人主动种植它。
但自从意识到它的治沙功能后,我国给予了一定补助。中国新闻网就曾报道,塔克拉玛干西缘的图木舒克市,对于把种植油莎豆和养牛结合的农户,每头牛补助500元,每吨草饲补助50元。既提高了农户的积极性,也顺便把沙漠给治理了。
类似的事情也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上演。乌兰布和是中国第八大沙漠,这里分布着1万平方公里的黄沙,过去一直被视为人类禁区。然而当地人把干燥的环境当做优势,引进了大量喜好干燥环境的奶牛,建立起大型养殖场。
养殖奶牛清理出来的牛粪,全部做成有机肥料进行还田,让这片沙漠的养分越来越充足。如今近10万头优质奶牛生活在乌兰布和沙漠,沙漠的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75%以上,成了我国著名的黄金牧场。
参考资料:
1. 新疆兵团:油莎豆产业带动畜牧业提质增效——中国新闻网
2. 团场播下“金豆子” 经济增收结硕果——人民政协网
3. 非洲“外来客”成了中国盐碱地里的生力军——长江日报
4. 在这片沙漠里,把牛奶“种”出来——新华社
5. 乌兰布和沙漠成为10万头奶牛的“欢乐家园”——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来源:爱唠嗑的王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