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社交平台公开感谢西贝,称其"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这一表态瞬间将西贝与罗永浩的预制菜争议推向新的舆论高潮。这场看似简单的餐饮纠纷,实则折射出消费升级时代的信任困局与行业变革。
近日,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社交平台公开感谢西贝,称其"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这一表态瞬间将西贝与罗永浩的预制菜争议推向新的舆论高潮。这场看似简单的餐饮纠纷,实则折射出消费升级时代的信任困局与行业变革。
一、争议背后的"定义战争"
罗永浩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的核心矛盾,在于消费者认知与行业标准的割裂。根据六部委《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通知》,中央厨房加工的净菜、半成品不属于预制菜,而西贝正是通过华北、华东等六大央厨实现标准化生产。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非现切现炒即为预制,这种认知鸿沟直接导致西贝"开放后厨直播"反而暴露冷冻食材复用、电磁灶加热等操作,形成"越解释越被动"的局面。
二、于东来为何选择"逆势站台"?
作为零售业"品控标杆",胖东来对食品安全的苛求有目共睹:生鲜标注精确到分钟的采摘时间,临期食品就地销毁。于东来的支持逻辑源于对供应链规范性的认可——西贝自建莜面基地、奶食工厂,通过全程冷链配送实现食材可追溯,这种"从田间到餐桌"的管控体系,与胖东来"极致品控"理念高度契合。正如他在评论区强调:"做一个不错的企业太不容易,不能让企业家灰心",这种企业家间的共情,本质是对行业底线的守护。
三、预制菜争议的破局之道
这场风波揭示餐饮业的双重突围路径:
1. 透明化生存:西贝开放后厨、上线"罗永浩菜单"的举措,虽未完全消除质疑,却倒逼行业建立更清晰的标注规则。正如朱丹蓬所言,消费者真正在意的是"贵而不明",而非预制本身。
2. 性价比重构:西贝人均80-120元的客单价,若提供工业化产品显然难以服众。反观老乡鸡等品牌,通过明确标注预制菜并优化定价,反而获得消费者认可。
互动时刻:你认为预制菜的"锅气"重要,还是食品安全更关键?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关注我,持续解读消费领域的信任密码。
来源:羊儿吃不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