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道理说,81岁半了,不应该背新稿了,但现在像我这么大岁数的,能上台盯场的不多。”刘兰芳看着手中密密麻麻的行程安排,语气坚定地说道。
红色指甲、腰板笔直,81岁的评书大师刘兰芳依然在奔波商演的路上,她的故事让人心酸又敬佩。
“按道理说,81岁半了,不应该背新稿了,但现在像我这么大岁数的,能上台盯场的不多。”刘兰芳看着手中密密麻麻的行程安排,语气坚定地说道。
记者走进刘兰芳位于北京东城的老小区,映入眼帘的是斑驳的墙壁、杂乱的线路和狭窄的楼道。这位曾以《岳飞传》风靡大江南北的评书艺术家,就住在这样一栋有着数十年历史的老楼里,家中陈设简单,甚至没有一张正式的茶几。
在评书艺术领域,刘兰芳是当之无愧的“四大天王”之一,与袁阔成、单田芳和田连元齐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男听单田芳,女听刘兰芳” 成为全国评书迷的默契。
1979年,刘兰芳以《岳飞传》走红大江南北,创造了万人空巷的收听奇迹。她和丈夫住在几平米的平房里,白天演出,晚上熬夜写稿,最终完成了60多万字、117回的《岳飞传》。
作品一经播出,全国的收音机直接供不应求,刘兰芳成为了几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作为登上过央视春晚的评书名家,刘兰芳的居住环境让许多人感到意外。她住在北京一栋有着数十年历史的老楼里,楼道狭窄,墙皮脱落,电线杂乱。
屋内面积不大,装修风格保留上世纪“老黄风”样式,用的是最原始的暖气片。客厅中没有安装立式空调,仅装有一台挂机,主要是为了节省空间和电费。
家中没有正式的茶几,只有一个绿色简易圆桌,刘兰芳平时就在这里写作。客厅沙发是老式简易款式,上面铺着一块类似床单的布料。
尽管已经81岁高龄,刘兰芳却依然精神矍铄。她面色红润,头发烫着小卷,脸上画着淡妆,说话声音依旧铿锵有力。她走路腰板挺直,衣着打扮年轻时尚,指甲上做了红色的美甲,展现出人老心不老的姿态。
刘兰芳的生活极其自律:十几年来从不喝一口饮料,吃饭限量,不乱吃东西。她一顿饭只吃一两主食,再喜欢的食物也只吃一小块,而且先吃水果再吃饭,肚子满了就不会多吃。
刘兰芳如此高龄仍坚持商演的背后,有着沉重的经济压力。她的小儿子王玉在2023年去世,享年55岁。大儿子王岩如今也已60岁,事业发展平平,收入仅能维持自身家庭开支,无力照顾年迈的父母。
更令人心酸的是,大儿子甚至还需要父母给予经济支持。刘兰芳坦言:“我一停,家里就断粮了。” 这个家的重担,全压在了这位81岁老人的肩膀上。
尽管年事已高,刘兰芳仍然保持着惊人的工作量。她的工作笔记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演出安排,每月行程几乎排满。2025年3月份最多,一共跑了11场商演。
她每天早上7点起床,先在家背稿,8点半去公园站着练嘴,“背不下来,就不回家吃晌饭。”晚上她常写作到凌晨两三点,饿了就喝杯蛋白粉。
刘兰芳还有一个特别符合年轻人喜好的爱好——看网络小说。她自豪地告诉记者:“我还喜欢拿手机看各种穿越小说,一天50元,看六七个小时,你看所有新的穿越小说都有我打开的痕迹,我是它们的‘金主’。”
不过她自信地表示:“他们没我说得好。但这些人写书的年轻人有文化,我们讲究的‘悬念制造’,他们都会了。” 每天打赏50元给小说作者,这个习惯让她保持了年轻的心态。
刘兰芳的老伴王印权也是曲艺工作者,比刘兰芳大4岁。如今他已经85岁高龄,满头白发、驼背明显,行动迟缓、声音虚弱,与妻子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两人回忆起结婚时的情景:“1965年,那时候挺困难的,我们就租了个小屋,也就10平方米5块钱,两个行李搬到一起,什么也没有,连块糖都没有,就结婚了。”
生活中,刘兰芳煎炒烹炸都会,还会做衣服做鞋理发,“以前家里人的头发,都是我给剪。”写书常常是夫妻二人合作,“我上半夜写,他下半夜帮我改。”
如今,两人相依为命,感情深厚。每次出门,丈夫都会送到门口目送她下楼,临近回家时又会提前等候迎接。
刘兰芳的家中,墙上挂着一张1984年陈云同志接见曲艺工作者的照片,她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如今,侯宝林、骆玉笙、袁阔成等这些前辈都已作古,照片中唯一健在的她,依然弦板不辍,仍在评讲山河岁月。
邻居常常看到王印权站在门口等候妻子归来。这位85岁的老人满头白发、腰背佝偻,与精神矍铄的刘兰芳形成鲜明对比。
就像老树盘根,刘兰芳的艺术生命深深扎进泥土里。
来源:美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