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杜蕾斯公交车广告尴尬在何处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3 17:34 2

摘要:9月10日,一网友反映,浙江宁波多路公交车车身为杜蕾斯避孕套的大幅广告,广告词是“头盔戴戴牢,开车交关稳——杜蕾斯全球销售第一。”该广告词是宁波方言,其不符合宁波儒雅的城市形象,令其感到不适,建议加强审核,多做公益广告。

9月10日,一网友反映,浙江宁波多路公交车车身为杜蕾斯避孕套的大幅广告,广告词是“头盔戴戴牢,开车交关稳——杜蕾斯全球销售第一。”该广告词是宁波方言,其不符合宁波儒雅的城市形象,令其感到不适,建议加强审核,多做公益广告。

这起事件的本质,是广告内容与特定地域的公共文化规范发生了剧烈冲突。

正如一位网民所言:文化差异真要命,中东播杜蕾斯广告,分分钟引发宗教抗议,本地化策略不跟上就凉凉。

1. 产品的私密性 vs. 空间的公共性:

· 杜蕾斯产品本身与“性”高度相关,这在任何文化中都属于私人领域的敏感话题。

· 公交车是典型的公共领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强制曝光性(乘客无法选择不看)和广泛的受众(包括各年龄层、各职业、不同价值观的市民)。将私人话题置于强制性的公共空间,必然会引起不适和争议。

2. 前沿的性观念 vs. 主流的保守文化:

· 杜蕾斯的品牌调性通常偏向大胆、前卫、幽默,其目标受众是思想相对开放的年轻群体。

· 然而,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特别是在公共场合表达和讨论“性”时,整体上依然是偏保守和含蓄的。虽然社会在进步,个人观念在解放,但“公开谈性”仍然不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公共行为。这种“观念开放”与“表达保守”之间的鸿沟,就是文化差异的体现。

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

与在中东可能触犯宗教禁忌不同,在宁波(以及更广泛的中国社会),这种冲突更多体现在公共道德、社会习俗和集体感受上:

· “少儿不宜”的担忧:公交车上有未成年人,让儿童过早地接触性相关广告,被绝大多数家长和社会舆论视为“有伤风化”和“不负责任”。这是最能引发公众共鸣的反对理由。

· “尴尬”与“不雅”的集体感受:在拥挤的公交车里,陌生人之间被迫共同面对一个敏感的私密话题,会制造一种强烈的社交尴尬。这违背了中国文化中注重“面子”、讲究“得体”的公共行为准则。

· 公益外衣下的认知错位:广告以“防止艾滋病”的公益形式出现,试图提升其正当性。但这并未消除公众的不适感。因为在公众认知里,“公益”的载体也必须是“得体”的。将安全套直接展示在公交车厢内,这种形式本身就被视为不得体,从而削弱了其公益说服力。

本地化策略失败的教训

这次事件正是一次经典的本地化(Localization)失败案例。

1. 深度本地化缺失:成功的本地化不仅仅是语言翻译,更是文化适配(Cultural Adaptation)。决策者可能只看到了“防止艾滋病”的公益正当性,却深度忽略了对宁波本地公共文化氛围、市民接受度和社会习俗的调研和理解。

2. 媒介选择失误:杜蕾斯在社交媒体(如微博)上以其机智、幽默的“段子手”形象成功运营,因为那是用户主动选择关注、氛围相对开放和年轻的线上空间。而公交车是被动接受、用户混杂的线下公共空间。将线上成功的策略简单复制到线下完全不同的媒介,是缺乏本地化思维的表现。

3. 未能平衡商业与公益:公众质疑其“借公益之名,行商业之实”。在文化敏感的领域,商业品牌开展公益营销需要更加谨慎和纯粹的形式,否则很容易引发信任危机和反感,认为其“玷污”了公益的纯粹性。

宁波公交车杜蕾斯广告问题,是一次因忽视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公共沟通失败。它警示所有品牌:

· 文化敏感性是营销的生命线:尤其是对于性、宗教、民族等敏感话题,必须对目标市场的文化规范抱有最高的敬畏之心。

· 公共空间与私人话题必须有界限:营销内容的投放场景(Context)和内容本身同等重要。再正确的信息,如果放错了地方,也会变成错误。

· 真正的本地化是“入乡随俗”:品牌进入一个市场,必须放下自身的固有思维,深度理解并尊重当地的社会习俗、道德观念和公众情感,否则就会“水土不服”,甚至引发品牌危机。

不是说安全套广告不能做,而是怎么做才合适。

做广告的朋友们得明白:不是所有产品都适合“开门见山”。特别是这种私密产品,更要懂得“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智慧。你要卖的是安全感,是责任感,是浪漫情怀,而不是赤裸裸的性暗示。把格局打开了,广告才能做得漂亮。

咱们中国人说话向来讲究“弦外之音”。还记得《红楼梦》里宝玉偷尝禁果那段吗?曹雪芹写了句“软语温存,难解难分”,这可比直白的描写高明多了。古人写情诗,用“红豆生南国”表达相思,用“春蚕到死丝方尽”比喻痴情,哪个不是婉转含蓄却意境深远?

来源:把书读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