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已是共识。西医中医,各有所长,在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过程中,要用其长,避其短。不能片面地用一种方法否认另一种方法。
如今,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已是共识。西医中医,各有所长,在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过程中,要用其长,避其短。不能片面地用一种方法否认另一种方法。
不盲目相信偏方
第一,某些中药含有肾毒性成分,比如马兜铃酸。对于肾脏已遭受损害的患者来说,这种成分不仅会增加其肾脏排泄负担,如果长期使用,原本伤痕累累的肾脏还会受到二次损害,病情也会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即使原来是完全健康的肾脏,大剂量或者较长时间的使用,也会造成不可逆的肾损伤。
第二,中药的很多成分,按照西医理论要求,不能够有充足的证据来证明其安全性。这也是一些中药不被西方社会认可的原因。
第三,由于药材来源不同,煎煮和服用方法不同,更重要的是医生经验的差别,给西医医生造成的印象就是:中药的疗效难于保障,疗效不稳定。
不以偏概全
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有肾毒性的中药,只占中药宝库的一小部分,不少中药在临床上也有着显著的效果。
比如这两种药物在降尿蛋白方面就“身手不凡”:
01.黄芪
黄芪在医药典籍《神农本草经》及其他各个中药典籍中都有提到过,对黄芪的性状描述大体为:性平,味甘,无毒。目前的研究也未发现黄芪有肾毒性。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抗炎抗氧化、改善肾小球滤过屏障、调节免疫系统、改善水钠代谢、抑制炎症因子、抗癌、抗菌等作用。黄芪的药用成分主要有为黄芪多糖、黄芪黄酮、氨基酸、蛋白质等¹,其中在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方面,起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主要为黄芪多 糖、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等。
西医研究认为,黄芪能够减轻组织学损伤和肾功能恶化,黄芪在利尿、降低尿蛋白方面,有积极的作用,还具有护肾的功能。
02.雷公藤及其类药物
在治疗肾病方面,雷公藤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以及免疫抑制作用。
比如一些患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如微小病变、IgA肾病),或者患有继发性肾炎(狼疮肾炎、紫癜肾炎等)并且有尿蛋白的患者,会用到雷公藤。
同时它也具有副作用-性腺抑制。服用半年以上,50%的女性会出现闭经,并且剂量越大,时间越长,发生的几率越大。男性患者会出现精子减少或患无精子症。
第二,雷公藤类药物,本身也具有肾毒性。长期大量服用,也会导致肾功能损伤甚至肾衰竭。
第三,这个药物还可能导致肝功能损伤,血白细胞减少。所以,用药期间,要注意相关指标的检查。因此足剂量用药时长最好不要超过6个月。
中西医治疗肾病的区别
西医治疗分几个方面:
①调节免疫:因为肾病存在免疫紊乱,所以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去抑制免疫,减少免疫紊乱对肾脏的伤害。
②免疫抑制:如果激素耐药或者减量就复发,就需要加用所谓二线药,如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环磷酰胺等,可以协同激素一起使用。
③抗凝:肾病存在高凝状态,高凝影响肾病的恢复,所以需要抗凝。
④预防和治疗感染:感染是肾病发病、复发甚至是耐药的重要因素,所以要进行相关的治疗。
中医治疗肾病的几个方面:
①调节人体的阳气:主要是补气中药,如黄芪、参类、白术、山药、扁豆、莲子等。
②治疗湿热:湿热伴随肾病自始至终,特别是用了激素和补气中药的孩子,湿热非常复杂,治疗起来特别难,现代研究证实湿热可能是一种感染和炎症状态,常用的去湿热的药包括薏苡仁,滑石,山栀子,黄柏,黄芩,黄连等。
③活血祛瘀:常用的包括丹参、三七、桃仁、红花、丹皮、赤芍等。现代医学也认为这些药物具有抗凝作用。
中医治疗肾病和西医治疗肾病,虽然理论不同,但是确实有共同的地方,比如都有调节免疫方面、抗凝方面、预防治疗感染方面。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根据专业人士也就是医生的建议综合评价中西药的效用,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案。
审稿专家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主任医师 李德天教授
参考文献
[1]郑玲.黄芪治疗慢性肾脏病研究进展.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8年第5卷第46期.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仅供HCP观看。
来源:医脉通肾内频道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