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话说长江》主创聚首武汉分享背后的故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3 16:11 1

摘要:“您可能以为,这是大海,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外的长江!”随着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熟悉的片头音乐响起,86岁高龄的陈铎缓缓走上舞台,一句经典解说拉开了长江文化视听盛宴的序幕。9月13日,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视听长江” 网络传播周在汉启动,《话说长江》

长江网讯(记者刘晓双)“您可能以为,这是大海,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外的长江!”随着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熟悉的片头音乐响起,86岁高龄的陈铎缓缓走上舞台,一句经典解说拉开了长江文化视听盛宴的序幕。9月13日,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视听长江” 网络传播周在汉启动,《话说长江》主持解说陈铎和《再说长江》导演李近朱分别走到台前分享背后的故事。

活动现场。(长江云供图)

用传统章回体小说讲述长江故事

《话说长江》主持解说陈铎分享背后的故事。(长江云供图)

1983年首播的纪录片《话说长江》,是中国电视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是长江文明第一次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向海内外呈现。

陈铎分享道,20世纪80年代电视机刚刚在中国家庭普及,观众对纪录片既熟悉又陌生,怎么向观众讲好长江故事呢?《话说长江》总撰稿人陈汉元提出,要用中国人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介绍长江,就用“话说”体,采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且听下回分解”,从长江源头一直说到入海口,一篇一篇、一回一回的连续说,每集30分钟,一共25集,每周按时播出。作为总撰稿人,陈汉元给解说词定了一个基调,尽量用亲切、平实的语言叙述,语言中要有真情,避免空洞、说教式的语言。“就像跟朋友聊天,节目和观众是平等的朋友关系,观众把家里电视机一打开,主持人连招呼都不打,就到了观众家里,成为观众家里的贵客。我们像和观众坐在一条长板凳子上,搂着肩膀说话。”陈铎说,恰恰是因为陈汉元的这种理念,观众通过《话说长江》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真切,把人们心中共有的爱国情怀释放了出来。观众也把这部纪录片当作朋友,成麻袋的来信飞到节目组手中,对节目提了很多好的意见建议,令大家倍受鼓舞。

希望一代代人讲好长江精神

《话说长江》开篇画面中,一滴晶莹剔透的水汇入大海。陈铎分享道,主创采用这个画面有着丰富的内涵,这个小水滴敲响了长江宏伟乐章的第一个音符,留下了长江万里行程的第一个脚印。一滴水聚到一起成为水流,进入小溪又进入大江大河,奔流到大海。它蕴含一种精神,一路奔向大海途中,碰到很多曲折艰难险阻,但是它毫不畏惧,继续努力前行,这种精神是团队创作的初心,也是一种鼓舞和支撑。“时代不同了,历史在前进,42年前我们用有限的设备来讲长江故事,现在装备比以前好了,新故事不断涌现,观众更加需要听我们讲好长江的故事。长江后浪推前浪,希望‘后浪’利用好的设备,把新的长江故事讲好。”陈铎说。

《再说长江》赋予长江新的认识

“今天站在这里,看着长江的影像在眼前流淌,20年前踏上各拉丹冬珠峰姜根迪如的场景,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再说长江》导演李近朱说。

《再说长江》导演李近朱分享创作变化。(长江云供图)

李近朱分享道,在走向姜根迪如的路上,一口气走一步的艰难,几乎让摄制团队的每个人都体味了生与死的考验,但为着曾经滴落在亿万人心里的那一滴水,团队依然在圣洁的冰雪上留下了中国电视人的脚印。这是中国电视人第一次亲手拍下长江第一滴水!这份责任与荣耀,是电视人最珍贵的印记。

《再说长江》是站在《话说长江》的肩膀上,以《话说长江》为基础拍摄长江的一部新的纪录片,该以什么样的主题再说长江?团队提出“变”字,聚焦长江、长江人和中国之变,对长江赋予新的认识,长江是生态的长江,经济的长江和人文的长江,从生态、经济、人文角度再说长江。同时,创作观念也发生改变,从“拍景观”转向“见物更见人”,从而揭示出一个在人与自然、人与经济、人与文化等多元发展的新长江。

作为《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的唯一亲历者,李近朱亲眼见证了一条大江如何通过影像,流入亿万人的心灵。他认为,《话说长江》在当年创造了中国电视领域的三个“文化符号”:一是首次开启电视纪录片的“话说”体,一经“话说”,变成永恒;二是首次在纪录片中启用主持人,用平实的“说话”娓娓道来;三是根据片头音乐推出脍炙人口的《长江之歌》,就像《黄河大合唱》之于黄河,成为长江的音乐名片,唤起人们对于母亲河的思恋。

当下进入全媒体时代,视听手段更加多样,视听产品更加多彩,《新说长江》将接力讲述新时代长江文化。作为新时代视听创作者、传播者,他认为,要跟上智能时代,坚守传统电视丰富经验,守正创新,用正能量、大流量的视听精品,讲好长江文化故事。

来源:倾城之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