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特别聪明,不用我们管,靠自学就能考前几名,学习上从来没让我们操过心。但是……”提起12岁的儿子小宇(化名),父母满是矛盾。
“他特别聪明,不用我们管,靠自学就能考前几名,学习上从来没让我们操过心。但是……”提起12岁的儿子小宇(化名),父母满是矛盾。
此图由AI生成
在外人眼里,韦氏智力测试145分的小宇是实打实的“天才”,可孩子的性格和社交问题却成了一家人的心病:他总喜欢一个人待着,要么玩手游,要么拧异型魔方;和同龄人相处时,常因听不懂玩笑而起冲突,甚至有过激攻击行为。
为了弄明白“为什么孩子会这样”,父母带着小宇四处求医,诊断结果换了一个又一个,却始终没找到能真正解决问题的答案,直到他们走进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的诊室……
本期专家
INTRO.
王少华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 主治医师
个人简介
擅长儿童青少年期情绪障碍、亲子互动、厌学等问题的心理干预;神经发育障碍包括多动症、孤独症及抽动症的临床诊疗。
本期看点
什么是阿斯伯格综合征?有什么表现特征?
为何阿斯伯格综合征容易被误诊?
如何真正支持阿斯伯格综合征患儿?
1
2岁时就像“小大人”,能背下大量古诗
小宇的求医之路格外波折。10岁时他首次就诊,被诊断为“童年情绪障碍” 与“网络成瘾”;半年后转诊,诊断结果变成“社交恐惧症”和“重度抑郁症”;后来父母担心孩子可能有多动症,又带他去神经内科检查……兜兜转转一年多,换了三次诊断、跑了不同科室,小宇的“病因”始终像一团解不开的迷雾。
图片来源于版权图库,请勿转载
直至12岁,小宇来到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专科医生详细追溯小宇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发现他自幼就表现出一些独特之处:
言语能力发展早于同龄人,2岁开始就像“小大人”,能背诵大量古诗、广告词,甚至看一遍就记住乐谱,但这些能力用在交流中却常常不合时宜;社交上格外吃力,幼儿园时看不懂同伴的脸色和玩笑,常被孤立;只热衷于谈论天文、地铁线路图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不顾及对方感受,无法进行有来有回的对话。
图片来源于版权图库,请勿转载
他还有着鲜明的刻板行为与特殊兴趣:对旋转物体(如风扇、洗衣机)极度痴迷,能一看就是几小时,后期又对行星排列、交通系统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记忆与研究热情;生活上有严格的固定习惯,出行必须走固定路线、只穿几件固定衣服,物品摆放位置也不能改变,一旦打破就会极度焦虑、哭闹不止;感官上对声音异常敏感,听到吹风机、吸尘器的声音会立刻捂耳尖叫,饮食也十分挑食,只吃米饭和土豆。
到了小学,他的“怪”事更显突出:上课时会莫名其妙地突然大笑,体育课上则会要求每个同学都穿运动鞋——只因体育老师说过运动要穿运动鞋,这些行为也让他总被同学视作“怪胎”。
同时,医生还通过诊室内的游戏互动观察他的社交模式,并用ADOS-2(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韦氏智力量表等标准化工具进行评估。
最终,诊断结果浮出水面:阿斯伯格综合征,共病抑郁症。
此图由AI生成
“这不是简单的叛逆或抑郁。”主治医师王少华解释,“小宇的核心问题在于大脑处理社交信息和感官信息的方式与常人不同。他过去的种种‘问题行为’,都是在用自己有限的方式应对让他感到困惑和超载的世界。而长期的误解和缺乏支持,最终导致了抑郁情绪。”
小宇的父母泪流满面,不是出于悲伤,而是巨大的释然和解惑。他们终于明白,孩子不是“坏”,而是“不同”。对于小宇本人,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获得一个能够解释他所有痛苦的框架,他感到“原来我不是一个故障的地球人,只是一个运转正常的火星人”。
2
什么是阿斯伯格综合征?
为什么小宇的就医之路如此曲折?
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s Syndrome,AS)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的一种,核心特征是社交互动与沟通模式的显著异常,以及重复刻板的行为和兴趣。与典型孤独症患儿不同,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的语言发育和认知能力往往正常,甚至远超同龄人,这也让他们的社交障碍更容易被忽视。
图片来源于版权图库,请勿转载
就像小宇的求医路一样,很多阿斯伯格综合征患儿都会经历误诊,背后有三个关键原因:
1、表象的迷惑性:
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早期语言和认知能力往往正常,甚至超常,容易掩盖其核心的社交障碍。
2、共病问题混淆:
其焦虑、情绪问题、感官敏感等常常成为首要主诉,导致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3、专业认知度:
非专科医生可能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尤其是高功能ASD缺乏足够的识别能力。
3
阿斯伯格综合征有什么特征?
该如何帮助支持患儿?
要尽早识别阿斯伯格综合征,需要关注孩子是否有这些表现:
社交障碍:难以理解他人的情绪和社交信号,比如看不懂别人的喜怒哀乐、不会主动打招呼、不知道如何融入集体。
沟通异常:语言交流缺乏灵活性,比如说话像“背书”、喜欢重复某句话、不会根据场合调整语气,也难以理解比喻、玩笑等间接表达。
图片来源于版权图库,请勿转载
固定、重复化行为:对某些事物有极度痴迷的兴趣(如只聊火车型号、反复看同一部动画),行为模式固定(如每天必须走同一条路、物品必须摆放在固定位置)。
感官敏感:对声音、光线、触觉等感官刺激异常敏感,比如讨厌吹风机的声音、不能穿有标签的衣服、反感别人碰自己的头发。
面对阿斯伯格综合征患儿,“矫正”不如“支持”,王少华医师给出了两点建议:
全家共同学习,改变互动模式:家长首先要系统学习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知识,理解孩子的行为不是“故意叛逆”,而是“能力不足”。不要强迫孩子“合群”,而是尊重他的特殊兴趣。
从“矫正行为”转向“提供支持”:在学校,可向老师申请学业调整;同时,通过专业的社交技能训练,教孩子具体的沟通方法。
图片来源于版权图库,请勿转载
最后,王少华医师特别提醒:如果发现孩子有社交困难、沟通模式奇特、行为刻板,且伴有强烈的特殊兴趣,一定要尽早带孩子去发育行为儿科或儿童心理科做专科评估。
一个准确的诊断不是终点,而是自我接纳的开始,是通往获得真正有效支持的生命线。它能够结束漫长的自我谴责和家庭指责,为未来指明方向。
早识别、早支持,才能让这些“特别的孩子”少走弯路,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光方式。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
来源:健康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