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的童年时代,是一个样板戏的时代。记忆中,父亲曾经带着还在幼儿园的我在桂林市人民礼堂看样板戏。那可能是我最早的戏剧启蒙。20世纪90年代,桂林市人民礼堂拆除。如今,还记得这个戏院的桂林人应该都已年逾花甲。
我的童年时代,是一个样板戏的时代。记忆中,父亲曾经带着还在幼儿园的我在桂林市人民礼堂看样板戏。那可能是我最早的戏剧启蒙。20世纪90年代,桂林市人民礼堂拆除。如今,还记得这个戏院的桂林人应该都已年逾花甲。
与看戏相比,我更喜欢读书。在书中,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桂林戏院,是高升戏院,是在白先勇小说《玉卿嫂》中读到的,这时的我已经上大学了。《玉卿嫂》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小说的叙述者,童年的容哥儿,当时已经是中山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这样提到高升戏院:“我们中山小学的斜对面就是高升戏院,是唱桂戏的,算起来是我们桂林顶体面的一家了。角色好,行头新,十场戏倒是有七八场是满的。”白先勇的小说写实性强,他说的中山小学,就是真实存在的,如今叫中山中学,地址至今未变。后来我做桂林文化城研究,阅读了大量有关抗战时期桂林的文章,我意识到,高升戏院也是真实存在的,在正阳路,应该就是中山中学的对面。
我曾经熟悉的,或者说,我曾经接受过其精神哺育的桂林市人民礼堂、桂剧院、漓江剧院都已经不存在了。高升戏院,我只是在图书里见过名字。如今,我的目光越过这些曾经哺育过我的当代戏院,投向更遥远的清代桂林戏院、民国桂林戏院。我希望了解这些戏院的分布,更希望弄明白那些时代戏院的经营方式。毕竟,那个时代没有所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那么,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如何获得满足呢?
莫一庸先生的《桂剧之产生及其演变》一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的疑惑。我因此得知,桂林虽然有较为悠久的桂戏传统,但专业的桂戏戏院,直到光绪28年才出现。在此之前,桂戏演出的场所,在城市则利用会馆或庙宇,在农村则集中祠堂或墟市。
莫一庸通过调查,确认下列会馆和庙宇为桂林城市演出桂戏的场所:
会馆:
湖南会馆,榕荫路。
广东会馆,三所,一在行春门,二在文昌门,三在东镇路。
两湖会馆,伏波门。
江西会馆,二所,一在榕树楼,二在东腰街(环城路)。
庐陵会馆,东腰街。
四川会馆,四会街。
福建会馆,环湖东路。
浙江会馆,福棠街。
江南会馆,福棠街。
新安会馆,富春街。
人旗会馆,行春门。
云贵会馆,黄泥街。
山陕会馆,桂东路。
庙宇:
关帝庙,五所,一在临桂路,二在正阳路,三在依仁路,四在凤北路,五在桂北路。
火神庙,二所,一在南门外,二在桂西路。
三姑庙,榕城路。
三圣庙,东腰街。
李真人庙,棠梓街。
雷帝庙,泥湾街。
鲁班庙,乐群路。
平章庙,乐群路。
仰山庙,凤凰街。
马王庙,八角塘街。
三皇庙,凤凰街。
龙神庙,桂南路。
东岳庙,西门外。
五通庙,泥湾街。
雷祖庙,北门外。
坤元宫,泥湾街。
上面绝大多数会馆和庙宇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但其所在街道如今大都还在延续。根据这些街名可以判断,这些桂戏演出场所基本处于桂林东西南北四城门的区域范围之内。
遥想当年,虽然没有专门的戏院,但这些会馆和庙宇,本身就是市民的集聚地,桂戏演出,成为会馆和庙宇的特别内容。
根据莫一庸的文章我们知道,会馆方面,有些大会馆,每月初一、十五一定开演,其他会馆,遇着某些特殊日子开演,有时候也有私人宴客的演剧;庙宇方面,或者是神诞日演剧祝神,或者是某些人演剧还愿,或者是演剧宴客集会,等等。这些主办方花钱邀请戏班,戏剧演出时,不收门票。因此,普通市民,每月都有几次免费看戏的机会。在看戏的过程中,市民得以舒畅精神,联络感情,商讨问题。戏剧,因此成为大众的娱乐。
这是桂戏的清代时期。按照莫一庸的说法,民国10年以后,因为社会资本的集中,各行业经济的凋零,会馆、庙宇所在地之日渐破坏和改造,桂剧演出的地点,便渐渐转到专门的戏园或戏院。看戏,就从大众的娱乐,转变为有钱有闲的少数人的享乐。
可以想象,从大众娱乐转变为小众享乐,桂戏的这个转型遇到许多问题,就目前看到的那个年代有关桂戏的文章,可以体会到那个年代桂戏经历过的阵痛。这个阵痛既是经济的衰落,也是道德的堕落。据说,桂戏转型之初,市场还比较发达。当时每个城门外都设有戏场一所。戏班由赌馆雇请,用以招揽赌客。所谓有一张城门便有一座赌场,有一座赌场便有一班桂戏。民国22年禁赌之后,各摊馆大多关门歇业,戏班随之倒闭。同时社会向新的途径发展,旧的艺术,不合时代要求,日趋没落。到1930年左右,桂林城仅剩戏院4所,分别为西湖酒家、同乐园、三都戏院和清平戏院,后两家是与赌商合资经营,桂戏开始呈现逐渐冷落的趋势。
这4家戏院,西湖酒家与同乐园在城内,三都戏院和清平戏院在南环城路之特察里内,即如今文昌桥西侧舍利塔附近区域,当时是著名的“特别区”,应该是“红灯区”的意思。三都戏院1933年11月开业。1934年,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的沈起予教授曾光顾这家戏院,并留下了文字:“这里有明亮的电灯,有宽敞的道路,一排排的灰白色的假洋房站在街的两面,洋房内有的是娼,是赌,是烟,是戏,是餐馆,是酒楼。”
三都戏院在特别区中央,戏院徒有其表,赌场很热闹,沈起予写道:
占据着这特别区的中央地带的,是三都戏院。但这座俨然以中央自居的戏院,似乎也是只顾面子,不顾内容。外围的疆域是那么广大,墙壁也粉饰得白白的,但升堂入室一看,则是许多丑恶的白木材料所撑持着的一副空架子,而且真正的戏场,也只不过是当中小小的一块。当我们揭开布帘子走进去时,楼梯两旁满是黑魆魆的人头,紧围着一座长方形的摊子,摊子后面站着三两个“庄家”,面前满是钞票,毫子,筹码,铜镭,还有一块小小的黑方板。待大家在这黑方板的四周下好“注”后,右角上一位像泥塑菩萨的家伙,这才将面前盖着的碗一揭,内面现出一大堆小圆饼子来,这时全场寂然无声,大家都像听候裁判似的,紧张着眼睛,望首那人拿一块长尺,慢慢地将那些圆饼子四个四个的拨开;一拨得不足四个时,便有一声数目字的报响,接着就是一阵毫子、纸票的乱响乱飞,全场又突然鼎沸起来了。据说这就是两广特有的“番摊”。
这是桂剧的赌场时期,也是桂剧遭到最多抨击的时期。1936年,有记者采写桂剧主题的文章,对当时桂剧如此评价:“桂剧内容腐旧,表演拙劣,总之演员毫无艺术常识,日趋堕落,乃成今日衰微之现象,而业此者又多系唯利是图之辈,极少有发扬光大之抱负,且市面萧条,营业冷淡,桂剧之前途,终不免充满无限阴影也。”甚至有人认为,“话剧一发扬,桂剧便自会灭亡的,而且这日子怕也不远了吧?”
事实上,话剧这时已经进入桂林。沈起予受聘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除课堂教学外,还有话剧指导的任务。在沈起予的指导下,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成立了剧团,演出了《S·O·S》和《嫩江》两个话剧。
物极必反。尽管桂剧当时已经处于末路,但桂剧毕竟滋养桂林市民多年,老一辈文化人对其仍然怀抱挚爱之心。1936年,桂林县党部筹划改良桂剧,其最初的尝试是将《杏元和番》改良为国防戏剧,更名为《雁门关》。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外省到桂林的人日渐增多,桂剧更加受到重视。“西湖酒店、同乐酒店,皆设有舞台,时常宴客演剧。南华酒家,开设于正阳路,在旧日的关帝庙内,附设剧场一所,名为南华剧场。后因营业不振,招顶。”此时,马君武与白鹏飞等广西知名文化人,“认为戏剧是文化事业之一,不宜任南华剧场亏损而至于停业,乃组织广西戏剧改进会,广征会员,由会员认股,参加顶受,公推马君武为会长,白鹏飞、陈俊卿为副会长,岑某任总务主任,岑不常在桂林,即托阙德轩代理总务,总务主任之下,设文书、会计、庶务干事各一人,剧场经理一人。剧场经理,即以原任南华酒家经理陈幼田充任。剧场名称不变更,但由广西戏剧改进会直接领导”。
后来有人谈到这段桂剧历史,如此认为:
自从改由广西戏剧改进会领导后,外来人士认为南华剧场的桂剧,是不平凡的,因此,到南华观剧的,一天一天的增多,每晚都是满座,收入增加。客座常满,演员分外卖力,如须生庆丰年、老生刘玉轩、政生彭月楼、贺木生,女小生露凝香、女旦如意珠、小飞燕、小金凤、金小梅,净角白凤奎,丑角李白岁、七岁红等,都博得“唱做认真、艺术高超”的好评。
这是桂林戏院的南华时期,1938年,马君武请来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到桂林从事桂剧改革,桂剧从末路走向中兴。
1938年,随着广州、武汉相继沦陷,流亡到桂林的外省人越来越多,不同地域的戏剧人将不同剧种带到桂林,桂林形成话剧、平剧、桂剧、粤剧、湘剧繁花竞开的局面。
戏剧的繁荣,自然带来戏院的热闹,看1942年出版的《桂林市指南》,里面有关于戏院的文字:
国民大剧院,是握着桂林平剧界牛耳的一家戏院,院内面积较大,人才整齐,故营业始终为各院之冠。最初的台柱刘筱衡,为南方四大名旦之一,能戏极多,所以一站二年卖座力未尝稍衰。老生郑亦秋,武生周瑞华、小丑筱玉楼,俱为一时之选。刘辞班另搭台后,由湘聘毛家父女承之,不久以后改映电影,电影开张不到三月,终因机器太旧,不能满意观众,营业萧条,遂告停业,直至本年九月间,尚景坡班底由衡搬桂,李雅琴由江西返回桂林,合组雅丽平剧团,邀老生王友宸、小丑李寿峰等参加,阵容颇盛,最近营业情形极佳,与三民、桂林相较,素有姊妹花之称。
正阳路高升戏院最初由金素秋、徐敏初、冬梅岩、马志宝、金兰香等开演平剧,最初营业尚佳,嗣因地处偏僻,院形狭长(座距台甚远,如看电影)终于无利可图,中经几度改组,亦无效验,后来另由秋步云、王友宸、张韵笙接演平剧,二月后赴柳州,是时遇三民股东无意营业,全班解散,台柱花衫李雅琴遂聘金城,去年湘剧团来桂,借该院出演湘剧,以排演新剧相号召,营业大见起色,中经数度周折,现在该剧团在田汉先生领导下,继续排演新剧,颇得湘省留桂同胞称道,近来生意颇佳,闻不久全班将返去矣!
三民戏剧,初为李雅琴做台柱,后来李因故他适,由小毛剑继任。小毛花容玉貌,小小个儿,且有一对媚人黑眼,拜倒不少有钱的公子哥儿,后来应贵阳某大戏院之聘。朱美英继任台柱,在周瑞华、陶少宾、筱玉楼等联合努力下,近来营业情形不下于国民、桂林。
桂林戏院,一度出演粤剧,今年上年由李紫贵、金素秋、冬梅岩、马志宾、鑫兰香、筱兰芳、七岁红等合组四维国剧团,出演平剧,在素有桂市金喉咙之称的青衣花衫金素秋之号召下,营业亦颇不恶。
上面三平剧院,据内行人评称,“到桂林听戏,到国民看文戏,到三明看武戏”,各有所长。
桂剧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剧,最享盛名者为广西剧场之桂剧实验剧团,拥有人才极众,如谢玉君(即夜明珠)、玉盈秋(即庆丰年)、尹羲(即小金凤)(编者按,尹羲已适人,不在此圈内矣)、方昭媛(即小飞燕),均为桂剧中第一流人才,复由欧阳予倩加以改良,排演新剧,较前更为精进,凡军政各界要人,或富商大贾来村或过桂者,莫不作慕名往观之,声名远播渝滇。此外还有东江镇之东旭、桂东路之启明,亦均开演桂剧。
总计桂市目下有平剧院三、桂剧院二、电影院四、湘剧一、粤剧一,数字已属相当可观,平均每日观客,当在二万人左右,华灯初上,各院均满坑满谷,坐满了人们,观赏台上的艺事,以谋精神上的调剂。
这或许是历史上桂林戏院最多的时期。虽然已经营业的戏院已经不少,但新戏院还是不断建设。1941年,南华剧场因失火焚毁,广西戏剧改进会在乐群路新建广西剧场。1944年2月15日,一个更加著名的剧场举行它的落成庆典:这个剧场就是后来得享盛名的广西省立艺术馆,这个庆典就是当时震惊中外、日后影响深远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
来源:当代广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