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凡是不靠吃药走出抑郁、焦虑的人,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3 05:27 2

摘要:看过韩国女艺人BIBI(金亨瑞)的这一段采访,我们才能明白如何真正去对抗来自生活中那些不如意。

看过韩国女艺人BIBI(金亨瑞)的这一段采访,我们才能明白如何真正去对抗来自生活中那些不如意。

她说:轻微的恐慌和焦虑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营养成分,可以转化为自己的音乐播放出来。

真正经历严重的焦虑症之后,即使我们一直认为这是产生在脑子里的疾病,但这其实这是一种躯体反应

我会忍不住去想:我怎么可能会得这种病?为什么是身体反应啊?我现在是得了什么会死的病吗?

那个时候我真的一不留意的话,很容易就会走向极端。既然我要活着,我怎么能活得这么不幸?我当然要幸福地活下去了。

在下决心要幸福的活着之后,东烨前辈对我说了这样的话:

在东烨五岁的时候,朋友们都去上了幼儿园,小时候的东烨很羡慕上幼儿园的朋友们,但他家的条件有限,没办法让他上幼儿园。

于是妈妈问了东烨最喜欢吃的东西,说东烨呀,要不要给你买牛奶和长崎蛋糕?

但是,这是他在每个月爸爸发工资的时候才能吃到的好东西。于是东烨立刻明白:自己上不了幼儿园了。

那时候的他虽然很伤心,但他依然选择了吃到自己最爱的长崎蛋糕。因为上不了幼儿园已经成为了事实,那为什么不将长崎蛋糕吃掉呢?

选择让自己获得快乐的那个选项,永远比生活在永恒的痛苦重要好得多。

细数抑郁、焦虑、惊恐、紧张……

这些在现代的精神压力之下,很容易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排解,就会发展为更加严重的心理疾病。

这个时候,第一时间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当然是最优解,但总有人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最重要的是没有金钱去治疗昂贵的心理疾病。

但其实,所有的药物都只能起到一个辅助作用,真正能救自己于水火之中的,只能是你自己。

那些凡是不靠吃药走出抑郁、焦虑的人,全部都有一个共性:不再和自己较劲,永远将自己放在了生活的第一位。

远离灾难化和反刍

心理疗愈中有着这样一句话:“治愈不是摆脱负面情绪,而是完全接纳你的负面情绪。”

曾经有一位来访者,在没有任何先兆和刺激性事件的前提下,在某一天晚上突然陷入失眠之中。

从那之后,他每一天都开始为“睡不着”这件事焦虑。

他为自己定下“十点半必须上床睡觉”的规定,但只要稍微超过“十点半”这个时间;

他就会开始心慌心悸,手脚发麻,紧张焦虑,不由自主地恐惧再一次的失眠。

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中的“灾难化”和“反刍思维”。

“灾难化”指的是个体会无限夸大负面事件的严重性,并无法停止对最坏结果的思考。

例如“我今晚肯定还会失眠的”、“这件事肯定会失败的”,最后的结果就是增加无助感,平白增添负面情绪。

而“反刍思维”指的是个体会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过去发生的负面事件,脑海当中不断重复“要是当时……就好了”;

心中充满了自己给自己创造的抑郁、懊悔和自责。

但其实,当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负面事件,都以“死亡”为最坏结果。

允许自己有缺点、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自己会失败、允许自己是个普通人……这样,我们就迈出了对抗抑郁和焦虑的第一步。

设置“自我优先”

或许很多人都没有明确抑郁或焦虑症状,但却真正地陷入进了生活的“无意义感”之中。

他们可以正常上班、上学,也能强打起精神来,面对演讲、重大会议、面试、客户洽谈等等。

但除此之外,他们完全被麻木所包围,好像生活无法让他们感受到快乐,经常想哭却又不知道为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变成了低能量的“老鼠人”,只想窝在被窝之中无意义地划着手机;

重度拖延症让他们无法合理安排闲暇时间,低精力让他们不能出去散心、游玩。

这样的情绪其实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你无法在当下社会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简单来说,就是有抱负而无法实现、有期望却不能达到。

美国心理学家Stevan E.Hobfoll提出的资源保存理论认为,个体有完全的驱动力去获取和保护他们认为有价值的资源;

而当资源面临损失威胁或者资源投入后无法获得收益时,个体就会产生压力反应。

而我们需要做的同样也很简单:将自我设置为“最高优先级”。

将你向外求的那些资源期望统统舍弃掉,不要再想找个好工作、交个好朋友、谈个好对象,而是要想:

怎么让自己多吃一口饭、多买一件新衣服,将自己重新再养起来。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大多数的心理困扰,都不是来自于负面事件本身,而是我们试图排斥、控制或者消除这些正常出现的负面情绪和身心反应;

因而注意力被牢牢地锁死在这些情绪和反应中,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日本森田正马教授所创立的“森田疗法”,核心就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它并不是让你直接消除低落情绪,而是引导你接纳这些情绪作为自己的一部分,从而打破过度关注情绪的恶性循环。让情绪自然流动和平复。

首先,在情绪爆发最严重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保存自身,先让自己充分休息,减少消耗。

如果你正在进行无法停止的灾难化想象和反刍思维,可以为自己设置一个每天十五分钟的“反刍时间”;

在这个时间里尽情回顾思考,其他时候就能告诉自己:“反刍时间再想这个就好了”。

其次,我们可以逐步制定并遵守稳定的生活和作息,从最简单的、最习惯的小事做起,并给自己设置“成就感目标”,每完成一件小事就鼓励自己。

然后,投入进有意义的工作和学习中,这些工作和学习可以让你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但工作量建议为原来的50%-60%。

最后,当你的负面情绪再次出现,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不要关注,安然面对,带着这些负面情绪继续做当下该做的事。

“不再和自己较劲”并非是放弃未来、放弃成长,而是把你对自己的鞭策模式改为无条件的支持模式。

人活一世,为什么要对自己那么苛刻?你可以用怜悯的心去安抚朋友、温暖家人,为什么不能对自己放松一些呢?

将自己放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位置,不仅仅是让自己暂时“脆弱”下来,更是让自己有机会去积蓄新的力量。

-The End -

作者-专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来源:第一心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