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起因是罗永浩一行五人去西贝吃了顿饭,消费830元,事后发微博称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罗永浩
这几天,餐饮圈出了件大事,西贝和罗永浩干起来了。
起因是罗永浩一行五人去西贝吃了顿饭,消费830元,事后发微博称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这一下就捅了马蜂窝。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反应极其激烈,连夜回京,声称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并表示罗永浩的言论对商誉造成巨大伤害,“一定一定会起诉他”。
贾国龙
罗永浩是什么人?
是舆论战场的顶级玩家,你跟他玩硬的,正中下怀。
他立刻反击,悬赏十万征集西贝用预制菜的证据。
于是,一场原本可能几句口水就过去的消费者吐槽,迅速升级成了一场席卷全网、关乎整个餐饮行业未来的大论战。
很多人看热闹,觉得这是典型的公关灾难,是贾国龙的“真性情”撞上了罗永浩的“战斗欲”。
但这都只是表象。
很多人没看懂的是,这场争论的爆发不是偶然,贾国龙的激烈反应也不是单纯的意气用事。
他和罗永浩的这场对决,根本不是两个人的恩怨,而是把餐饮行业一个隐藏了十几年、所有从业者都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活生生拽到了太阳底下。
这个潜规则,就是利用“预制工艺”的效率和成本,去收取“厨师现炒”的价格和溢价。
这事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是餐饮业现代化进程中,效率与体验、成本与价值之间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终于被摆上了台面。
要理解这场风波,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事实:现代连锁餐饮,离不开工业化。
这几乎是一个铁律。
消费者去餐厅,尤其是像西贝这样人均上百的餐厅,期待的是什么?
是新鲜的食材,是厨师的手艺,是热气腾腾的“锅气”。
我们支付的溢价,很大一部分,就是在为这份体验买单。
但工业化追求的是什么?
是效率、稳定和成本控制。
像西贝这样一家年营收超60亿、拥有近400家门店的餐饮巨头,如果每道菜都依赖厨师现场从头到尾制作,会面临几个致命问题:出餐慢、品质不稳定、成本失控。
所以,现代餐饮业普遍采用中央厨房、预加工等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本身无可厚非,是行业发展的必然。
但问题出在哪里?
出在信息的不透明。
餐厅享受了工业化带来的所有好处——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品控稳定,却把这些事实对消费者秘而不宣,依旧按照“厨师现做”的价值逻辑来定价。
这就是整个行业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也是这次矛盾的真正根源。
罗永浩和背后无数消费者真正反感的,是被欺骗的感觉。
我花了高价,期待的是厨师的手艺,你却给我端上来一份标准化的工业产品,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面对这样的指控,贾国龙的激烈反应,真的是单纯的意气用事吗?
不完全是。
他其实是陷入了一个自己为自己打造的“品牌囚笼”。
西贝多年来苦心经营的,是“天然、健康、手作”的高端人设,这是支撑它高客单价的根基。
一旦承认自己大规模使用“预制工艺”,这个根基就会瞬间崩塌。
所以,他不是在捍卫一个事实,而是在捍卫西贝的品牌溢价。
他犯的错,不是动机上的愚蠢,而是战术上的灾难——他选择了在一个消费者认知已经改变的战场上,打一场注定失败的保卫战。
而这场争论之所以如此激烈,还有一个更深层的背景,那就是悬在整个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传闻已久的预制菜国标。
所有人都知道,规则即将重新制定。
贾国龙的拼死抵抗,更像是想在国家队下场前,抢夺对“预制菜”的最终定义权;而罗永浩的猛攻,则是想借助舆论,影响即将出台的标准,将天平彻底推向消费者一侧。
看懂了这一点,西贝后续的灾难性操作就很好理解了。
他们选择了最糟糕的一种应对:咬文嚼字,试图重新教育市场。
贾国龙反复强调“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他的依据是2024年国家多部委发布的《通知》里对“预制菜”的狭义定义。
按照那个定义,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属于预制菜。
所以,他理直气壮。
但这恰恰是这次公关灾难中最致命的一步。
他完全搞错了博弈的重点。
他以为这是一场法律和行业标准的定义之争,他没明白,消费者根本不关心法律条文。
在大众的朴素认知里,一道菜不是在门店厨房从生到熟现做的,它就是“预制的”。
更灾难的是后续的“自证清白”直播。
当有媒体记者在西贝后厨的直播镜头下,拍到那条保质期长达18个月的腌制冻鱼时,这场“辩论”就已经结束了。
你所有的解释,在“18个月”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你拼命想证明的,是你没有违反狭义的行业标准,但消费者看到的,是你违背了价值对等的商业诚信。
就在西贝和罗永浩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真正的“主角”悄然进场了。
一个重磅消息传来: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经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
看明白了吗?
这个即将出台的国标,将彻底终结餐饮业这个长达十余年的潜规则。
它用白纸黑字规定:是什么,就得标什么。
你不能再用工业化的里子,去赚手艺活儿的面子。
这个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第一,对于预制菜行业,这是走向合规的开始。
过去它藏在幕后,现在必须走到台前,作为一个独立的品类接受消费者的检验。
这会倒逼整个行业走向品牌化和品质化竞争。
第二,对于餐饮行业,将迎来一次彻底的价值重估。
那些坚持现场烹饪的餐厅,将能够理直气壮地收取更高的溢价。
而大量依赖中央厨房的连锁餐厅,则必须在价格上回归到与工业化效率相匹配的水平。
第三,对于消费者,换来的是前所未有的诚实和透明。
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消费,自主选择是为手艺付费,还是为效率买单。
回到西贝。
贾国龙以为他的对手是罗永浩,但他错了。
他真正的对手,是这个时代消费者权利意识的觉醒,是整个行业走向透明化的必然趋势。
罗永浩只是那个恰好点燃了引线的人。
西贝的这场史诗级公关灾难,不是因为它用了预制工艺,而是因为它在趋势的巨浪面前,选择了逆流而上。
而真正为这场闹剧画上句号的,永远是那只在更高维度上制定规则的、有形的手。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
来源:菁菁看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