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国十二年的初秋,江南乌镇的石板路被一场夜雨打湿,泛着温润的光泽。镇东头的 “沈记绸缎庄” 里,老板沈敬亭正对着账本叹气 —— 入秋以来,生意一天比一天冷清,往日里挤满顾客的柜台前,如今只剩下几个稀疏的身影。沈敬亭今年四十岁,接手绸缎庄已有十五年,靠着诚信经营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民国十二年的初秋,江南乌镇的石板路被一场夜雨打湿,泛着温润的光泽。镇东头的 “沈记绸缎庄” 里,老板沈敬亭正对着账本叹气 —— 入秋以来,生意一天比一天冷清,往日里挤满顾客的柜台前,如今只剩下几个稀疏的身影。沈敬亭今年四十岁,接手绸缎庄已有十五年,靠着诚信经营,曾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可最近几个月,不仅老主顾来得少了,连新布的销路也不畅,眼看库房里积压的绸缎越来越多,他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这天午后,沈敬亭的妻子林氏从镇上的杂货铺回来,手里拎着一个老竹篮,里面装着两个金黄的葫芦。“当家的,方才路过王阿婆的摊子,见这葫芦长得周正,就买了两个。王阿婆说,这葫芦是自家院子里种的,挂在家里能招财纳福呢。” 林氏一边说着,一边把葫芦放在柜台上。
沈敬亭瞥了一眼葫芦,摇了摇头:“不过是民间的说法,哪有这么玄乎?咱们现在生意不好,靠两个葫芦又能起什么作用?” 话虽这么说,他却忍不住拿起葫芦摩挲了两下 —— 葫芦表皮光滑,形状饱满,确实透着几分讨喜的模样。
林氏叹了口气:“前几日去西栅的普济寺上香,听寺里的高僧说,葫芦挂对了位置,能给家里添些好运气,不如咱们明天去问问高僧,看看这葫芦该挂在哪里?”沈敬亭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如今生意不顺,他也实在没了主意,去问问高僧,就算得不到办法,权当是求个心安。
次日清晨,沈敬亭夫妇带着两个葫芦,来到了西栅的普济寺。寺庙坐落在运河边,红墙黛瓦,掩映在古樟树下,晨雾中传来阵阵钟声。他们找到高僧时,高僧正在菜园里打理蔬菜,看到沈敬亭夫妇手中的葫芦,便笑着问道:“施主是来问葫芦的摆放位置吧?”
沈敬亭又惊又喜,连忙躬身行礼:“高僧慧眼,弟子正是为此而来。听闻葫芦挂对位置能招财纳福,便想请高僧指点,这葫芦该挂在哪里才好?”
高僧放下手中的锄头,接过葫芦看了看,温和地说:“施主不必急着求‘招财纳福’,葫芦之所以被人视为吉祥之物,并非因为它有超自然的力量,而是源于它的形态、寓意与生活的关联。老衲所说的‘旺家’,也不是指能凭空带来财富,而是通过合理摆放,让人在生活中感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凝聚家庭的和睦,进而为生活与事业带来助力。依老衲之见,这葫芦挂在三个位置最好,且听老衲细细道来。”
高僧带着沈敬亭夫妇来到寺庙的山门前,指着门两侧悬挂的木质葫芦挂件说:“这第一处,便是自家的大门玄关。大门是一户人家的‘气口’,往来的人、流通的风都从这里进出,就像人的咽喉,连接着内外。将葫芦挂在大门玄关处,尤其是门的左侧,在传统文化里,左为‘生门’,象征着生机与入口,能起到‘迎祥聚气’的作用。”沈敬亭疑惑地问:“高僧,这‘迎祥聚气’具体是指什么?难道真的能让福气进门吗?”
高僧笑着解释:“施主莫要误解,这并非封建迷信的说法。从生活逻辑来看,大门玄关是家人每日进出、客人来访首先看到的地方。将饱满周正的葫芦挂在这里,一来,葫芦‘福禄’的谐音寓意,能给人积极的心理暗示 —— 每次出门看到葫芦,会下意识地提醒自己‘今日要勤勉做事,方能得福禄’;客人来访时,看到寓意吉祥的葫芦,也会对这个家产生好感,进而愿意与你多些往来,这对生意场上的人来说,不就是‘聚人脉’的一种方式吗?”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二来,葫芦的形态圆润,没有棱角,挂在玄关处,能让人在进出时感受到一种‘圆满’的氛围,减少内心的浮躁。你想想,若是每天出门时心情平和,做事自然会更沉稳;回家时看到温馨的布置,疲惫也会少几分,家庭氛围也会更和睦。家庭和睦了,家人之间互相支持,生意上遇到困难时,也能有更多精力去解决,这难道不是‘旺家’吗?”
沈敬亭听着,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想起自己最近因为生意不好,常常在家中发脾气,与林氏也多了不少争吵,家里的氛围确实越来越压抑。若是把葫芦挂在玄关,或许真能让大家的心情平和些。
高僧又补充道:“挑选葫芦时,要选表皮光滑、无破损、形状饱满的,最好是自然成熟的老葫芦,晾干后再挂。悬挂时,不要挂得太高或太低,以成年人平视能看到为宜,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
离开山门,高僧带着沈敬亭夫妇来到寺庙的客堂。客堂的窗台上,摆放着一个小巧的葫芦,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葫芦上,泛着温暖的光泽。“这第二处,便是客厅的明窗附近,最好是能晒到太阳、通风好的位置。”林氏好奇地问:“高僧,为什么要挂在明窗旁呢?这里和‘招财’又有什么关系?”
“客厅是一家人活动最多的地方,也是招待客人的主要场所,葫芦的‘芦’与‘禄’谐音,而明窗旁的葫芦,就像一个提醒,让你在与人相处时,多些坦诚与热情,少些算计与敷衍。做生意最讲究‘诚信为本’,你待人真诚,客人自然愿意信任你,长期下来,客源自然会越来越多,这难道不是‘兴业’吗?”
“还有一点,” 高僧补充道,“客厅明窗旁的葫芦,最好搭配红色的绳子悬挂。红色象征着喜庆、热情,与金黄的葫芦搭配在一起,视觉上更显吉祥,能进一步强化积极的心理暗示。不过要注意,绳子不要太长。”
最后,高僧带着沈敬亭夫妇来到寺庙的寮房。寮房的床头墙上,挂着一个小小的葫芦,旁边还系着一串晒干的薰衣草。“这第三处,便是卧室的床头,尤其是夫妻卧室的床头。”沈敬亭有些惊讶:“床头也能挂葫芦?这和‘纳福安康’有什么关系呢?”
“卧室是家人休息的地方,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身体健康与精神状态。” 高僧缓缓说道,“将葫芦挂在床头,一来,葫芦的形态圆润温和,没有尖锐的边角,不会给人压迫感,能让人在睡觉时感受到一种‘安稳’的氛围,有助于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你想想,若是每晚都能睡个好觉,白天做事时精力充沛,遇到问题也能冷静应对,这难道不是‘安康’的基础吗?”
“二来,夫妻卧室挂葫芦,还有‘和睦美满’的寓意。葫芦多籽,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多子多福’,但抛开这层不说,它更代表着‘团圆’—— 葫芦是一个整体,不分彼此,就像夫妻之间,需要互相包容、互相扶持,才能让家庭和睦。家庭和睦了,没有内耗,才能把更多精力放在事业上,这也是‘旺家’的重要因素。”
高僧指着床头的薰衣草,继续说:“若是在葫芦旁搭配些安神的香草,比如薰衣草、薄荷,效果会更好。这些香草的气味能帮助人放松,葫芦的寓意能带来心理安慰,两者结合,能让人睡得更安稳。身体好了,心情好了,家庭和睦了,这不就是最大的‘纳福’吗?”
林氏听后,连连点头:“高僧说得太有道理了!最近我和当家的都因为生意不好,经常失眠,若是把葫芦挂在床头,说不定真能睡个好觉。”从普济寺回来后,沈敬亭夫妇立刻按照高僧的建议,把两个葫芦分别挂在了大门玄关、客厅明窗旁,又特意去杂货铺买了个小葫芦,搭配着薰衣草挂在了卧室床头。
挂好葫芦的第一天,沈敬亭出门时,看到玄关处的葫芦,想起高僧说的 “勤勉做事,方能得福禄”,心里的烦躁少了几分,脚步也变得沉稳起来。他去绸缎庄的路上,遇到了以前的老主顾李太太,主动上前打招呼,耐心地和她聊起了新到的布料。李太太见他态度热情,便跟着他去了绸缎庄,一下子订了好几匹布。
接下来的日子里,沈敬亭每天出门前都会看看玄关的葫芦,提醒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在客厅接待客人时,明窗旁的葫芦让他心情愉悦,与客人沟通时也多了几分耐心与坦诚。渐渐地,来绸缎庄的老主顾多了起来,新顾客也因为他的热情与诚信,成了回头客。库房里积压的绸缎慢慢减少,账本上的数字也一点点好看起来。
更让沈敬亭惊喜的是,家里的氛围也变得越来越和睦。他不再因为生意不好发脾气,林氏也常常笑着和他商量家里的事,晚上两人睡在挂着葫芦的卧室里,失眠的情况少了,白天做事也更有精神。周末时,他们还会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大家看到客厅里的葫芦,都称赞寓意好,家里的人脉也越来越广。
几个月后,沈记绸缎庄的生意恢复了往日的红火,甚至比以前更好。沈敬亭夫妇再次来到普济寺,向高僧道谢。高僧笑着说:“施主不必谢我,这不是葫芦的功劳,而是你们自己调整了心态,改变了做事的方式。葫芦只是一个媒介,它让你们看到了生活中的积极面,也让你们更用心地经营家庭与事业。真正的‘旺家’,从来不是靠外物,而是靠家人的努力与和睦。”
沈敬亭夫妇恍然大悟,原来高僧所说的 “招财纳福”,不是指葫芦能凭空带来财富与福气,而是通过合理摆放,让人在心理上获得积极的暗示,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让家庭更和睦,事业更顺利。
小编这里也想告诉大家:真正的 “旺家”,从来不是靠外物的 “魔力”,而是靠我们对生活的用心经营 —— 调整心态、善待家人、诚信待人,当我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时,“招财纳福” 便会成为自然而然的结果。
大家如果还有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来源:小杨和老纪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