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大佬集体声援西贝,消费者却力挺罗永浩!预制菜争议行业困局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3 23:19 2

摘要:“任何事没有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9月12日,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支援西贝,随后在评论区表示:“可建议、可以理解、可以促使企业改进完善、但不能让企业家灰了心!”

一场由罗永浩引发的预制菜风波,让西贝陷入舆论危机,也意外地撕裂了餐饮行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认知鸿沟。

“任何事没有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9月12日,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支援西贝,随后在评论区表示:“可建议、可以理解、可以促使企业改进完善、但不能让企业家灰了心!”

这番言论迅速引发网友反弹,有人回怼:“可以让消费者失望,但不能让企业家失望”、“也不能让消费者伤了心”。

这仅仅是西贝与罗永浩预制菜风波发酵后,餐饮行业大佬集体声援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罗永浩却在直播中惊讶地发现,超过90%的网友支持他的立场,与餐饮界的声援形成鲜明对比。

事件起源于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吐槽知名连锁餐饮品牌西贝:“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这条微博迅速引爆网络,引发了消费者对餐饮行业使用预制菜现象的大讨论。罗永浩还呼吁立法要求餐馆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

面对罗永波的指责,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态度强硬。他表示:“我们一定会起诉他,这是毫无疑问的。”连续三次使用“一定”强调决心。

西贝宣布将在全国所有门店上线“罗永浩菜单”,这不是固定套餐,而是罗永浩点过的菜品列表,消费者可以任意点选。西贝为此承诺:“不好吃,不要钱”,顾客可以随时退单;并欢迎顾客随时进入后厨,参观任何一道菜的制作全过程。

更进一步的是,9月12日下午3点03分,西贝官方发布《西贝全体伙伴致顾客的一封信》,针对争议做出正式回应,表示“绝不姑息无端指责”,并在声明中公开了“罗永浩同款菜单”产品的具体制作过程。

在罗永浩和西贝预制菜事件发酵一天后,众多餐饮行业大佬力挺西贝和贾国龙。

巴奴毛肚火锅创始人杜中兵凌晨转载相关文章;吉祥馄饨创始人张彪直言“信任西贝”;朱光玉火锅联合创始人李扬表示“平台公知都在对着餐饮人一步一步勒紧脖子上的钢丝绳”。

大大小小数十个餐饮品牌、上百位从业者连夜发声。这种集体声援的现象在竞争激烈的餐饮行业并不常见,显示出行业面对外部质疑时的共同立场。

与餐饮行业大佬们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普通消费者几乎一边倒地支持罗永浩。

罗永浩在直播中表示,很奇怪,以往撕逼吵架事件,至少有一半人会骂他,但昨晚的直播居然有90%以上网友支持他,让他很意外,要求在这一片祥和中赶紧下播。

这种行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立场分裂,反映了在预制菜问题上的深刻认知差异。一方是餐饮行业对于标准化和生产效率的追求,另一方是消费者对于美食本质和消费透明度的要求。

为什么餐饮行业和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看法存在如此大的分歧?问题的核心在于对“预制菜”的定义存在差异。

根据国家规定,中央厨房出品并不等同于预制菜。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

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发言人强调,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然而,在消费者认知中,任何不是现场从头制作的菜肴,都可能被划入“预制菜”的范畴。这种概念上的错位,导致了双方讨论的其实不是同一个问题。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西贝展现出高效的组织动员能力。西贝餐饮集团召开全公司1.8万人参与的“罗永浩作战大会”,网络会议截图在社交媒体流出,显示企业正全力应对这场预制菜舆论危机。

流出的会议界面显示,参会者包括全国400余家门店所有员工,从厨师、服务员到区域经理全员在线。贾国龙亲自部署三项应对策略:全面公开后厨操作流程、邀请顾客参观中央厨房、建立“透明餐厅”直播体系。

会议名称直接使用“罗永浩作战”字样,体现企业将危机转化为动力的决心。内部人士透露,公司要求所有员工“用产品说话,用服务证明”,并将每月9日设为“开放日”。

餐饮分析师认为,这种全员动员式的危机应对罕见且高效,展现传统餐饮企业的转型韧性。无论最终效果如何,西贝此举已为行业树立了面对舆论监督的新范式。

尽管有国家规定的明确标准,但预制菜在公众舆论中已经被严重污名化。在公众叙事中,预制菜与“料理包”、“添加剂”、“僵尸肉”、“科技与狠活”等负面词汇捆绑,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负面符号体系。

人们将对整个食品安全环境的不信任,全部集中倾泻到“预制菜”这个具象的靶子上,仿佛抵制它就能重新获得对自身健康的控制权。

餐饮老板内参创始人秦朝犀利地指出:消费者想象的餐饮业,几乎是与小时候自家厨房的样子划等号。这是挥之不去的情怀,也导致看不得一切现代工业标准化痕迹的中餐。

随着争议持续发酵,在一众或调侃或激烈的情绪化热搜词条外,也开始有更多“理性”词条出现:

“大型中央厨房配送预制和半预制界限不明。还是需要国家出台相关规范标准与法律文件。希望这次事件能够有效推动健康中国的建设。”

有从事食品检测行业的消费者表示:“我在食品检测行业工作十七年,首先我不认为预制菜在食品安全上有大问题,很多预制菜根本不需要添加防腐剂之类的东西,这与加工、包装工艺有关”。

这些相对理性的声音显示,尽管争议仍在继续,但已经有消费者开始超越情绪化表达,更加客观地看待预制菜和中央厨房模式。

据获悉,目前卫健委牵头的预制菜国家标准即将公开征求意见。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也表示,将持续推动和配合政府相关部门,深入研究和完善行业标准体系,特别是预制菜在餐饮中的标识等方面,争取推动出台更清晰、更具操作性的指引,减少因概念模糊产生的争议。

餐饮老板内参创始人秦朝指出:“解释鸿沟当然很难一时间抹平,但这不仅是效率的需要,也是安全健康的保障。”

这场争议对行业长期被预制菜困扰问题可能是个好的转机。从后台评论区看到的是,大部分消费者趋于理性、行业人集体站出发声。

来源:随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