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3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中,松柏的青翠、坟茔的灰白和国旗的鲜红,共同构成了肃穆的色调。当天,3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于此,英魂重回祖国大地安息。
9月13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中,松柏的青翠、坟茔的灰白和国旗的鲜红,共同构成了肃穆的色调。当天,3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于此,英魂重回祖国大地安息。
陵园里,每一座烈士墓前都立起了一面国旗,摆放了一束菊花。风徐徐吹过,一排排烈士墓整齐如军阵。
10时,在陵园下沉式纪念广场,小号又一次奏响《思念曲》。婉转悠长的曲调穿过树枝在陵园里回响,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开始。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官兵的持枪护卫下,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入场,步伐走得缓慢而稳健。现场的人们肃穆以待,其中有烈士家属,有部队官兵,也有正在读书的年轻学子。
烈士家属廖启升这次专程从老家广西赶来,还带来了家乡的枫叶祭拜先烈。他的爷爷廖天良就安葬在这里,这一次,他要代爷爷迎接老战友们归来。
“站在这么近的地方,我好想抱一抱他们。”看着烈士棺椁从面前经过,廖启升不禁哽咽。
14岁的香港升旗队总会成员王颢凝是第一次参加活动,往年,她都是和同学守在电视机前观看直播。今年能走进陵园,见证这一庄严时刻,这个年轻的姑娘倍感激动。
“我们永远铭记,今天的和平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用最高的礼仪去表达对他们的崇敬。”王颢凝郑重地说。
伴随主持人“向烈士遗骸三鞠躬”的口令,所有人脱帽,低头,缓缓俯身。27名礼兵连续鸣枪12响,枪声在纪念广场上空回荡,硝烟久久不散。这一刻,人们悼念曾守护他们的英雄,也期盼着英魂安息。
“魂兮归来,昭焕国光。志继业承,勋绩孔彰。”这是安葬祭文中的一句话。
“起灵——”主持人的声音再度响起,礼兵们抬起志愿军烈士棺椁绕场半周,缓缓走向安葬地宫。在他们经过的路旁,3米高的烈士英名墙上,镌刻着19.7万余名烈士的名字。
这些年,在多方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无名”烈士不但确认了身份,也找到了家人。今年4月,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鉴定成果,为8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确认身份。73岁的烈士亲属方汉炳就是在那时得知,自己找了多年的父亲终于回家了。
方汉炳出生于1952年,父亲方金耀牺牲于1953年。直到12岁时,奶奶才告诉他,他的父亲永远留在了抗美援朝战场上。
“可祖国把他带回来了,把我爸爸和他的战友们都带回来了!”这一次,方汉炳从湖北麻城老家赶来祭拜父亲,语音颤抖,难掩激动,“祖国没有忘记他们,还帮我找到了他,我终于能安心了。”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有20余名志愿军战士来自香港培侨中学。这一次,年轻的培侨学子们也来到仪式现场,还带来了一面特殊的国旗,那是2023年7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给香港培侨中学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回信当天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
“我们要沿着学长学姐们的报国之路继续走下去,用自己的努力告诉他们,山河已无恙,请他们放心。”培侨中学学生孔博文说。
在他身旁不远处,不少烈士的墓前都摆放着奶糖、饼干、果冻和水果罐头。那是仪式结束陵园开放后,前来瞻仰的游客们专程带来的。六年级小学生谭程说,过去听抗美援朝的故事,志愿军战士们在战场上直至牺牲都舍不得吃一颗糖,“今天我想告诉他们,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我们要让他们吃到最甜的糖。”
陵园外,巨大的主题展板早已密密麻麻写满游客的留言。一名游客写道:“祖国繁荣,烈士回家。”在旁边,另一位游客的留言是八个大字:“建设祖国,不负英烈。”
本报沈阳9月13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