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2日,联合国大会上演了一场“投票大戏”。142个国家举手赞成、10个国家摇头反对、12个国家左右为难选择弃权,一份名为“纽约宣言”的文件就这样获得压倒性支持。宣言要求推动巴勒斯坦建国,还点名批评哈马斯和以色列的暴力行为。多数国家叫好,美国却在一旁火冒三丈
9月12日,联合国大会上演了一场“投票大戏”。142个国家举手赞成、10个国家摇头反对、12个国家左右为难选择弃权,一份名为“纽约宣言”的文件就这样获得压倒性支持。宣言要求推动巴勒斯坦建国,还点名批评哈马斯和以色列的暴力行为。多数国家叫好,美国却在一旁火冒三丈,说这分明是“送给哈马斯的礼物”。
2025年9月12日,纽约联合国总部里,投票器一按下,结果出炉:142票赞成,10票反对,12票弃权。会场的掌声比烟火还热闹。法国和沙特作为宣言发起国立刻宣布,这是一份“历史性文件”。不少阿拉伯国家代表握拳庆祝,仿佛看到巴勒斯坦国旗升起。
纽约宣言写得不轻松,内容里既要求巴勒斯坦建国,也谴责了哈马斯去年10月的袭击,还批评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造成严重人道灾难。文件一边打击武装组织,一边逼以色列收敛火力,措辞看似平衡,实际让双方都不痛快。
投票结果公布后,掌声盖过一切。支持者认为这能推动和平,至少能在纸面上给巴勒斯坦一点希望。欧洲大多数国家投了赞成票,连一些以往模棱两可的成员国也站出来表态。这让宣言一下子有了“全球共识”的光环。
场外媒体立刻跟进。路透社、AP、美联社的标题几乎同时刷屏:“联大压倒性支持纽约宣言”。数字摆在那里,谁也无法否认,这是一次明显的外交胜利。巴勒斯坦方面喜不自胜,称这是国际社会的再次确认。
不过气氛并非一致。美国代表投下反对票,还在现场直言不讳地批评,称这是一份“公关剧本”,根本无法解决问题。以色列代表更直接,甚至把宣言比作“剧场里的道具”,完全没有可操作性。掌声未落,火药味就弥漫开来。
会场里赞成的多,反对的少,弃权的干脆低调不语。多数国家表面上都在讲和平,实际上心里盘算的是如何在这场外交大秀里站队。142票的数字漂亮,可背后是真心支持,还是顺水人情,谁也说不准。联合国的戏台子搭好了,剧情才刚刚开始。
投票结果一公布,美国代表马上站起来,话音掷地有声:“不要搞错,这个决议就是给哈马斯的礼物。”这句话瞬间成为头条。美方认为,纽约宣言等于在哈马斯还没交枪的情况下,就给巴勒斯坦提前颁发了一张建国入场券。
美国的逻辑很简单:哈马斯还握着武器,人质问题没解决,加沙局势还在燃烧,这时候来个宣言,只会削弱外交谈判。对华盛顿来说,这种文件不但不能灭火,反而像是往火里泼油。美国媒体很快跟进,用“礼物”“错误时机”来形容这次决议。
以色列当然顺势附和。内塔尼亚胡在国内讲话中直接拒绝,称以色列绝不会接受巴勒斯坦国家的方案。外交部更是在第一时间发声明,怒斥这就是一场闹剧。对以色列来说,纽约宣言不仅没有考虑他们的安全,反而等于把哈马斯“合法化”。
场面瞬间变成“多数人鼓掌,美国和以色列大骂”。142票的数字再漂亮,也挡不住这两个关键玩家的拒绝。美以两国像是在舞台下喊“退票”,不买账。掌声与喝倒彩交织,让这场投票像是一部双线叙事的电影。
其他国家的态度耐人寻味。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坚决支持,认为这终于是一次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的正义补偿。欧洲国家嘴上说这是推动和平,心里清楚操作难度极大。俄罗斯和中国都投了赞成票,强调两国方案才是唯一出路。弃权的少数国家则保持沉默,避免卷入这场喧嚣。
美国的“礼物论”迅速成了媒体焦点。推特和各大网站上,支持与反对的争论刷屏。有人讽刺说,“送礼物”这词挺形象,美国自己都承认这份宣言给了巴勒斯坦人实在的东西。也有人质疑,142个国家难道都看走眼了吗?
这场口水战让纽约宣言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放大。支持者觉得是里程碑,反对者认为是陷阱。美国和以色列的愤怒并没有阻止掌声,却让这份文件的命运蒙上阴影。接下来怎么落实,才是真正的难题。
投票一结束,以色列代表席位上的气氛比火山口还炽热。代表当场宣称这份宣言“荒唐至极”,并指责各国是在“玩外交表演”。他们强调,哈马斯去年10月7日袭击以色列平民的血债还在,数百名人质问题没有解决,这种背景下喊巴勒斯坦建国,无异于奖励恐怖主义。
内塔尼亚胡的表态更是强硬。他在国内电视讲话里反复强调,以色列不会接受“两国方案”,哪怕全世界投票通过,也绝不会改变。话音一出,国内媒体连夜刷屏,标题几乎一模一样:“我们不会屈服。”这种态度,把纽约宣言直接贴上“无效纸”的标签。
加沙问题在以色列内部早已是政治炸药。民众经历了连月的火箭弹轰炸,情绪本就紧绷。如今联合国大会一纸宣言,不仅没有让他们看到安全感,反而被理解为“世界在逼我们让步”。街头的反对声浪迅速升高,游行标语写着“不许拿我们的安全做交易”。
以色列政府随即宣布,将扩大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建设。这是对纽约宣言的“反向操作”,摆明告诉国际社会:你们投票归投票,我有我的步调。这一招虽然争议巨大,但在以色列国内收获不少掌声。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主权的象征,是对外部压力的正面回击。
国际媒体形容,以色列的态度就像在联合国大舞台上甩脸子。大家刚鼓完掌,以色列就把戏台子掀翻,气氛瞬间变成冷场。法国和沙特的代表一度试图安抚,强调宣言中也谴责了哈马斯,想说明这是平衡之举。但以色列不买账,坚持宣言“只会鼓励敌人”。
美国此时继续扮演坚定盟友的角色,公开重申对以色列安全的承诺。两国代表在会后几乎是背靠背发声,形成统一战线。美国喊“礼物”,以色列喊“闹剧”,配合得天衣无缝。142票的光鲜数据,在这两位大玩家的抵制下,立刻显得尴尬。
纽约宣言一夜之间成了“笑话”。支持者还在庆祝,反对者早已行动。掌声和怒吼混在一起,谁也压不住谁。对联合国来说,这是一次“压倒性通过”,对以色列来说,这只是一场“压倒性的误判”。
纽约宣言的通过被许多国家视为外交胜利,但问题马上浮现:文件是非约束性的,没有强制力。换句话说,142票只能写进历史纪录,却无法让中东战场立刻安静下来。联合国的掌声还在回荡,加沙的炮火依旧没有停。
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对宣言寄予厚望,称这是推动建国的重要一步。但现实是,他们内部依然缺乏统一,哈马斯掌控加沙,法塔赫掌控约旦河西岸。宣言里要求哈马斯交权、解除武装,这在纸面上容易写,落地难如登天。国际社会喊口号,地面上依旧是枪声不断。
美国和以色列的反对,也让宣言的执行环境极为复杂。没有美国的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层面很难有实质性进展。以色列更是表态要反向加速定居点计划,相当于公开和宣言唱反调。宣言在纸上画了蓝图,现实却往相反的方向狂奔。
一些欧洲国家尝试寻找折中。法国强调将继续推动外交会谈,德国呼吁以色列冷静,但这些话在以色列听来就像背景音乐。阿拉伯国家则把宣言当作动员令,要求更多国际压力压向以色列。不同阵营各说各话,联合国的“共识”在实际行动中瞬间分裂。
媒体评论直言,这场投票更像一场“外交秀”。142票的数字固然亮眼,但要转化为现实成果,还差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纽约宣言或许能留在档案馆里,成为研究两国方案时的一个标志,却很难在短期内改变加沙战场的硝烟。
讽刺的是,支持者越兴奋,反对者越强硬。美国骂它是“礼物”,以色列骂它是“闹剧”,而巴勒斯坦人把它当“希望”。三种声音互相打架,宣言成了一个谁都能解释、谁都能利用的政治道具。至于和平,它依然躲在遥远的未来,不知何时才会走近。
来源:九州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