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餐饮巨头的舆情认知有多离谱?公关失误有多致命?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4 08:52 1

摘要:最近餐饮圈出了个大新闻,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西贝莜面村的菜“全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结果直接把西贝给惹毛了。更离谱的是,西贝老板贾国龙直接开炮,放狠话要起诉罗永浩,还在网上晒消费记录硬刚。本来看起来就是个普通的消费者吐槽,结果硬生生演变成了一场全民围观的公

最近餐饮圈出了个大新闻,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西贝莜面村的菜“全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结果直接把西贝给惹毛了。更离谱的是,西贝老板贾国龙直接开炮,放狠话要起诉罗永浩,还在网上晒消费记录硬刚。本来看起来就是个普通的消费者吐槽,结果硬生生演变成了一场全民围观的公关灾难。

一个在全国开了快400家店、员工工资接近2万的大牌餐饮企业,遇到负面舆论,第一反应竟然是老板亲自下场对线?这操作真的让人看不懂。要知道,这种级别的企业,遇到危机公关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老板情绪化上阵,结果西贝不仅这么干了,还干得特别难看。

事情的起因其实挺简单。罗永浩发了个微博,说自己在西贝吃饭,发现点的菜基本都是预制菜,而且价格还不便宜,觉得挺恶心,还呼吁国家立法要求餐厅必须标明是不是预制菜。这话一出,网友立马炸锅了。为什么?因为西贝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现炒现做”“西北菜标杆”“高端餐饮”,很多人去西贝吃饭,图的就是“新鲜”“手工”“现做”。结果现在突然有人说,你吃的这些菜可能都是提前做好的,只是加热一下就端上来了,换谁谁不生气?

更关键的是,罗永浩可不是普通消费者,他是个有巨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一发声,马上就带动了一波讨论。紧接着,他在直播里还晒出了西贝后厨的一些食材包装,上面写着保质期18个月,这下网友更炸了——“好家伙,我花一百多块钱吃顿饭,结果吃的是超市速冻食品?”

按理说,这时候西贝的正常操作应该是:“哎呀,感谢反馈,我们看看是不是有改进空间,或者至少解释一下我们的菜品制作流程。” 但西贝偏不,他们的老板贾国龙直接跳出来,在网上放话:“一定会起诉罗永浩!一定一定会起诉他!” 还晒出了罗永浩的消费账单,试图证明“我们没预制菜”。这一来一回,事情直接升级了。原本只是个消费者吐槽,现在变成了老板对线、全网吃瓜的公关大战。

一个年营收几十亿、全国快400家门店的大型连锁餐饮企业,遇到公关危机,第一反应竟然是老板亲自下场回怼?这操作真的太业余了。为什么说老板亲自下场是个大忌?首先,老板=企业的脸面。你老板一开口就是“我一定要告你”,消费者不会觉得你在维护品牌,只会觉得你在耍横。消费者想的是:“我花这么多钱吃饭,结果你连个吐槽都受不了?”

其次,情绪化对抗只会让事情更糟。罗永浩本来只是个消费者,他的核心诉求其实是“餐厅卖预制菜,能不能提前告诉我?”但贾国龙直接把他当成了敌人,放狠话要起诉,这等于把“消费者反馈”升级成了“个人恩怨”。老板下场≠权威回应。消费者要的不是老板硬刚,而是企业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或者至少态度诚恳一点。但西贝的选择是:“你胡说!我们告你!” 这种态度,只会让消费者觉得:“西贝心虚了。”

更离谱的是,贾国龙不仅在网上放狠话,还晒出了罗永浩的消费记录,试图证明“我们没预制菜”。但消费者一看就乐了:“你晒账单干嘛?是在转移话题吗?” 结果,话题从“有没有预制菜”变成了“你是不是在狡辩?”总结:老板亲自下场回怼,看似硬气,实则愚蠢。一个成熟的企业,遇到公关危机,第一反应应该是“灭火”,而不是“拱火”。

西贝的公关团队,这次真的是在“自杀式公关”。首先,他们死磕“国家标准”,但消费者根本不买账。西贝说:“我们没有预制菜,只有中央厨房预加工。” 但消费者不关心什么国家标准,他们只关心:“我吃的是不是现做的?” 结果,消费者直接理解成:“中央厨房预加工=预制菜”,然后更愤怒了:“好啊,原来你们就是骗我!”

接着,他们晒罗永浩的消费记录,试图证明“我们没预制菜”。但消费者一看就乐了:“你晒账单干嘛?是在转移话题吗?” 结果,话题从“有没有预制菜”变成了“你是不是在狡辩?”然后,他们开放后厨,结果更翻车。媒体一探访,发现儿童餐的鸡翅是冷冻的,保质期9个月。网友更怒了:“好家伙,你开放后厨,结果让我们看到更多预制菜?”最后,他们还搞了个“罗永浩菜单”,说“不好吃不要钱”。但消费者吐槽:“这不是自黑吗?”西贝的公关策略,每一步都在让事情变得更糟。

其实,这场风波的核心,不是“西贝有没有预制菜”,而是“消费者有没有知情权”。罗永浩的核心诉求很简单:“餐厅卖预制菜,能不能直接告诉我?” 但西贝的回应是:“我们没有预制菜!”(实际上有,只是换了个说法) 结果,消费者觉得自己被欺骗了。预制菜本身没问题,很多餐厅都用,但消费者讨厌的是:“我花大价钱,以为吃的是现炒菜,结果吃的是复热食品。” 如果西贝直接说:“这道菜是预制菜,但保证品质。” 消费者可能还能接受。

但西贝的傲慢在于:“我们认为这不是预制菜,所以不用告诉你。” 但消费者的认知是:“不是现炒的,就是预制菜!” 这种认知差,直接导致信任崩塌。

如果西贝公关做得好,应该怎么做?第一反应:不怼,不吵,先道歉“感谢罗永浩先生的反馈,我们重视每一位消费者的体验。”第二步:明确告知消费者“部分菜品采用中央厨房预加工,但我们确保品质。”第三步:主动透明化“我们欢迎消费者参观后厨,监督我们的制作流程。”第四步:优化产品,提升体验“我们会调整部分菜品的定价策略,确保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这样,危机可能变成转机。但西贝偏偏选择了最笨的方式——对抗、硬刚、越描越黑。

一个年营收几十亿、全国快400家门店的餐饮巨头,竟然连最基本的“消费者沟通”都做不好,这才是真正的危机。希望西北莜面村能够记住这次教训,消费者要的不是“绝对现做”,而是“知情权”。企业遇到危机,第一反应不应该是“对抗”,而是“沟通”。公关不是“灭火”,而是“建立信任”。否则,下次再出问题,可能就不是“预制菜”了,而是“消费者直接用脚投票”。

来源:感性老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