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外卖成为城市生活标配的今天,每个人的手机里或多或少都有几个常用点餐APP。午饭时间,我也免不了打开应用,准备点份快餐填饱肚子。然而,一段外卖员在短视频平台的坦诚分享,却让我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不小的警觉。他的话并不危言耸听——“你们吃的外卖,除了米饭是真做的,
在外卖成为城市生活标配的今天,每个人的手机里或多或少都有几个常用点餐APP。午饭时间,我也免不了打开应用,准备点份快餐填饱肚子。然而,一段外卖员在短视频平台的坦诚分享,却让我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不小的警觉。他的话并不危言耸听——“你们吃的外卖,除了米饭是真做的,剩下的都要留个心眼。”当我仔细回顾这两年的点餐经历,不得不承认,这句话背后有着值得思考的现实。
外卖行业的高速发展伴随着巨大的业务压力和竞争。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中国外卖市场分析报告,全国外卖用户规模已突破5亿人次。高需求催生快节奏,也让一些商家在食品安全、质量把控上打起了“擦边球”。业内人士透露,目前预制菜占据外卖菜单超七成,简单加热即可装盒配送。例如在深圳某知名连锁店,仅用1台微波炉和3名配餐工,日均出餐量就能超过500份。甚至有调查发现,部分低价套餐利润只能依靠食材成本极低,极端时10元能买到“豪华双人餐”,实际原材料多半来源不明——这背后的逻辑很难让人放心。
实际案例也不少见。央视财经曾经曝光,有的外卖店铺营业地址写在商业大厦、写字楼,实地核查却根本不存在实体店面,只是挂靠的虚拟门牌。一些流量火爆的“网红轻食店”后厨卫生状况堪忧:蔬菜直接堆放在地,大桶沙拉酱过期还在分装销售。“现切水果茶”用的浓缩果浆早已是行业潜规则,所谓新鲜水果无非是糖浆泡制的罐头拼盘。而这些情况,无论消费者如何优化点单习惯,都难以通过图片或评论识别。
面对如此复杂的外卖生态,如何把住入口安全,其实并不难。首先建议优先选择真实可见、有营业执照公示的品牌门店。不妨利用APP的“门店直播”功能,部分商家全天候展示后厨实况。此外,避开标注过于模糊的地址,以及异常低价的套餐——根据中国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数据,外卖成本普遍在18~25元之间,低于该价格的高配置餐品大概率存在问题。第三,针对热菜类产品,到手已经温凉现象,说明可能非现炒,谨慎下单。对于需长期订餐的白领,可以定期查验商家资质,在平台查看半年评价,更有参考价值。
归根究底,外卖是便捷,但终归非生活全部。亲手做一顿饭,其实未必复杂,且更能把控食材与卫生。调查显示,近六成城市居民曾因外卖卫生问题减少点餐频率。这样的调整,是对健康的主动负责。而对于不得不依赖外卖的场景,提高甄别能力,则是每位消费者应有的基本素养。
外卖平台和监管部门也在不断强化查验机制,如美团、饿了么今年已上线“阳光厨房”“AI巡查”等功能,不过行业成长尚需时间。作为普通人,与其寄希望于平台自律,不如从自身做起,吃饭前多对商家的信息深究一番,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多添一道把关。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不失对生活的敬畏和初心,这才是现代烟火气里最真实的中年心志。
来源:光明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