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春天,深圳南山人才公园旁的星巴克每到周六清晨,总会迎来一群与平日不同的客人——穿运动服、背水袋、耳机里放着跑步歌单的跑者,有的还带着孩子。后来店经理 Persian 才知道,这是跑团晨跑后的固定聚点。
原创郑彩琳真实故事计划
2025年09月14日 10:31北京
2024年春天,深圳南山人才公园旁的星巴克每到周六清晨,总会迎来一群与平日不同的客人——穿运动服、背水袋、耳机里放着跑步歌单的跑者,有的还带着孩子。后来店经理 Persian 才知道,这是跑团晨跑后的固定聚点。
对于很多青年来说,咖啡馆不再仅仅是喝咖啡的场所:跑团在这里补给,棋手在这里对弈,宠物爱好者在这里策划“比格聚会”。在原子化愈演愈烈的都市中,年轻人借着咖啡馆的空间,从城市的孤立和冷漠中,通过兴趣社区找到真实联结,也重新找到与彼此相遇的可能。
河北石家庄,手帐爱好者Van喜欢挑一家光线柔和的咖啡馆,点一杯咖啡,找个最靠里的角落坐下,安静地做几个小时手帐。
翻页、裁纸、黏贴,起初,她只想找一个安静一点的地方。时间久了,她琳琅满目的手帐渐渐吸引旁人的目光,手帐成了她与陌生人对话的开端。
图丨小红书上在星巴克做手帐的年轻人
在广东一家星巴克,穿着黑背心的乐子龙拣了角落里的单人桌,将砚台、毛笔、练笔纸细细摆开。一如旧时书房的仪式,他在咖啡馆写了一幅《将进酒》,并在小红书上分享配文:“在咖啡馆练字,是真舒服”,有网友开始模仿乐子龙在星巴克练笔,有的人在杯套上,有的人在星巴克的包装袋上。
类似的场景并非孤例。打开小红书,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分享自己在咖啡馆里的“另类体验”:有人在星巴克长桌上织毛线,有人摊开宣纸练毛笔字,还有人摆起棋盘下围棋。
在互联网语境中,这类不合常理的行为被戏称为“邪修”。这是一种当代年轻人对自我生活方式的再定义。
图丨用咖啡杯练笔
在上海普陀区中潭路的一家星巴克,每逢周一、周四和周六的下午,二楼的四十平方米小空间会被改造成围棋角,十五处棋局,在咖啡馆中同时展开。对弈者年龄不一,身份各异,却因下棋爱好聚集在此地。
业余四段的王同学是这里的常客。每个周六,他都会在父亲的陪同下,从浦桥驱车半小时赶来,把这半天留给围棋。在父亲王先生看来,星巴克不仅是孩子学习棋艺的地方,也是一个很好的社交场所。
去星巴克织毛衣看起来很繁琐,也很邪门。但上海的Hawaii女士对此乐此不疲。每周六送女儿上英语补习班后,她就和朋友一起在长桌上织披肩、围巾,一坐就是三个小时。这是她们为数不多做回自己的时刻,咖啡馆成了独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成了上一个身份与下一个角色间的中转站。
图丨Hawaii喜欢在星巴克织披肩、围巾等小物件
在讲究效率、秩序与忍耐的现代社会里,“邪修”意味着一种更轻松的姿态:不必追随标准答案,不必限制在正常范式内,即便荒诞、奇怪或“邪门歪道”,也要用自己的方式,开辟出一处随心的乐园。
深圳店经理Persian起初以为,自己店里的跑团成员只是附近健身房的常客。直到连续三个周六都看到同样的面孔,他终于在一个周末忍不住问带队的Jennifer:“你们这是在干什么?”
Jennifer笑着解释:这是一个跑团。每周六,他们在人才公园集合,跑跑完后一起走进这家星巴克,喝咖啡、聊天。“跑完步必须喝咖啡”是跑团的传统,而这家星巴克刚好有一片宽敞的户外区域:长桌、木椅,能容纳几十人围坐。跑团人数从最初的十四人渐渐增至每周四五十人,大多数人跑完都会留下来,坐在咖啡杯前继续交流。
在咖啡馆里喝咖啡,是正统的生活。但谁规定了我们的生活必须要正统呢?
全国的邪修青年们,正在用自己的行为重新定义咖啡馆的实用价值。“正统教你忍耐,邪修让你快乐。”这股最早从小红书刮来的风,如今已演变成年轻人间的一种新社会心态:不折腾、不内耗的爽感,让越来越多人心甘情愿“拜入邪门”。
星巴克,这一曾经代表着商务生活方式的“正统”空间,正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解构与重塑。
Van偏爱在咖啡馆做手帐。对她来说,在星巴克做手账不仅仅是换个地方,更像一场“城市修行”。
家,有时太静,有时太吵。刚准备静下心来做手帐的Van,总会忍不住玩手机、发呆,专注力难以持续。
图丨自带工具在星巴克速写的年轻人
而咖啡馆是一种理想的“第三空间”。它既提供必要的社会性,又允许个人保持边界。
这里有咖啡机的蒸汽声、还有隐约对话的声音——这些白噪音让Van感到既安全,又自由。咖啡馆内明亮却不刺眼的黄色灯光,也是Van手帐写作、拍摄的理想光源。
维持上海“围棋角”运转的是野狐8段棋手韩军,每逢活动日,他都会出现在星巴克,帮新来者寻找合适的对手,顺便提醒大家“别忘了点杯咖啡支持门店”。韩军说:“就是因为喜欢才组织。”
图丨年轻人们在星巴克下棋
在上海滨江路,骑行爱好者Jim 出发前总会在星巴克买杯冰美式,骑完再与同伴回到同一家门店,把车停在窗外,点几杯饮品边喝边聊。“骑行是起点,星巴克是落脚处。”他说。
近来,他还带着相机穿梭城市,把镜头对准星巴克宠物友好区的常驻宠物,与狗狗互动、和主人闲聊。这里对他而言早已不只是休憩点,而是人与人、人与宠物相连的小客厅。
对跑团Jennifer和她的朋友Martin来说,“跑后喝咖啡”的意义远不止运动本身。
“更重要的是,我认识了许多不在工作圈子里的朋友。”Jennifer说。每周六跑完后,她会带着整个团队到一家固定的星巴克落脚休息。这里的大长桌刚好可以坐下一大群汗流浃背的团员们。
久而久之,跑团的“咖啡时光”成了周六上午最受成员们期待的片段。有些人甚至根本不跑步,只是直接来星巴克“团建”。Jennifer笑说:“那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你能遇见工作以外的人,聊一些生活的事情,分享彼此的消息,交换生活。”
图丨店经理Persian和跑团们
在这里,“一起做点什么”和“喝点什么”一样重要。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渴望在线下寻找到同好的聚集地。他们不再满足于仅靠算法推荐的线上互动,更渴望真实的温度、即时的反应,以及共享的场域。而很多时候,一杯咖啡买下是不仅是空间,更是一种被允许“做自己想做的事”的自由,以及遇见“跟自己一样的人”的可能。
2024年春天,Persian刚调到深圳南山区这家门店时,他从未想过,几年之后,自己会因为一群喜欢跑步的陌生人,重建生活的节奏,也成为星巴克中“邪修”青年的一员。
在连续观察跑团成员们三周后,Persian也加入了跑团。周六,他一大早赶到人才公园,7点45分,跑团集合;8点半,大家跑完步,拉伸,然后结伴走进他所在的店。
Persian以前有过健身习惯,但已荒废许久。刚开始加入的那个月,他只能断断续续去几次,后来才慢慢坚持下来。
三四个月后,他养成了习惯——每个周六都会出现在跑团里,甚至逐渐“混”成了他们的“核心成员”。
图丨因为兴趣聚集的年轻人们
Persian希望和这些跑友成为真正的朋友。每个周末,他都会提前为跑团成员准备他们习惯会点的饮品。渐渐地,这成了固定的仪式。孩子们知道了,每次都会围到他身边,主动帮忙数杯子、甚至分发饮品。
Persian还注意到,跑者们常常满身是汗,去吧台抽纸巾擦拭。可普通纸巾遇水容易结絮,效果不好。于是,他提前准备好店里专供员工的擦手纸,悄悄放在桌上,让他们用。
图丨Persian门店的伙伴风采的黑板
半年下来,跑团的人越来越熟悉他。有人好奇地问:“为什么你要做这些事?” Persian回答:“我只想让大家有一个好的体验。照顾好顾客是星巴克的传统。”
跑团不仅改变了门店的气氛,也改变了Persian自己。
他从夜猫子变成早起人,每天六点半起床跑步、工作,整天都被拉得更长更充实。他的语言也更有进步,从原本几乎不会英语,到如今已能和外国跑友用英语聊上八成内容。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Persian曾一度感到人与人之间被隔绝。但在这里,他找到了真正的热情,意外开发出一种从未拥有过的生活方式。人们因共同的兴趣而聚拢,在笑声与故事中彼此建立起信任。
作为星巴克店员的Persian有了双重身份:工作日,他是员工,周末,他是顾客的同伴。工作几年的门店,由此变成了他生活的双重舞台。
这里早已不只是开放的“城市客厅”,也不只是服务周边居民的咖啡聚点。星巴克的第三空间,正从满足“附近的生活”延伸到年轻人的“兴趣同好”——为拥有相同爱好的年轻人搭建起精神社群。
图丨参加星巴克宠物友好空间的主人与萌宠们
他们或许先在网上因同好结识,再回到线下门店碰头;一杯咖啡成了纽带,让陌生人变成伙伴,让兴趣变成稳定的聚会。
受到邪修青年们的启发,星巴克正在悄悄改变自己。就在本周,星巴克中国正式宣布与小红书APP达成深度合作,共同开启“兴趣社区空间”独家全面合作计划。双方共同向全国的兴趣爱好人群发出邀请——“有兴趣,来星巴克碰头”。
为此,星巴克在全国范围内精心挑选出1800余家门店,打造年轻人的“兴趣社区空间”,让“兴趣不打烊”,它不再只是买咖啡的地方。你可能在北京的胡同店里遇见跑者聚会,也可能在上海的街角店看到一场有意思的围棋对弈,或者在其他城市看到萌宠聚会或者手工课堂。
图丨在星巴克宠物友好空间的萌宠
年轻人可以先在小红书找到感兴趣的线上社区,到星巴克门店“同好聚会”,再把线下独有的空间与氛围拍下、记录,分享到小红书。小红书聚集了同好并持续制造话题,星巴克则提供可真实触碰的线下场域。通过这种“线上聚合—线下碰头—再回到线上分享”的循环,跑团的路线、手工课堂的成品、萌宠派对的瞬间都能迅速在平台上二次传播,吸引更多的参与者、更丰富的内容。
不想再按部就班、不愿再被既定规则束缚的年轻人,仍渴望在城市中找寻自主性和归属感。这种自我选择、自我定义、自我编织的兴趣社区空间,不只是咖啡馆和商业空间,而是年轻人展现“会玩儿,有想法”的兴趣乐园。
*应受访者要求,人物信息有适度模糊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