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商务部决定于9月13日起对原产于美国(TI、ADI、博通、安森美)的进口模拟芯片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被调查产品种类包括模拟芯片中使用40nm及以上工艺制程的通用接口芯片和栅极驱动芯片。9月12日美国将复旦微等23家中国公司列入实体清单,此次商务部对美模拟芯
我国商务部决定于9月13日起对原产于美国(TI、ADI、博通、安森美)的进口模拟芯片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被调查产品种类包括模拟芯片中使用40nm及以上工艺制程的通用接口芯片和栅极驱动芯片。9月12日美国将复旦微等23家中国公司列入实体清单,此次商务部对美模拟芯片开启反倾销调查被视为重要反制措施。当前模拟IC成为中美博弈前沿,成熟制程芯片反倾销正式调查落地,有望加速半导体模拟芯片国产厂商替代。
模拟芯片产业链
模拟芯片产业链覆盖从基础材料到终端应用的完整生态。
上游包括半导体材料、晶圆制造、半导体设备和EDA工具、中游为模拟芯片制造厂商、下游应用于各类终端领域。
半导体材料包括芯片制造的核心基材硅晶圆、电子特气、光刻胶、湿化学品以及封装材料等。半导体八大核心材料全解析
上游核心设备主要包括前道设备和后道设备,价值量较高的包括光K机、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清洗设备、键合设备以及封装测试设备等半导体六大核心设备全梳理。半导体九大核心设备全解析
产业链下游应用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主要覆盖通信、汽车、工业、消费电子等领域终端厂商,各领域的需求分布较为均衡。
从应用分布来看,通信领域(36.2%)占据最大份额,汽车电子(24.3%)与工业(20.5%)的合计占比已接近45%,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0 3模拟芯片市场竞争格局
相比数字芯片,模拟芯片下游品类更加繁杂,行业学习曲线时间跨度长,市场竞争格局相对稳定且分散。
全球行业格局来看,德州仪器TI、亚德诺半导体ADI、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始终稳定在前五名,头部玩家地位稳固。
其中,TI与ADI在模拟芯片领域全面覆盖电源管理、信号链等产品,产品型号可达数万种,合计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30%。
2024年中国模拟IC市场规模为1953亿元,其中TI和ADI两家美国公司在中国区域的收入分别为165亿元和121亿元,合计占比约14.6%。
在今年8月4日,TI宣布了新一轮涨价,涨价覆盖料号高达6万以上,轮涨价力度和规模较大且涨幅普遍在15-30%不等,主要集中在工控类与汽车类产品。
TI“外卷”和国产“内卷”一直以来是模拟的主要矛盾,此次TI产品涨价有利于TI减少库存负担、改善盈利能力、促进新老型号升级,同时也给国产模拟在ADC、隔离、电源管理等领域带来较大的替代时机和项目窗口期。
中国大陆是全球最大模拟芯片消费市场,模拟芯片的国产化率在不同应用领域表现出差异。
消费电子领域:国产化率相对较高,达到40%-50%,主要由矽力杰、圣邦股份、南芯科技、艾为电子、晶丰明源、帝奥微、希狄微、芯朋微、汇顶科技等厂商推动,但该领域仍面临TI、高通、NXP及ST等国际龙头企业的竞争。
通信领域:国产化率约为20%-25%,国内主要参与厂商包括思瑞浦、圣邦、杰华特、卓胜微、唯捷创芯、汇顶科技、艾为电子等,海外TI和ADI等仍是该领域的主导力量。
工业领域:国产化率较低,仅为10%-15%,尽管有矽力杰、思瑞浦、圣邦、杰华特、纳芯微、上海贝岭等厂商参与,但TI、ADI、MPS等国际品牌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汽车领域:国产化率最低,约为5%,纳芯微、圣邦微、思瑞浦等企业在努力追赶,TI、Infineon、onsemi等国际巨头仍掌握着市场主导权。
当前国内本土模拟众多厂商持续加大在模拟芯片的研发投入,产品布局基本全覆盖信号链、电源管理的全部细分品类。
除持续巩固消费电子等传统优势领域外,国内厂商也积极向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中高端市场延伸,并且加速实行差异化突围。
例如,圣邦股份车规级电源管理芯片进入大厂供应链,单车价值量突破500元;纳芯微的28nmBCD工艺已实现量产,功耗较传统工艺降低30%,效率达98.5%;芯朋微主营电源管理芯片,覆盖家电、快充市场,其车规级BMS芯片已通过AEC-Q100认证,进入大厂供应链;艾为电子音频功放芯片从模拟接口K类起步,逐步演进至数模混合信号芯片;希狄微在高端消费与车载电子双轮驱动;帝奥微信号链与电源管理并重,信号链芯片国内领先,汽车电子全面布局。
此外,模拟芯片作为典型的“长尾”产品市场,单一企业难以凭借单一品类建立全面竞争力,并购是模拟芯片行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手段,国内厂商已进入平台化整合阶段。
过去两年,国内模拟行业已逐步步入一级公司出清、上市公司持续收并购阶段,纳芯微、思瑞浦、杰华特、南芯科技、晶丰明源等板块上市公司均处于收购资产过程中。如纳芯微收购麦歌恩、思瑞浦收购创芯微、晶丰明源收购凌鸥创芯等,通过横向并购补齐产品链,有望推动市场从分散走向集中,推动模拟芯片产业链走向高质量发展。后续国内模拟公司有望持续通过收并购的形式实现产品矩阵、下游领域的持续丰富拓展。
整体来看,模拟芯片兼具进攻防守属性。随着新能源汽车、工业自动化、AIoT等新兴领域爆发,中国模拟芯片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跃迁,并加速开辟新的增长曲线。当前外部贸易环境不确定性提升,全产业链国产替代进程有望进一步加速。
来源:宁波大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