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以生命赴使命,绝笔赤诚映山河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4 14:28 2

摘要:9月初秋的唐县,微风掠过山间,裹挟着夏末未消的青翠活力,又添了几分清爽。田畴里,玉米秆挺拔而立,饱满的穗子披着浅黄的须,在阳光下洋溢着沉甸甸的生机。街头巷尾,盛夏的燥热悄然褪去,老人们摇着蒲扇闲话家常,孩童们在石板路上嬉笑追逐,处处弥漫着平和的烟火气。这岁月静

□保定日报记者 任奕葳 张倩 实习生 户熙蕾

1939年10月28日,白求恩在为伤员做手术时,左 手中指被碎骨刺破。(图片来源: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

9月初秋的唐县,微风掠过山间,裹挟着夏末未消的青翠活力,又添了几分清爽。田畴里,玉米秆挺拔而立,饱满的穗子披着浅黄的须,在阳光下洋溢着沉甸甸的生机。街头巷尾,盛夏的燥热悄然褪去,老人们摇着蒲扇闲话家常,孩童们在石板路上嬉笑追逐,处处弥漫着平和的烟火气。这岁月静好画面背后,藏着无数先烈用生命铺就的底色——86年前,那位来自加拿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医生,就在这片土地上燃尽生命,为我们换来如今触手可及的和平与幸福。

怀着这份沉重的感念,记者走进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阳光透过屋檐的瓦砾,在白求恩雕像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雕像上那似被硝烟刻过的纹路里,温柔与坚毅交织,仿佛他仍在静静凝视着,这片曾用生命守护的山河与人民。展厅内,时光在此凝结成肃穆的气场,墙上那封白求恩临终前写给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信,字字句句浸透着跨越国界的深情,即使在86年后的今天,依旧搏动着滚烫的温度。

“白求恩的到来,对于缺医少药的根据地居民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纪念馆前馆长陈玉恩道出了这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来到中国的重要意义。回溯历史,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8年1月,白求恩便率领加美援华医疗队奔赴中国,支援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历经艰难险阻,于3月底抵达延安,怀着“到抗日前线去”的信念,白求恩很快奔赴晋察冀军区——彼时,军区后方医院正急需药品和医疗器械,而他带来的一整套外科手术器械,恰如一场及时雨。在根据地的日子里,他高效抢救伤员:第一个星期就检查了521名伤员,从第二个星期起,一个月内为147名伤员完成手术,平均每天近5例。

对白求恩而言,手术台就是战场。为减少伤员的痛苦与残疾,降低死亡率,他将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齐会战斗中,他的手术台就在离前线5里地的屯庄村边一座小庙。敌人的炮弹炸塌了围墙,他仍坚持工作,为115名伤员做了手术,持续时间达69小时。同志们劝他转移,他却不肯。他说:“离火线远了,伤员到达的时间会延长,死亡率就会增高。战士在火线上都不怕危险,我们怕什么危险?”为了保住伤员的性命,他还两次为伤病员输血。

1939年10月24日的涞源摩天岭战斗,成为白求恩生命倒计时的开端。当时,他将手术室设在距离前线仅7里地的孙家庄村外小庙,在由两只“卢沟桥”(白求恩设计的骡驮医药箱架子)铺上门板而成的“手术台”前抢救伤员。紧张的手术中,他的左手中指被伤员的碎骨划破,但他仅将伤指伸进消毒液浸了浸,便继续俯身工作。几天后,伤口在为伤员手术时受到感染,因无法获得足量抗菌药物控制,病情日趋恶化,转为败血症。

1939年11月11日,病榻上的白求恩已极度虚弱。败血症正吞噬着他的生命,但他握笔写下的不是对死亡的恐慌,而是对战友的牵挂、对前线卫生事业的惦念。他写道:“亲爱的聂司令员:今天我感觉非常不好,也许我会和你们永别了!请转告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我在这里十分愉快,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多有贡献。”在这样的时刻,白求恩依旧惦记着工作,他还写道:“每年要买250磅奎宁和300磅铁剂,专为治疗患疟疾病者和极大数目的贫血病者,千万不要再到保定、平津一带去购买药品,因为那边的价钱要比沪港贵两倍。”陈玉恩说,号称“钢铁将军”的聂荣臻,看了书信也不禁潸然泪下。因为在这个书信当中,白求恩想到的是战友,是伤员,是军区的卫生工作,而唯独没有想到他自己。

如今,重读这封满含深情的书信,字里行间的赤子之心仍能穿透岁月,直抵人心。

80多年过去,战场硝烟早已散尽,而白求恩用生命诠释的国际主义精神、那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赤诚,从未黯淡,依然是照亮一代代医者前行的光芒。

当我们在安宁的日子里笑谈风生,当孩子们在阳光下肆意奔跑,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像白求恩这样的先烈,把最后一丝温暖、最后一份力量,都留给了他们深爱的中国。

这份深情,永不消散;这种精神,代代相传。

来源:保定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