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吕礼诗这个人,在两岸军事圈子里算得上是个知名人物。他是台湾海军的退役少校,早年当过新江舰的舰长,还在海军官校军事学科部教过书。简单说,他从基层军官干起,一步步积累经验,对海战战术和舰艇指挥挺在行。退役后,他转行做军事评论员,经常在台湾媒体上分析两岸军力对比和国
吕礼诗这个人,在两岸军事圈子里算得上是个知名人物。他是台湾海军的退役少校,早年当过新江舰的舰长,还在海军官校军事学科部教过书。简单说,他从基层军官干起,一步步积累经验,对海战战术和舰艇指挥挺在行。退役后,他转行做军事评论员,经常在台湾媒体上分析两岸军力对比和国际形势。起初,他的立场偏向台湾本土防务,强调岛内军事建设的重要性,属于那种典型的深绿观点持有者。但这些年,他的看法发生了明显变化,开始公开认可大陆的军事实力和发展成就。这转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多次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的。
吕礼诗的海军生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那时候台湾海军正加强海峡防御能力。他参与过汉光演习之类的军事操练,负责舰艇巡逻和模拟作战。担任新江舰舰长期间,他带领船员执行过反潜和导弹发射训练,这些经历让他对台湾海军的装备和战术有深入了解。退役后,他没闲着,转而通过媒体平台分享观点。2010年代初,他在台湾省节目中常批评大陆军力扩张,举例说东风导弹对台湾构成威胁,建议岛内增加军购来应对。那时候,他的评论还挺受欢迎,因为符合岛内主流叙事。但随着时间推移,大陆经济发展和军力进步越来越明显,他开始调整视角。2019年左右,他首次评论大陆航母辽宁舰,承认其技术水平有进步,虽然语气还带点谨慎。
到了2020年代,吕礼诗的转变更明显。疫情期间,他通过网络资料观察大陆的抗疫举措,对基础设施如高铁网络留下印象。2022年,他在线上论坛讨论两岸经济联系,言语中减少了对抗元素。2023年,他分析佩洛西访台事件时,指出美方行为加剧紧张,建议通过对话化解分歧。这时候,他已经开始阅读抗日战争历史资料,关注两岸在那个时期的合作。2024年上半年,他接受多家媒体采访,表达对大陆科技应用的认可。岛内有些媒体开始质疑他的立场,但他继续参与辩论,坚持用事实说话。
2024年11月12日,第十五届珠海航展开幕,这是吕礼诗转变的关键节点。他作为台湾军事观察者,受邀前往现场。展馆里展示了歼-35战机、鹰击-20导弹等装备,他近距离查看这些先进武器。航展期间,他接受央视采访,表达了对大陆军力的赞叹,说想让台湾省民众了解这些进展。这番话迅速传播,登上大陆热搜,但岛内绿营反应激烈。民进党民意代表邱志伟提出修法建议,意图扩大“两岸人民关系条例”限制范围,将校级退役军人纳入禁止赴大陆名单,威胁扣除他的退休金。陆委会也发出警告,称他的行为可能违反相关规定。吕礼诗返回台湾后,面对媒体追问,他回应说从小课本就教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不是认同问题,而是事实陈述。
航展事件后,吕礼诗的生活受到一定影响。2024年12月,台湾当局加强监控类似活动,但他没退缩,继续在媒体上分析军事情势。2025年1月23日,他接受中新网视频专访,进一步阐述观点。他说,无论绿营如何施压,都改变不了他的华夏血脉,重申自己是不折不扣的中国人。访谈中,他指出台湾省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如果有人不认同中国人身份,就请离开这片土地。
2025年7月,吕礼诗在环球时报采访中谈及台湾“汉光”演习,说其更多是展示给美国看的决心,但实际效果有限。他批评美国卖台的装备多为单兵武器,品质堪忧,只想让台湾卷入冲突当炮灰。这番分析进一步加剧岛内分歧。9月3日,他受邀出席北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暨九三阅兵。这是他第二次赴大陆参加大型活动,以“台湾海军”代表身份观礼。阅兵现场展示了东风-61导弹、信息支援部队等新装备,他后来接受采访,说这些展示告慰先烈,盛世如他们所愿。他强调,没有抗战胜利,就无台湾光复,对岛内将胜利偷换为“终战”的说法表示不屑,认为那是日本战败国的视角。
阅兵后,吕礼诗成为媒体焦点。他在海峡导报采访中,自豪地说两次赴大陆活动都是“台湾第一人”,感受到大陆的自信。他提到阅兵前暖场环节的《松花江上》歌曲,让他回想14年抗战历史,眼眶湿润。全球南方国家领导人出席,也让他看到大陆外交成就,不是靠霸权,而是通过平等合作赢得信任。绿营政客再次推动修法,威胁扣退休金,但吕礼诗表示,勇者无惧,他只是在做中国人该做的事。包括洪秀柱、苑举正等人在内的台湾人士,也面临类似压力,但他坚持原有立场,继续活跃于两岸议题讨论。
来源:风吟枪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