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食材单子一看,洋葱120克算配菜,真正占C位的是10克鲟鱼子酱、270克黄鳝片、400克红虾、210克小鲍鱼;再加番茄那款直接2208。老食客补刀:上一代做面的大爷还在时,黄鳝面才十几块,一碗下去满头汗才花二十多。
“2000多一碗面?
杭州这家小店疯了?
”刚刷到视频的人,第一反应八成是这老板是不是想钱想疯了。
可屏幕那头,2188元的“傲世拌川”已经卖出十几碗——真有人吃,真有人掏。
食材单子一看,洋葱120克算配菜,真正占C位的是10克鲟鱼子酱、270克黄鳝片、400克红虾、210克小鲍鱼;再加番茄那款直接2208。老食客补刀:上一代做面的大爷还在时,黄鳝面才十几块,一碗下去满头汗才花二十多。
如今换老板,价码翻倍得像坐过山车,三百多不够、五百多打底,一路涨到两千出头,比上海外滩看夜景的门票还贵。
为什么还排队?
真有人从出差包里掏冰袋,托跑腿把热乎乎的“天价面”拎回上海高铁,“到虹桥刚好不坨”。
视频博主更是连夜订位,直播间弹幕刷爆:一句“看着就香”紧跟一句“疯了吧”。
评论两极:有人拿日元玩笑顶流量;有人说明码标价不强迫,钱包决定脑袋,吃一次当拍高阶vlog道具,也值了。
法律人士扔一句冷静结论:只要价签挂得住、食材分量不虚、厨房卫生过关,两千合法,欺诈才犯法。
话没错,可胃更诚实——隔壁面馆28元一碗,鳝段也弹牙,区别只是没有鱼子酱的海腥味和手机镜头里的光环。
老板放话了,下一步还要上帝王蟹肉、黑松露,甚至想整点鱼翅,价格往3K冲。
听上去像把夜宵拍成爱马仕广告,可老客群里有人悄悄退订:“尝鲜一次就够,钱包扛不住长期打卡。
”高端评论员把这套操作叫“小吃奢侈品化”,意思是把街头味玩成身份标签;普通打工人的账本翻一翻——月薪买不了十碗面,再豪华也填不满半夜加班的空虚。
热闹半个月,流量像泡面里三分钟的热度:今天全网围观,明天就换新店。
要活得久,面还是得下肚:黄鳝有没有土腥,虾弹不弹,汤油不腻,才是回头客用脚投票的理由。
噱头能让人进门,味道才留得住人。
最后留个问题:如果下回去杭州,你会为2000块的面掏钱包,还是转身去巷口吃15块的腰花拌川?
钱是自己的,胃也是自己的,答案没标准,可别为跟风饿了自己。
来源:海滨边拾螺的采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