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大厨展示9个月保质期“冰冻”蘑菇汤,坦言新鲜蘑菇汤做不了,但坚称“这不是预制菜”!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4 04:39 1

摘要:近日,有记者到西贝探店,提出“想看一看蘑菇汤原料”时,西贝的大厨很自然地从冰柜里拎出一只沉甸甸的速冻蘑菇汤袋——生产日期2025年8月30日,保质期到2026年5月30日,整整九个月。

近日,有记者到西贝探店,提出“想看一看蘑菇汤原料”时,西贝的大厨很自然地从冰柜里拎出一只沉甸甸的速冻蘑菇汤袋——生产日期2025年8月30日,保质期到2026年5月30日,整整九个月。

画面一转,黄色浓汤在锅底晃荡,几片蘑菇漂浮其上;大厨一边加水稀释,一边自信地解释:“这不叫预制菜,我们还得回锅熬,还要放西红柿。”

当记者追问“能不能现熬一锅新鲜蘑菇汤”时,对方却脱口而出:“这个我们真做不了。”

短短十五秒,这句“做不了”像一记耳光,狠狠扇在了西贝刚刚高调宣称的“明厨亮灶、拒绝预制”的脸上。

到底什么才算“预制”?当“加水回锅”就能洗白成“现做”,消费者的味觉和智商,谁在被糊弄?

下面我们就从这袋冰冻蘑菇汤出发,拆解西贝与公众在“预制菜”定义上的巨大落差……

一、九个月保质期 VS “现熬”招牌:一场镜头前的意外翻车

9月12日,有博主发布探店视频,原本只想验证“西贝到底用不用预制菜”。记者随机点名门店畅销单品——蘑菇汤莜面鱼鱼,要求“看看原料”。

在后厨,大厨抬出一只高约40厘米的不锈钢汤桶,桶内浓稠汤底呈亮黄色,仅零星漂浮数片口蘑。

记者顺势提出:“能看看没加工过的原材料吗?”大厨爽快答应,转身从冰柜深处拖出真空袋:2公斤装,表面覆着薄薄霜花,

“这算预制菜吗?”记者追问。“不算啊,我们还得加水、回炉、再熬,还要放西红柿调味。”

大厨语气轻松,仿佛这袋汤只是“半成品”,经他手便完成“二次创作”。

但当记者提出“能否用鲜蘑菇现熬一锅”时,他愣了愣,脱口而出:“那做不了,门店没有条件。”

随后镜头定格在冰柜——一排排速冻袋码放整齐:羊杂、牛肉原汤、番茄牛腩……像极了一间小型“中央厨房”前置仓。

视频上线三小时点击量破千万,网友戏谑:“原来‘西贝’=‘西部预制菜贝壳店’。”

二、西贝“预制菜”罗生门:官方口径、地方后厨与消费者的“三体悖论”

事实上,这已不是西贝第一次被“预制”二字架在火上。

8月底,有消费者发帖质疑“莜面鱼鱼上桌三分钟就端出,口感像速食”;

西贝回应该款产品在“中央厨房预煮后冷链到店”,但强调“非预制菜”。

9月初,贾国龙在个人号发布《西贝没有预制菜》长文,声称“所有菜品均在门店锅灶里完成最后一道工序”,并邀请网友“随时来后厨看”。

还有网友晒出西贝“小米发糕”外包标签,配料含二十余种添加剂,保质期12个月;西贝辩称发糕“属于点心类甜品,不在正餐预制菜范畴”。

短短两周,官方声明、门店实操与消费体感各执一词,形成“三体悖论”。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指出,国内对“预制菜”尚缺强制国标,业内默认将“预制食品”分为四类:

1. 即配(净菜)2. 即烹(腌制、上浆)3. 即热(加热即可)4. 即食(开袋即食)

西贝把“冷冻原汤+回锅稀释”归为“即烹”而非“预制”,利用了标准空窗;

可在消费者朴素认知里,只要“厨房之外提前把菜做熟”,就是预制。

解释权之争,最终演变成信任消耗。

三、当“加水回锅”成为免责金牌:谁在偷换概念?

“我们加水了,所以不是预制。”这句看似荒诞的逻辑,却精准折射出餐饮行业对“预制”二字的恐惧。

成本恐惧:一份鲜蘑菇汤需经历清洗、去蒂、切片、吊高汤、文火炖,人工+能耗+损耗,成本至少翻三倍;

标准恐惧:鲜菇产地、季节、含水率不同,难以保证“千店一味”,而工业汤底+稳定剂可让口感高度统一;

食安恐惧:冷链运输可控,门店现做反而增加交叉污染概率。于是,“加水回锅”成了最安全的话术——既满足“门店再加工”形式,又规避“预制菜”污名。

中国饭店协会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连锁餐企“预制化率”已达62%,但敢在菜单标注“预制”二字的不到5%。

“回锅即正义”成为行业默契,消费者被蒙在鼓里。

四、消费者“反侦察”升级:探店视频为何成了最锋利的刀?

西贝事件里,最具杀伤力的不是文字爆料,而是十五秒“原生态”视频。

镜头里,大厨亲手剪开速冻袋、倾倒、加水、舀尝,一气呵成,毫无表演痕迹。

弹幕飞刷:“感谢诚实的大厨,比公关部可信。”

短视频时代,消费者正在用“随手拍”夺回话语权:

去年10月,网友拍摄某高端面馆“180元一碗和牛拉面”使用38元/袋的“和牛味原汤”,门店被迫下架并道歉;

今年3月,网红探店“火烧厨房”用红外测温枪对比“现炒”与“复热”菜品温度,让多家“锅气”营销翻车;

5月,B站UP主“预制作家”拆解连锁烤鱼店,发现整条鱼提前蒸熟、真空、冷链,到店只需浇汁微波,“活鱼现杀”海报沦为笑柄。

当“手机镜头+简单追问”就能击穿百万公关费筑起的“现做”滤镜,餐饮品牌才意识到:所谓“透明厨房”不是开放参观就能一劳永逸,而是任何环节都要经得起“随时被直播”。

五、西贝的“两难”与行业的“共罪”:效率与诚实的平衡点在哪里?

贾国龙曾坦言:“中餐标准化是世界难题,西贝想把它做成麦当劳。”

麦当劳从不会强调“现做”,反而把“中央工厂+门店复热”写进品牌基因。

西贝的困境在于:既要“效率”又要“锅气”,既要“连锁”又要“手作”,结果陷入“两头不靠”的身份焦虑。

如果大方承认使用标准化汤底,就必须接受客单价下调、品牌溢价缩水的现实;如果全面现做,则需面对出餐慢、成本高、口味波动、食品安全风险多重压力。

六、监管呼之欲出:一场“冰冻蘑菇汤”能否倒逼国标落地?

9月1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官网放出《预制菜术语与分类》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预制菜”指“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经标准化加工而成,可直接或经简单加热后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意见稿将“仅清洗、分切、调味、上浆等简单预处理”即送达门店的净菜排除在外,但对“速冻熟制汤类”是否纳入仍留口子。

业内预计,正式标准将在2026年实施。

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邱宝昌表示,标准出台后,企业再玩“文字游戏”将被视为虚假宣传,行政处罚与民事赔偿双轨并行。

七、写在最后:当“做不了”成为诚实起点,品牌才有机会与自己和解

镜头里,大厨那句“做不了”为何比所有公关声明更刺耳?因为它戳破了品牌精心编织的幻觉:既要规模化的利润,又要手作的温度,还要高端的价格。

当“九个月保质期”的冰冻汤被自信地展示,消费者猛然发现,自己花38元喝到的,是3元成本、0.5分钟“加水回锅”的工业浓汤——这份落差,才是信任崩塌的根源。

也许,西贝该听听大厨的“做不了”:承认没有条件现熬,就明码标价“标准化汤底”,把选择权还给消费者;敢在菜单印上“复热”二字,反而比“透明厨房”更透明。

毕竟,人们可以接受麦当劳是“速食”,却无法接受一个戴厨师高帽、打着情怀牌的品牌,用一袋速冻汤讲述“现熬”的故事。

当监管之锤尚未落下,谁先学会诚实,谁就能在下一轮“预制菜”洗牌中,留住那些仍愿意相信“锅气”的人。

来源:下弦YT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