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时节,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晓玉,她作为全国巾帼文明岗非遗团队的带头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非遗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江西省双千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江西省百千万人才、江西省远航工程人才、江西省五一巾帼标兵岗,江
金秋时节,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晓玉,她作为全国巾帼文明岗非遗团队的带头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非遗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江西省双千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江西省百千万人才、江西省远航工程人才、江西省五一巾帼标兵岗,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有幸受邀来到日本六大古窑之一的丹波筱山,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手工城市:传统工艺与当代创新”国际会议。漫步在这座千年陶都,处处可见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匠心之作,让她深切感受到世界陶瓷文化血脉相连的深厚渊源。
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晓玉
作为日本六古窑之一,拥有850年历史的丹烧陶艺不仅是静态遗产,更通过“陶器节”“窑元工坊体验”等活动,让游客参与拉坯、烧制全过程。当地陶艺家与游客共同创作,作品可定制留存,形成“带走一段文化记忆”的深度消费,改变游客“从‘看’到‘创造’”的旅行方式,获得自己不可替代的体验,与当地居民一起创造新价值。新旅游论,将价值从消费转变为创造。
与丹波市政府官员合影
江和先(景德镇陶瓷技师学院)、刘晓玉教授(景德镇陶瓷大学)
景德镇于2014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获封“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其陶瓷文化被联合国认定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世界文化”。作为全球创意产业的重要节点,刘晓玉教授有幸前往日本丹波筱山(创意手工城市)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是推动陶瓷文化国际对话、深化手工艺领域合作的积极实践,具有文化传承、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的多重价值。
刘晓玉教授介绍景德镇·瓷都
景德镇陶瓷文化国际交流中心与丹波筱山的交流实践表明,传统文化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流动的智慧。当两国的陶艺家共同揉捏一团陶土时,他们不仅在交流技艺,更在分享对材料、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这种基于共同劳动的对话,往往能超越语言障碍,直达心灵深处。正如一位与会者所感悟:“虽然语言不同,但通过泥土的交流,我们找到了共同的艺术语言。我们的手指共同按在陶泥上时,感受到的不仅是泥土的温度,更是文明互鉴的脉动。”
通过这次会议,刘晓玉教授认为陶瓷艺术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从唐代遣唐使带回的越窑青瓷,到宋代传入日本的建盏茶器,再到如今两国陶艺家的密切合作,陶瓷始终承载着两国人民友好交流的美好记忆。她相信,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我们不仅能够促进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更能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与日韩专家合影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的今天,陶瓷之路所代表的和平交往传统显得尤为珍贵。历史上,瓷器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输往世界各地,从未引发冲突,只有增进了解;当代,陶瓷文化交流继续扮演着“文明润滑剂”的角色,为不同民族的情感共鸣创造条件。这种“以器载道,润物无声”的传播方式,展现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面向未来,景德镇作为“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肩负着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丰富文明对话实践的时代使命。通过与丹波筱山等创意城市的深度合作,景德镇可进一步探索“陶瓷外交”“工艺和平学”等新型人文交流范式,让古老的窑火继续照亮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道路。
与国外专家合影
陶瓷是泥土的诗篇,是火与土的传奇,更是跨越时空的文明使者。从景德镇到丹波筱山,从古代丝绸之路到当代创意城市网络,陶瓷艺术不断书写着文明对话的新篇章。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保护与创新的多维张力中,两座城市共同探索着手工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它们的实践证明,真正的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生活中的活水;有价值的文化创新不是无本之木,而是有根的成长。
刘晓玉教授作品
“每一片陶土都承载着文明的记忆,每一次拉坯都是跨文化的对话。”让我们继续以瓷为媒,用匠心连接山海,共同谱写中日友好交流的新篇章。这种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民间交流,必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独特的东方智慧,共同创造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美好未来。
来源:海牛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