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温《琅琊榜》,誉王与太子视朝臣“非敌即友”,不从便除之;靖王却懂每个人有立场苦衷,平衡各方、善用对立者所长,最终登位。
重温《琅琊榜》,誉王与太子视朝臣“非敌即友”,不从便除之;靖王却懂每个人有立场苦衷,平衡各方、善用对立者所长,最终登位。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种时刻?
同事提不同意见就觉得“故意刁难”,伴侣拌嘴就怀疑“关系该继续吗”,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不行”。
总用“非黑即白”衡量一切,却忘了世界本就多元复杂,而能帮我们顺遂前行的,是要尽早建立的“灰度思维”。
先搞懂:
灰度思维不是“和稀泥”,是不把路走死
很多人以为“灰度思维”是无原则妥协,其实它是看到真实的世界不是简单的是非曲直。
就像看到的天气有晴雨也有多云,人与事从不是非好即坏。
承认“没有绝对黑白”,才不会把人和事逼到绝境。
上个月市场部推新品,A坚持线下快闪,B想线上直播,吵得面红耳赤。
领导一句“线上引流,线下做体验。”既拉新客又省成本,效果远超预期。
经济学家寒冰说:“被抹黑的未必真黑,被浓妆的未必真白。”
这正是灰度思维的核心,不被表面标签左右。
接纳灰度,就是接纳世界本貌。
不再纠结“谁对谁错”,只聚焦怎么把事做好。
要警惕:
非黑即白的人,早晚会把自己逼进死胡同
生活里常有这样的情景:
有人抱“要么做到最好,要么不做”的想法,怕做不好就干脆不做;
有人把同事划“非友即敌”,遇分歧就撕破脸,最终职场孤立。
刘慈欣在《镜子》里说:“人们习惯将凡事分出黑与白。”
这种把事物限定在“圈里”和“圈外”的视角,只会禁锢思维与眼界。
《白鹿原》里的白嘉轩能力强,儿子白孝文却不如鹿家孩子。
正因他“黑白分明”,孩子想吃零食,说“让人变散漫”就禁止;
想读喜欢的书,说“没用”就强改。长期压抑下,白孝文成年后破罐破摔。
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太追求绝对的对与好,反而把路走窄。
只有跳出“非黑即白”,用更包容的视角看问题,才能让自己站在更高的视野上思考,才能给生活留余地。
可实操:
3个小方法,帮你快速建立灰度思维
日常做好这3点,可建立灰度思维:
1.遇事别着急贴标签,先问“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他人没帮忙,别想“他针对我”,或许他有急事;领导拒方案,别觉得“他不认可”,可能是没考虑成本。
多问一句“还有别的可能吗”,便不会被单一视角困住。
2.别用“绝对词”,把必须换成或许,肯定换成可能
语言影响思维,说多了“绝对”,大脑会变僵硬。
可以这样改,把“他肯定不重视我”换成“他可能是忘了”,“这事绝对做不成”换成“这事有点难,但可以试试”。
语言软一点,思维弹性就大一点。
3.遇分歧别争“对错”,先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很多争执,本质上争的不过是面子和执念。
所以比起非要在吵架里赢,不如优先解决问题。
毕竟,让彼此的关系更舒服,才是更重要的事。
我们都曾是“非黑即白”的孩子,觉得王子好、巫婆坏,努力该有回报、犯错该被批评。
长大后才懂,努力可能没结果,但成长是真的;犯错可能受伤,但教训是真的。
灰度思维不是放弃原则,是不再纠结“对不对”,多想想“怎么办”。
试着用这样的视角面对问题,慢慢能在黑白之间从容行走——
原来人生不用那么拧巴,很多困局换个角度看,就是转机。
从“非黑即白”到从容成长
很多人刚开始建立灰度思维时,常会卡在第一步:到底该打破什么惯性?又该重建什么认知?其实,成长的破立之道,就在“撕掉旧滤镜,换上新棱镜”的过程里。
在七彩人生,或许藏着接近这把“破立钥匙”的线索,不妨一起探寻:
首先运用色彩识人技术看见自己的思维盲区,比如总被“我只能这样”的标签困住;
然后在舞蹈、绘画等减压活动中释放情绪,不再被一时的愤怒或焦虑带偏;
最后在接纳中打破“我执”,既不否定过去,又能长出新的可能,就像调色盘,既保留底色又晕染新色。
当我们用色彩看见真实的自己,用破立之道重塑思维,会发现:成长,不过是让每个阶段的自己,都能成为当下山路里最自在的攀登者。
来源:七彩人生O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