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间所谓幸福,大约不过是各人自择其路,自品其味。有人追逐功名,以求衣锦还乡之耀;有人但求白首同心,得一知己足矣;亦有人沉湎华屋香车,以此为毕生所愿。然而世上竟有这样一位女子,她的幸福观朴素得令人惊讶——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她名唤莫娣。
共读一本书——《人间美好》
这本书是豆瓣高分电影《莫娣》的原著,它讲述了莫娣的一生和婚姻生活。
人间所谓幸福,大约不过是各人自择其路,自品其味。有人追逐功名,以求衣锦还乡之耀;有人但求白首同心,得一知己足矣;亦有人沉湎华屋香车,以此为毕生所愿。然而世上竟有这样一位女子,她的幸福观朴素得令人惊讶——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她名唤莫娣。
莫娣天生带着疾病的印记来到世间,命运从一开始便不曾厚待于她。然而她竟能在被亲人嫌弃、与贫病相伴的漫长岁月里,以异于常人的坦然看待自己残缺的躯体,以近乎虔诚的热爱拥抱这个给予她太少温柔的世界。
幼时的莫娣,眼睛明亮得能照见人心。她的快乐是真实的,尽管那快乐建立在不曾自知贫穷的懵懂之上。这一切,大抵源于她的母亲艾格尼丝。我常想象那位总是戴着精致帽子与丝巾的妇人,如何穿着一双黑漆皮鞋,在简陋的屋子里弹琴歌唱。她教莫娣制作圣诞卡片,那些纸张粗糙,画具简单,但母女二人的快乐却丝毫不因此而减损。艺术从来不需要金箔装点,它只需要一颗能够感受美的心灵。
母亲传授给莫娣的,不只是绘画的启蒙,还有一种特殊的手艺——用金属箔包装麦穗。多年以后,当观者惊讶于莫娣那双扭曲的手竟能完成如此精细的工作时,可曾想到这技艺背后是一位母亲对女儿最深沉的爱与信任?那些金属箔在阳光下闪烁的光芒,何尝不是母爱的延续?
我想起老舍笔下的母亲,用血汗灌养孩子长大,用言传身教塑造着另一个灵魂。天下的母亲何其相似,皆有一颗赤子之心,甘愿做儿女成长路上的泥土,无声无息却滋养万物。莫娣日后画作中流淌的温暖与天真,想必正是母亲早年播下的种子开出的花。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35年。父亲的离世撕开了莫娣平静生活的第一道口子,两年后母亲的逝世更是让她彻底失去了依靠。哥哥查尔斯有了新欢远走他乡,将莫娣送往姨妈艾达家中。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姨妈与她生活习惯大相径庭,争吵成了家常便饭。
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莫娣做出了一个决定:她要自己找工作。姨妈的嘲笑没能阻止她,身体的缺陷也没能让她退缩。在商店里看到渔夫埃弗里特招聘女佣的纸条时,她蹒跚着前去应聘。女佣的生活远非轻松,莫娣起初什么都不懂,常常遭到雇主的责备。但她宁愿忍受这些,也不愿继续做别人眼中的累赘。
这使我想起苏轼与佛印禅师的一段对话。观音菩萨手中的念珠念的是谁?念的是自己。求人不如求己,靠人不如靠己。莫娣或许没听过这则禅语,但她用行动诠释了这个道理。人生的风雨路上,最终能依靠的只有自己那双或许不够强壮,但足够坚定的手。
奇妙的是,就是在这样的雇佣关系中,37岁的莫娣与44岁的埃弗里特相爱了。一个是身有残疾的大龄未婚女子,一个是贫穷暴躁的渔夫。小镇上的人们不愿祝福这段感情,嘲讽这是两个可怜人的凑合。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对方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样子。
莫娣想要的无非是三件事:画画、爱与被爱、被平等对待。而这些,埃弗里特都给了她。婚后,这个嘴上总是发牢骚的男人,却包揽了所有家务,四处为妻子寻找颜料,用木工锯为她制作画板。他一边扫地一边嘟囔:“我不会做完所有家务的”,但手中的扫帚却从未停下。
这种爱情没有海誓山盟,没有浪漫奢华,却有着最真实的温度。就像著名收藏家张伯驹与夫人潘素的故事一般——张伯驹发现妻子的绘画天赋后,不惜一切培养她,最终使她成为一代名家;而潘素也全力支持丈夫的收藏事业,哪怕倾家荡产也毫无怨言。最好的爱情不就是如此吗?两个自由的灵魂相爱,并成为更好的彼此。
然而莫娣故事最动人的部分,还是她对绘画的痴迷。有人问她是否喜欢画画,她的回答简单而坚定:很喜欢,而且一辈子都在做这件事。
的确,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她从未放下手中的画笔。家中的墙壁上画满了窗外的风景,那间简陋的小屋因这些画而变得色彩明丽。
心中有色彩,眼中有风景,笔下才有绚烂。莫娣很少走出那个小世界,她的天地就是窗外的那片风景。但对她而言,这已足够。因为她拥有一双在贫瘠生活中发现美的眼睛,这比什么都重要。当有人向她请教绘画技巧时,她说:“绘画不需要教,只要把心里想的画出来。”
这般痴迷,令我想起《中国诗词大会》冠军雷海为的故事。一个外卖员,每日奔波送餐之余,仍不忘背诵唐诗宋词。最终在舞台上绽放光芒。这都是热爱的力量——人一旦找到心中所爱,便甘愿为之付出一切,甘愿承受追寻路上的所有艰辛。
高晓松对女儿的祝愿说得好:“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这何尝不是莫娣一生的写照?面对命运的“不可奈何”,她用画笔描绘出别样的人生,勇敢地追求所爱,坚守内心的温暖,将原本灰暗的生命涂抹得绚丽多彩。
世界以痛吻她,她却报之以歌。人的一生难免遭遇困难与挫折,重要的是能否像莫娣那样,始终扬起嘴角,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考验。
窗外风景依旧,莫娣已逝,但她的画作仍在诉说那个简单的道理: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够珍惜多少;不在于处境如何,而在于如何看待自己的处境。
浮生一切,都已被框成一幅画。而莫娣用她残缺的手,为这幅画涂上了最明亮的色彩。
本文由月明素光暖在百家号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感谢文友喜欢,愿以月明之素光与您结缘,给您温暖!
来源:芸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