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至上的“马路直播”当休矣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4 15:51 1

摘要:机动车道上,自行车骑手单手扶把、侧头念着台词,同伴持手机跟拍,往来车辆被迫逆行避让;隧道大桥间,主播扎堆拍摄“电影感”视频,车轮屡屡压过实线,鸣笛声被嬉笑声掩盖;直播间里,粉丝不断刷屏“再靠近一点”,却无人提醒主播身后正有卡车驶来……这些荒诞又危险的场景,正随

□周荣光

机动车道上,自行车骑手单手扶把、侧头念着台词,同伴持手机跟拍,往来车辆被迫逆行避让;隧道大桥间,主播扎堆拍摄“电影感”视频,车轮屡屡压过实线,鸣笛声被嬉笑声掩盖;直播间里,粉丝不断刷屏“再靠近一点”,却无人提醒主播身后正有卡车驶来……这些荒诞又危险的场景,正随着短视频的流行,逐渐侵入日常道路。(9月12日 《法治日报》)

当公共道路沦为个人秀场,当交通安全让位于流量博弈,不得不问:是谁纵容他们在马路中央“演戏”?究其根源,既与社交平台上那些句句不提危险的“拍照教程”有关,引得很多人跟风模仿。更是“流量至上”在作怪——稳稳当当翻不出水花,铤而走险才能吸引人。算法爱推什么、网友爱看什么,引导着这些流量“螺丝钉”们生产什么内容,传达怎样的价值观。

马路拍摄的本质,是对公共安全的公然挑战。与闯红灯、超速等“主动违法”不同,占道拍摄更像一种“以静制动的违规”——他们以“静止的障碍”迫使正常行驶车辆避让,扰乱驾驶预判,诱发连锁风险。这类行为将公共道路视为私人舞台和流量猎场,不仅破坏交通秩序、漠视公共安全,更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绝不可容忍!

流量经济下的畸形竞争,正不断践踏法律的边界。从个人自拍到商业拍摄,从“趁车少拍一下”的自我安慰,到“专人放风”的团队运作,马路拍摄已演变为有组织的危险行为。电商平台上,“隧道夜景套餐”“大桥日落套餐”明码标价,所谓的“安全承诺”实则将风险转嫁给社会。更令人担忧的是,直播的即时互动性进一步放大险情——为留住观众,主播可能突然冲入车流,甚至拦截车辆配合表演。观众的猎奇心理与打赏行为,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危险的“共谋”。

治理这类乱象,需综合运用社会共治与技术手段。例如通过地方立法明确“妨碍交通安全行为”的定义,提高处罚标准并纳入信用记录;可利用AI图像识别技术自动预警危险行为,在事故高发路段设置电子围栏阻断直播信号。但更为根本的,是重塑流量经济的价值导向——平台应将公共安全纳入算法推荐机制,对危险内容限流甚至封禁;用户也需摒弃“小心一点就没事”的侥幸心态,意识到每一次点赞和打赏都是一次价值选择,不应为危险行为背书。

“流量至上”的“马路直播”当休矣!道路的核心功能是通行。任何非交通行为都可能破坏交通流的稳定,以及引发悲剧,无人能自外于风险。整治马路直播乱象,不仅依靠法律与技术,更亟待一场关于公共空间意识的社会启蒙——我们所追求的“故事感”,不应以生命安全为代价;所向往的“电影感”,绝不能靠现实中的悲剧成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