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记者走访市场发现,超过400种酱油产品标注“零添加”字样,其中4%的产品只标了“零添加”三个字,却没有标明到底没添加哪种成分。这样的标识方式容易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误认为“零添加”为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
逛超市时,那些包装上密密麻麻的小字和百分比总是让人头晕目眩?明明想选个健康食品,却总担心掉入商家精心设计的“营养陷阱”?
近日,记者走访市场发现,超过400种酱油产品标注“零添加”字样,其中4%的产品只标了“零添加”三个字,却没有标明到底没添加哪种成分。这样的标识方式容易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误认为“零添加”为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
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25),明确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强调。这份新国标给企业设置了2年过渡期,将于2027年3月16日正式实施。
2025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进一步细化了数字标签的应用要求。
新标准增加了预包装食品的范围,将预先制作在包装材料、容器中并“以计量方式销售的食品”也纳入了“预包装食品”的范围。
日期标示也有了新要求。预包装食品需同时标示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到期日。在标示了这两项的前提下,保质期作为可选择标示内容自愿标示。
最引人关注的是,八大类致敏物质由自愿标示变为强制标识。如果在食品生产中直接将含麸质谷物、甲壳纲类动物、鱼类、蛋类、花生、大豆、乳、坚果用作食品配料,需在食品标签上强制性标示。
营养成分表上那个神秘的“NRV%”到底是什么?其实它就是你的“每日营养任务进度条”!NRV%(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表示吃100克/毫升这种食品,能满足你一天所需该营养素的多少。
比如:一盒牛奶标注“钙含量:120mg/100ml,NRV% 15%”,意味着喝100ml牛奶,完成今日钙任务的15%。
黄金法则是:优选蛋白质、膳食纤维、钙的NRV%高的;警惕能量、脂肪、钠、糖的NRV%超过30%的。同时要注意单位陷阱!有些商家用“每份”代替“每100g”,比如一包300g的薯片标“每份(30g)热量150kcal”,实际整包高达1500kcal!
配料表就像一部电影的演员表,排名越靠前的“主角”在食品中的戏份就越重。国家规定:配料必须按照添加量从高到低排列,添加量不超过2%的可以不按顺序。
这个简单的排序规则,能让我们一眼看穿食品的“真面目”——比如号称“全麦”的面包,如果配料表前三名是“小麦粉、白砂糖、人造奶油”,而全麦粉排在第五位,那它就是个“伪全麦”!真正的全麦面包,全麦粉应该稳居前三。
要警惕白砂糖、果葡糖浆、蔗糖占据前三的情况,这是高糖警告!发现“氢化植物油”“植脂末”“人造奶油”?这些是反式脂肪酸的不同名称,是心血管健康的大敌。
04 营销话术的“障眼法”包装上的“0添加糖”“低脂高蛋白”“富含膳食纤维”……靠谱吗?让我们拆解商家的“语言艺术”!
根据国家标准严格定义:“高钙”要求≥240mg/100g(固体)或120mg/100ml(液体);“低脂”要求≤3g/100g或1.5g/100ml;“无糖”要求≤0.5g/100g(ml);“低钠”要求≤120mg/100g。
常见的套路有:“无蔗糖”但添加了果葡糖浆、蜂蜜——糖分一点没少,只是换了“马甲”;“非油炸”薯片——虽然不油炸,但可能喷了大量油烘烤,脂肪含量依然惊人;“富含维生素C”的糖果——维生素是有了,但糖分可能超标200%。
食品数字标签是通过二维码等形式展示标签信息,没有标示版面限制,更加符合绿色发展理念。消费者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读取数字标签,通过页面放大、语音识读、视频讲解等方式,大幅提升识读标签信息的体验感和便利性。
《公告》要求数字标签内容必须清晰、醒目、易读,严格禁止干扰正常阅读的弹窗、飘窗等元素。当使用数字标签时,应保证在扫码获取信息后的一级页面直接展示标签信息,同时应避免弹窗广告等干扰消费者阅读食品标签的情形。
数字标签解决了消费者因纸质标签版面受限而看不清、找不到等问题,切实提升消费者阅读标签的体验感和食品企业传递食品信息的效力。
当下直播购物火爆,但食品配料表却在直播间玩起了“躲猫猫”。山西省消费者协会发布食品直播信息陷阱消费警示,指出直播间食品配料表存在被刻意缩小、遮挡、快速切换甚至不展示等现象,严重侵害消费者知情权。
有的主播全程对配料表只字不提;有的虽然展示,却刻意缩小字体、遮挡关键信息或快速切换画面,让人根本无法看清;更有甚者,连包装照片都不提供。
当消费者询问时,主播常以“配方保密”“平台不让说”“问客服吧”等话术搪塞。商家在直播间“藏”配料表,本质是为了规避消费者对食品真实成分的知情权。
近期,FDA就发布了紧急召回通知,多家品牌的饼干因未标注的过敏原和人工色素而被召回。这些产品中含有未声明的杏仁和芝麻籽(两者都可能引发严重过敏反应),以及隐藏的人工染料:红色40、黄色5、黄色6、红色3和蓝色1。
对于过敏人群来说,这些未标注的成分可能引发从轻微瘙痒、荨麻疹到严重的面部、喉咙或舌头肿胀,甚至危及生命的过敏反应。
类似问题不仅限于国外市场。一项针对市售迷幻蘑菇食品的分析研究发现,这些产品成分标示不明确,甚至含有未公开的活性成分。检测结果显示,尽管这些产品宣称含有迷幻蘑菇,但并未验出预期的活性成分,反而发现了多种其他未标示的活性成分。
在中心城区观澜国际小区的一家超市,大学生孙丽正在选购巧克力。“我会计算热量摄入量,但很多食品的数字标签还没有展示营养成分表,因此我目前还只能通过实体包装查看。”孙丽坦言。
不过当她得知新规允许通过数字标签展示配料具体来源及生产工艺细节、产品产地溯源信息等时,她喜笑颜开:“那这可太方便了,这样可以直接复制数字标签上的文字。”
看食品标签不是与生俱来的技能,而是需要学习的健康素养。掌握这几招,你就能轻松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健康陷阱,做出真正明智的选择。
来源:光年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