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杜甫生平及其诗歌艺术的研究,叠床架屋、因循守旧式的写作,似已无多大必要且无任何意义了。但刷新陈说、一开新面又谈何容易。近读作家夏钦所著《杜甫:迈向诗圣之路》(成都时代出版社,2025年6月),则意外地在其中读到了不少新意,其在既有杜甫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跳出传
对杜甫生平及其诗歌艺术的研究,叠床架屋、因循守旧式的写作,似已无多大必要且无任何意义了。但刷新陈说、一开新面又谈何容易。近读作家夏钦所著《杜甫:迈向诗圣之路》(成都时代出版社,2025年6月),则意外地在其中读到了不少新意,其在既有杜甫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跳出传统 “诗史”“忧国忧民”的叙事路径,从杜甫的人生轨迹、情感维度、创作细节等多方面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新见,颇有照明价值。
一是摒弃杜甫全景式的生平叙事,而截取“诗圣进阶”的关键生命周期,以成就“迈向诗圣之路”的核心命题。
过往研究多将杜甫“诗圣”地位的形成归因于安史之乱中的“三吏三别”等史诗式诗作,或笼统提及蜀地生活对其创作的影响。夏钦在这本书里,首次将杜甫辞官后“漂泊大西南的11年”(759-770)视为其“迈向诗圣” 的核心转型期,通过文本细析与历史语境还原,尤其是数据分析,得出了杜甫生命及其诗歌写作的关键周期的结论。
根据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杜甫这11年的创作占现存杜诗的70%以上(如成都时期 240余首,夔州近3年作诗430余首,从四天一首到两天半一首),涵盖 “日常书写”“自我解构”“悲悯升华” 三个关键维度,是其诗歌题材从 “社会纪实” 拓展到 “生命体验” 的关键时期。这样的数据分析和诗歌题材分析,对于更好地理解“诗圣”这个文学史概念确乎有一定帮助。
对“成都草堂”的价值确认,也可看出夏钦不蹈故常的努力。在夏钦看来,“成都草堂”不单纯是杜甫的“避乱居所”,更是杜甫“理想生活的桃花源与精神救赎的乌托邦”。他通过对杜甫《卜居》《堂成》等诗的空间叙事分析,证明草堂营建过程(从 “一亩诛茅”到“广地方连延”)是杜甫“重构人生秩序”的尝试,而这种“秩序重构”直接催生了《春夜喜雨》《江村》等“温润诗风”,填补了杜甫“沉郁顿挫”之外的抒情空白。
二是分析杜甫的“朋友圈数据”与“人情网络”,还原杜甫“立体社交人格”。
在这一点上,夏钦再一次使用了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这个利器,以更精准详细的视觉,从李白、高适等诗友,严武、韦济等资助人的视觉之外,以“数据化”与“场景化”相结合的方式,搜罗和亮化了一个崭新的“杜甫人情网络”视点。
夏钦统计认为:“杜甫现存1458首诗中,交游诗747首,涉及402人,平均每友约2 首”。按类型分,又有“物质资助型”(如严武30首赠诗、章彝13首赠诗)、“精神共鸣型”(如郑虔13首赠诗、李白13首赠诗)、“方外之交型”(如赞公和尚、旻上人)三类交往。这种分类法,打破了“杜甫社交仅为‘干谒求仕’”的片面认知,很有开创性价值。
书中重点还原了几位“被忽视的关键人物”。如杜甫辞官后投奔的“秦州族侄杜佐”“同谷县宰”,他们虽未提供实质帮助,却成为其“乱世人情观察”的样本;又如为杜甫编首部诗集《杜工部小集》的樊晃、写《墓系铭》的元稹,本书将二人定位为“杜甫‘身后名’的‘第一推手’”,补充了杜诗从“小众流传”到“经典化传播”的关键链条。
三是发现杜甫“幽默与自嘲”的崭新人格,改变其“悲情诗人”的固化认知。
这种创新集中体现在情感、气韵和理路都臻为圆熟上乘的《代序:诗卷长留天地间》一文中。夏钦对过往杜甫研究中强调的“穷年忧黎元”的愁苦形象,以及“杜甫没有青年,李白没有暮年”的刻板评价持怀疑态度,通过文本细读,挖掘出杜甫鲜为人知的“幽默特质”,突破了杜甫人格研究的单一性。
从《空囊》“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中,夏钦解读出杜甫 “以‘留一钱’自嘲贫困,用夸张消解窘迫”的黑色幽默;从《课伐木》序“作诗示宗武诵(仆人)”中,还原“让幼子向不识字仆人读用典繁复的诗”的迂阔滑稽场景,证明其“并非全是‘醉里眉攒万国愁’,亦有文人式的诙谐”;就此,夏钦主张认为,“杜甫的幽默是‘苦难中的精神缓冲’”。如《立秋后题》“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以 “洒脱口吻消解辞官的沉重”,《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借田父之口夸严武,用“第三者视角”实现“赞美而不谄媚” 的幽默平衡,这一发现,丰富了杜甫“沉郁”之外的人格层次。
四是聚焦“日常题材开拓”,定位杜甫“诗歌革命” 的平民化转向。
过往杜甫诗歌艺术研究多将其归为“现实主义深化”,夏钦则从“文学革命”的高度,提出了新的认识:明确杜甫是“唐代首个将‘鸡栅、装修、蔬菜、仆人’写入诗的诗人”。为此,他引用日本学者古川末喜《杜甫农业诗研究》,结合《催宗文树鸡栅》《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等诗,证明其“将‘乡野琐事’提升为‘诗歌主题’,打破‘唐诗以山水、边塞、宫廷为尊’的审美惯性”,指出这种“日常书写” 暗含“人道主义突破”:如《又呈吴郎》为寡妇打枣辩护,不仅是 “同情底层”,更通过“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提出“对弱势者的‘共情式尊重’”;又如诗中提及仆人“杜安”“阿段”的名字,打破“唐代诗人忽视奴仆”的常态(对比王勃杀仆、萧颖士暴打老仆),凸显其 “超越时代的平等意识”,这与电影《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德对林邑奴的情深义重,都具有鲜明的现代色彩。
五是对杜甫与城市的关系进行现代性解构,增强了文本的现实意义。夏钦从“双向奔赴”视角,重构杜甫与成都“城市文化共生”的关系。成都对杜甫的“滋养”,不仅是“远离战乱的安全屏障”,更以“温润气候、丰饶物产、友善邻里”激活其 “抒情能力”,如《春夜喜雨》“润物细无声”是“成都雨景与诗人心境的共振”,《江畔独步寻花》是“成都市井生机对其创作的唤醒”;另一个诗人对城市的“文化赋能”视角,杜甫 240 余首“成都诗”构建了“唐代成都的立体人文图景”—— 从“万里桥西一草堂”的地理标识,到“锦城丝管日纷纷”的市井声景,再到“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自然景观,这些诗句成为“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文学符号”,且补充“北宋成都人王琪雕版印刷《杜工部集》” 的细节,证明 “杜甫与成都的文化纽带跨越千年”。
尽管追寻杜甫生前的行踪,以“田野考察”的方式最大程度地走进杜甫的精神世界,已成为当下大多数研究和写作杜甫生平及其诗歌艺术的作者选择的主要方式,但夏钦追寻杜甫行踪的田野考察还是在古今对话的深情之外,继续围绕“诗圣”身份的生成提供更具动态性与系统性的阐释路径,所以,他的这篇洋洋两万语言的后记,不能仅以一般意义上的田野考察抒情来看,而是对“通向诗圣之路”这一核心命题的深化总结。
后记首先以“阶段性精神蜕变”重构杜甫“诗圣化” 路径,突破“线性生平 + 作品解读”的传统模式。
过往杜甫研究多围绕“安史之乱”“入蜀漂泊”等关键人生节点,按时间线串联其生平与创作,将“诗圣”身份视为晚年作品自然沉淀的结果。而后记中明确提出,作者并未停留于生平叙事,而是将杜甫的“诗圣之路” 拆解为三次核心精神蜕变阶段,且每个阶段均对应着“个体困境 — 思想突围 — 诗艺革新”的闭环:
第一阶段(长安困顿期):并非单纯的 “失意仕途”,而是聚焦其从“致君尧舜”的理想主义,到直面底层苦难后 “民胞物与”意识的觉醒,这一蜕变直接推动其诗歌从 “干谒投赠”转向“写实关怀”(如《兵车行》的创作逻辑);
第二阶段(战乱流离期):突破“乱世悲叹”的表层解读,强调其在“家国破碎”中完成的“个体命运与时代命运的深度绑定”—— 此时的杜甫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以 “诗史”为载体,将个人流亡体验升华为对整个时代的 “精神记录”,其诗歌的“史诗性”不再是题材选择,而是 “生命与文本的共生”;
第三阶段(夔州及晚年):超越“老病孤愁”的情感解读,提出其“诗圣”身份的最终完成,源于对“苦难的哲学超越”—— 在《登高》《秋兴八首》等作品中,杜甫已从“控诉苦难”“悲悯众生”,转向对“时空、生死、永恒”的终极思考,诗歌境界从“社会现实维度”跃升至 “人类精神维度”。
这种以“精神蜕变”为核心的分期,将“诗圣”从一个静态的“荣誉称号”,转化为一个动态的“精神成长过程”,更贴近杜甫思想与创作的复杂性。
此外,还有一个新意,在于作者引入“文化接受史反向观照”,打通“杜甫自我建构”与“后世经典化”的双向关联。后记的核心尝试之一,是将“后世对杜甫的经典化”视为“诗圣之路”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创作完成后的 “外部评价”:
一方面,关注杜甫自身的“经典意识”—— 通过分析其晚年对过往作品的整理、修改(如对《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反复打磨),以及在书信中对“诗道”的论述,提出杜甫并非“被动等待经典化”,而是在创作后期已主动以“建立诗歌范式”为目标,其创作本身就包含“为后世立则”的自觉;
另一方面,以“反向观照”视角串联关键接受节点 —— 并非罗列苏轼、黄庭坚等对杜甫的评价,而是聚焦 “后世为何选择杜甫”:如宋代士人在“崇文抑武”的时代背景下,为何将杜甫的“忠君爱国”与“人格坚守”提炼为精神符号;明清学者在“考据学兴起”时,为何将杜甫诗歌的“写实性”与“史料价值”推向极致。这种关联并非简单的“影响研究”,而是证明“诗圣”身份是杜甫的“自我建构”与后世的“时代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缺少任何一方,“诗圣之路”都无法完整成立。
这个创新打破了“创作”与“接受”的壁垒,让“诗圣” 的生成不再是单一的“个人成就”,而是中国文化史上 “个体精神”与“时代需求”共振的典型案例。
基于这些新意和创新,窃以为,夏钦的《杜甫:通向诗圣之路》在汪洋大海的杜甫生平及其诗歌艺术研究作品中,已经有了存在及比较研究的价值。
作者简介
——
庞惊涛,自署云棲阁主,号守榆居士,四川西充人。1992年开始文学创作,202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四川省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成都市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主任、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钱学(钱锺书)研究学者、蜀山书院山长。著有钱锺书研究随笔《啃钱齿余录》《钱锺书与天府学人》、历史人文随笔《青山流水读书声》《看历史——大区域视野下的人文观察》、文学评论《蜀书二十四品》等著作,作品入选国内文学集十余种,先后获得首届“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书评大赛特等奖、川观文学奖、嘉陵江文学奖等奖项。
来源:醉美邛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