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综合看,无论是老板回应质疑还是放开后厨、员工解释等,都进一步暴露了西贝的种种槽点,好像全程表现为“我觉得没问题”。
西贝的危机公关是正用最糟糕的方式把自己给捶入深渊。
综合看,无论是老板回应质疑还是放开后厨、员工解释等,都进一步暴露了西贝的种种槽点,好像全程表现为“我觉得没问题”。
他们以这样的“我觉得”的方式把自己彻底推进了舆论漩涡,也推上了悬崖边缘。
西贝一团糟,糟的不忍目睹。
首先,创始人贾国龙面对质疑,第一反应不是内视找不足,而是极端情绪化,不仅强硬表示一定会起诉罗永浩,还公布了罗永浩的消费细节,包括5人消费830元的具体信息。
这种公开消费者隐私的做法不仅不专业,更是犯了公关大忌,因而引发了次生危机,而且来势更猛。
危险且不专业的应对策略主要表现在:
一是企图转移焦点但事与愿违。
西贝一开始就不针对“菜品是否预制”和“价格是否合理”的核心质疑进行直接诚恳地回应,而是试图通过批评者的行为将公众注意力引向批评者,所以文中充满了“批评者有问题”的强烈暗示,想因此转移焦点,从而淡化自身问题。
如此将自身品牌与批评者放在对立面是极度冒险的,而事实也证明,公众天然地更容易同情作为消费者的批评者。
于是,一场由质疑预制菜的最初危机,因为公开消费者隐私的行为,完美地制造了一场次生危机,其危害性甚至可能超过初始危机。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西贝公开消费者具体的消费记录,即使不包含身份证号电话等,但精确到时间、金额、门店等,也涉嫌了侵犯个人隐私,可能会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进一步引发法律风险。
而事实上,民众从这一行为里也可能感受到商家的心胸狭隘,甚至报复心强的心理特征。
这种态势下品牌不仅无法获得同情,反而会激怒更广泛的公众,譬如会引发消费者质问:今天你曝光了罗永浩,明天是不是也会曝光我?
这其实直接摧毁了品牌信任的基石,让品牌在瞬间丧失了所有的道德优势。
二是回应南辕北辙彻底偏离了公关核心目标。
危机公关的核心目标是“止损和修复信任”,并不在于通过别人的缺点来证明自己。
西贝的做法因而显得南辕北辙,一路上在不断的制造新的损失导致彻底破坏了信任。
作为一个全国62城拥有370多家门店的规模化餐饮集团,根本无法想象其公关行为为何如此糟糕,甚至,它的做法可以作为课件写进反面教材。
公关需要展现的是坦诚和解决问题的意愿。而西贝至今表现出来的是狡辩,甚至不乏攻击和虚伪。后厨开放本以为是添彩的事情,但暴露的问题反而更多了。
而事实上,想通过这样的方式下场与消费者“撕逼”,不仅非常掉价,而且进一步表明了不专业,也因而使得次生危机感加重,这是完全没想到的。
三是危机回应完全跑偏了。
我们知道,危机回应应由企业主体发布,也就是用第一人称 如“本店”或“我们”,内容也应该是承认问题 表达歉意 说明改进措施等。而西贝却把“他”作为焦点,以他(罗永浩)花了多少钱并予以谴责为内容实属偏题了。
这不仅不能解决初始危机,反而主动引爆了一场次生危机。如此毅然决然地将火引到自己身上破坏自身的品牌形象和公众信任,的确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将危机升级”的负面案例。
而这背后的根本心态,其实是傲慢。
他们以 “我觉得我没有问题”的自我认知导致了公关行为与公众期望的严重脱节,是自己“锤死”了自己的节奏。
这种自以为是的自我认知也因而把西贝架上了更糟糕的境况。
当西贝放开后厨想展示透明度时,不曾想却变成了"自曝"。
四是固执坚持的“定义之争”让他们不能自拔。
西贝反复强调根据国家规定,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媒体进入后厨直播时,发现了西贝号称卖出1100万份的儿童餐,鸡翅和西兰花都是冷冻包装,鸡翅保质期9个月,西兰花保质期甚至长达24个月,以及"草原嫩烤羊排"的食材为速冻生制品,"葱香烤鱼" 是腌制过的冷冻鱼,"完熟番茄牛肉酱" 会连包装袋一起放在水中加热后使用。
这些细节被曝光后,网友们的批评声更大了,认为西贝自曝其短,这又同老板高喊"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形成了鲜明对比,因而把自己推进了更大的漩涡。
他们自始至终固执地把自己引入了"定义之争",因而也使得他们完全忽略了消费者的真实感受。
消费者才不关心专业定义呢,他们只关心付出这么高的价格是否获得了相匹配的价值和体验。
所以综合以上会发现,西贝的危机公关是极其糟糕的,他们正用最糟糕的方式用力把自己给捶死。
来源:半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