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9 月 13 日晚,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这一决定标志着中美科技战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战略反击展现出精准打击、规则化对抗的新特点。这不仅是对美国双重标准芯片政策的回应
2025 年 9 月 13 日晚,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这一决定标志着中美科技战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战略反击展现出精准打击、规则化对抗的新特点。这不仅是对美国双重标准芯片政策的回应,更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自 2018 年以来,中美半导体领域的较量日趋激烈。美国凭借其先发优势和盟友体系,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实施全方位遏制,迫使韩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加入对华半导体制裁阵营。长期以来,中国在这场科技战中主要处于防守态势,仅在先进封装和测试等有限领域占据一定市场地位。
然而,中国商务部此次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标志着斗争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近年来中国半导体技术持续突破基础之上的战略选择。与以往不同,此次反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精准性:避开中国仍需进口的高端 AI 芯片和 CPU 芯片,转而在美国占据传统优势的模拟芯片市场发力。这种 "你打我的增量(先进技术),我打你的存量(传统市场)" 的策略,展现了中国在科技战中的成熟与智慧。
美国在半导体领域对中国采取了典型的双重标准政策:一方面,对中国尚未突破的顶尖芯片技术实施严格出口限制,即便允许出口的产品也往往是高价且性能受限的 "阉割版";另一方面,针对中国已取得突破的成熟半导体产品,则采取低价倾销策略,企图挤压中国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
数据显示,2022 年至 2024 年间,中国自美国进口的模拟芯片数量增加 37%,而价格却下跌 52%。这种反常的量价背离现象,清晰地表明美国企业正在通过人为压低价格的方式争夺中国市场。历史经验表明,这种倾销策略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低价竞争打垮本土企业,形成垄断后再抬高价格,从而实现对市场的长期控制。
美国企业在全球模拟芯片市场占据显著优势地位。市场数据显示,全球前五大模拟芯片制造商控制着约 80% 的市场份额,其中 ADI(亚德诺)一家就占据 37% 的份额。德州仪器和 ADI 等美国企业长期将中国视为重要市场,2024 财年这两家公司来自中国的收入分别约为 30 亿美元和 21 亿美元。这种高度依赖使得中国市场成为美国模拟芯片企业的重要利润来源。
中国之所以能够在模拟芯片领域对美国发起反制,关键在于近年来在成熟制程芯片技术上取得的显著突破。特别是在 28nm 以上成熟芯片领域,中国已经建立起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技术能力。上海微电子的 28nm 沉浸式光刻机已进入验证阶段,国风新材等企业生产的光刻胶也已覆盖 28nm 工艺,这些进展为中国在成熟制程领域的自主可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模拟芯片消费市场,2024 年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35% 左右,这一市场地位赋予了中国在贸易博弈中的重要筹码。更重要的是,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模拟芯片企业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还实现了对美国市场的出口能力,形成了 "本土替代 + 海外出口" 的双循环格局。
这种技术与市场的双重优势,使得中国在模拟芯片领域具备了与美国抗衡的底气。与高端芯片不同,模拟芯片市场更注重稳定性和可靠性,这为中国企业通过长期技术积累实现突破创造了条件。前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遭遇的 "缺芯" 困境,反而成为推动国内模拟芯片产业加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选择在此时发起反倾销调查,恰逢中美第四次贸易谈判即将于 9 月 14 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之际,这一时机选择显然具有深远的战略考量。就在中国宣布反制措施的几个小时前,美国政府发布公告,将 32 家实体列入限制贸易清单,其中 23 家位于中国,包括两家 "中国顶级芯片制造商" 的关联公司。
这种针锋相对的举措表明,半导体议题已成为中美贸易谈判的核心分歧点之一。美国试图通过加码制裁向中方施压,而中国则以反倾销调查作为回应,形成了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的博弈格局。中国的反制措施如同悬在美方头上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为中方在谈判桌上争取了更多筹码。
这一回合的较量显示出中美科技战的新特点:双方都在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和国内法律工具开展对抗,斗争方式更加规则化和精细化。中国商务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发起调查,体现了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时对国际规则的尊重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中国对美国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调查,可能对中美半导体产业乃至全球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对美国企业而言,这一举措直接冲击其在华传统优势市场和利润来源。2024 年春季财报显示,ADI 和德州仪器的营收已分别同比下降 33.8% 和 16.4%,中国市场的不确定性可能进一步加剧这些企业的经营压力。
对中国而言,反倾销调查不仅有助于保护本土企业的发展空间,还能推动国内模拟芯片产业的进一步升级。长期以来,海外企业在全球模拟芯片市场前十中占据全部席位,前十企业市场集中度高达 68%,这种市场结构有望通过此次反制措施得到逐步改变。
从更广泛的视角看,这一事件标志着中美科技战从单一的技术封锁向全方位的产业博弈升级。中国通过精准打击美国的优势领域,传递出 "你若限制我发展,我必影响你生存" 的明确信号,这种相互制衡的格局可能迫使美方重新评估其对华半导体政策。
中国在模拟芯片领域的反制措施,并不意味着在整个半导体领域已经取得优势,而是表明中国在科技战中正在形成 "非对称反击" 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构建,目的不在于全面对抗,而在于迫使美方认识到单纯的遏制无法解决问题,必须回到谈判桌前寻求共赢之道。
中国的耐心是有限的,此次反倾销调查清晰地传递出这一信号。如果美方继续无底线地打压中国半导体产业,中国将动用一切可用工具进行反击。这种 "极限施压" 策略的最终目的,是创造一种相互尊重、公平竞争的产业发展环境。
展望未来,中美在半导体领域的博弈可能呈现 "高端封锁与低端反制" 的长期格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需要继续加强自主创新,特别是在高端芯片领域的技术突破;同时,也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市场优势和规则工具,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争取有利地位。
中华民族不会在压力下妥协。中国对美国模拟芯片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不仅是一次贸易反制,更是对科技自立自强道路的坚定宣示。通过独立自主、不畏困难的努力,中国终将在半导体芯片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为全球科技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来源:兵国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