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李嘉图】,资深媒体人,新会柑农家庭背景,坚持一线调研,守住传统底线,热衷于新会陈皮收藏及调查研究。原创不易,谢绝剽窃。如对新会陈皮感兴趣或者提供其他任何资讯,都可留言评论交流。
作者【李嘉图】,资深媒体人,新会柑农家庭背景,坚持一线调研,守住传统底线,热衷于新会陈皮收藏及调查研究。原创不易,谢绝剽窃。如对新会陈皮感兴趣或者提供其他任何资讯,都可留言评论交流。
分享一位茶老板的故事。2023年初,在芳村滚爬十多年的茶商C老板为了拯救半死不活的茶叶和新会陈皮生意,自己组建了一个小规模的直播团队,请了一个主播小妹和自己搭档,在档口开辟了一个直播间,开始了人生的第一场直播。当他搞懂如何提升GMV时,也只是用了一个月的学习时间。对此C老板说:“以前我喜欢跑到大山里研究哪株茶树的味道更好,而现在我总在研究用什么术语和价格策略可以拉高GMV。”
三年过去了,最近老李再去C老板的档口时,看见他的直播棚还在,但直播团队已经解散,大半年没开播了。“最后一场直播应该是去年双二十,前后播了三年多吧,流水是有的,但最后计算了一下还是没赚到钱,因为扣除了工钱和团队提成,还得亏一套直播棚的设备钱吧。”C老板说本以为线下的茶叶生意冷清那么个几年总会回暖的,但没想到一“冷”到底了,“现在茶叶也好,新会陈皮也好,价格越来越卷,花样越来越多,也不知道他们(其他直播团队)是如何赚钱的。”
C老板跟广州芳村的茶商朋友说的一样,对新会陈皮和新会柑的行情看法,都是一句千难万难,今年最难。跟C老板一样面临困境的,还有很多从事新会陈皮零售业务的读者朋友,他们中的一位也对老李提出了疑惑:关于新会陈皮的零售业务,应该如何发展?
行业者的疑问
先说说大家都在卷的“价格”。一个商品的价格,由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的同时,也与其产出的成本有关。新会陈皮的价格,大部分是由当年的新会柑价格决定,例如2019年新会柑的价格(4元左右)和2021年新会柑的价格(8元左右)就有2倍的差异,那么按照4.5%左右的转化率,即100斤柑出4.5斤干柑皮的转化计算,2019年新皮价格在100元以下,而2021年同样的新皮就需要在200左右。
2020年开始新会陈皮消费大行情,直接推动了当年新会柑的价格,因此导致新会陈皮相关的全系商品均出现了价格暴涨的走势。到了2021年底的时候,2019年的新会陈皮价格不可能会倒挂比2021年还便宜,所以便出现了新皮出货贵的同时,老皮也会相应比例提价的情况。
同时,年份皮因为存储的仓库成本、人工管理成本、陈化质量耗损等原因,每年都会出现成本的递增,因此随着年份的增长,新会陈皮会出现不同比例的溢价,以抵消陈化后出现的耗损。假设市场中“供给”和“需求”都是稳定的,那么每一年的新会陈皮都需要涨价10%以上,才能覆盖传统陈化的成本,这就是新会陈皮“越陈越贵”的经济原理。
某多多上“十年”的新会陈皮50克售价36.9元,500克(一斤)即369元
了解新会陈皮成本组成后,我们再看各大电商平台的新会售价。例如某多多上的十年陈的新会陈皮,售价就在369元一斤。这价格合理吗?我们首先做一个简单的成本推导。
假设这款“十年老陈皮”,是在2015年前后采收的果皮,当时行情价格大概在3-5元一斤(为三江、双水等二三线产区,非梅江东甲天马等核心区的价格),收取1万斤二三线产区比较便宜的柑果来计算,即平均算4元一斤新会柑,在剥皮晒干后换算为干皮的价格,即大概为80元左右/斤当年新皮的成本,那么当时的采购成本共投入约80万左右。
再假设他们存放到十年后的今日,这家企业存放陈皮的霉变和蛀虫率为“0%”,即按照自然耗损(水分干燥、内囊脱落、去糖去酸等陈化必要的消耗),那么30%的重量耗损,即1万斤新会陈皮在0%蛀虫、发霉的条件下,剩下了0.7万斤(实际情况中不可能出现0%耗损)。
我们再按照目前存放这1万斤新会陈皮的管理人工费用、水电费、房租、物流、包装等等成本,每年投入总成本的5%吧,即4万元左右,那么10年的“静态成本”叠加约40万元左右。
某宝上“五年”的新会陈皮500克(1斤)装约300元左右
现在粗略来算一下,在不计算利润的前提下,这批2015年80万元采购的1万斤新会陈皮,在2025年时就剩下了0.7万斤,算上全部人工、管理、仓储等总成本投入合计120万元左右,那么折合换算为171元/斤老皮成本。
按照这样算,人家卖369元一斤老皮,是不是对比其陈化十年的成本“171元一斤”,毛利就有369元/斤-171元/斤=198元/斤的空间?假设再加上50元/斤的包装、快递、经营等成本,那么净利润也有148元/斤,利润率有40%!
所以,即使我们单看数字,即使卖369元一斤的十年新会老陈皮,其盈利也有40%,但是!这个关键点在于,这个价格假设成立的前提,是这“十年间”没有任何原材料涨价以及货币购买力不变的情况下,才能够做到合理。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我们在2025年9月看2021年的新会陈皮(400元/斤),你就会发现,如果按照我们陈化的“静态成本”计算,就出现“2021年”比“2015年”老皮还贵的倒挂情况,这显然在市场上是不可能的。
从以上的计算得出一个结果,如果想要做真新会皮中打“内卷式”价格战,只能通过降低成本的办法来实现,而降低成本的办法,就剩下“换货”或者“工艺处理”来降低成本了。
不同年代的工艺皮
换货,即不用新会产的茶枝柑为原料,改用非新会产的低价茶枝柑来制作陈皮,当然这已经不属于“新会陈皮”的范畴的,只能说是“陈皮”。
新会茶枝柑,离开新会地区也是可以种植的,例如广东省的全域,广西、云南等绝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种植茶枝柑,加上今年行情刺激,这些区域都在大面积种植茶枝柑,在供给端形成了巨大的供给量。供给量大,自然价格就低,加上新会产区以外的种植土地成本非常低廉,直接成本比新会地产低许多。近年老李在调研中发现的绝大部分“低价陈皮”,无一不是采用外地茶枝柑的货源作为替代物。
另一个降低成本的办法就是用工艺处理,加速陈化。工艺皮不是一个新鲜概念了,在过去十多年也在不断升级,从旧的染色到新的加温加速工艺,都是从时间上压缩了陈化时间,以人为方式干预,加速形成“老陈皮”的外观,达到老年份陈皮的销售目的。在市场共识中,年份越久的陈皮,价格越贵,因此工艺处理的加速陈化皮,就成为目前市场上流通陈皮的主流。
以上不管外地皮,还是工艺皮,都是商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而选择的结果,而低价内卷,也必然让更多想做“真新会皮”的商家转向选择销售成本更低的外地皮工艺皮,这是一个恶性竞争的必然结果,而最终摧毁也是整个行业的品牌。
用来冒充新会茶枝柑的碰柑皮
说到这里,似乎新会陈皮商家的出路,就只有做“假货”了吗?显然这是老李的一句“玩笑”,但现实中真的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陈皮商家迫于生计,而选择了做假皮的路子。其实,只要是硬性成本在,就不太可能降低销售价格(亏损退场也是一种选择),而成本的降低,只能通过减少非必要的支出来处理。
老李对仍在坚持经营“真新会皮”的商家几点建议。
首先是降低投入,暂停扩张。早在2023年开始,老李就提议从业者不要盲目投入,在市场已经出现饱和趋势的前提下,贸然地大资金进入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现在更是如此,守住经营的成本底线,开源节流,过渡行业困难时期。
其次是降低盈利预期。在坚持真货的前提下,能卖则卖,赚少点也是赚,下行市场中,守住现金流才是经营的王道。
再者是多对消费者进行教育。如果是对自己的真货有信心,就不怕对比,以货真价实的产品留住消费者,一定是长久经营之道。
最后是果断决策。自古以来,不是每个人做生意都能赚钱,创业更是九死一生的荆棘之途,实在算不过来了,年年都亏损严重了,那就到了该放手的时候了。毕竟,在世间一切的投资学问中,学会适时“止损”,才是最宝贵的技能。
来源:新会陈皮调研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