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3日,北京新闻广播记者探访西贝北京环球贸易店的后厨,注意到有多种保质期较长的、尚未烹饪的冷冻制品:保质期可达2年的西兰花(儿童餐中的配菜),保质期18个月的海鲈鱼,保质期9个月的手工戗面馒头……与此同时,后厨中也存放着牛大骨等现制食材。
最近,直播带货名人罗永浩在微博吐槽:“西贝全是预制菜,太恶心了”,又一次将预制菜这个话题推向风口浪尖。
西贝后厨全是冷冻制品?
9月13日,北京新闻广播记者探访西贝北京环球贸易店的后厨,注意到有多种保质期较长的、尚未烹饪的冷冻制品:保质期可达2年的西兰花(儿童餐中的配菜),保质期18个月的海鲈鱼,保质期9个月的手工戗面馒头……与此同时,后厨中也存放着牛大骨等现制食材。
“咱们这儿没有预制菜,预制菜国家是有定义的”,门店店长凡金山表示。这家门店已运营9年,开业至今都是中央厨房配货+门店烹饪的模式。
“所有的货都是当天报货,然后第二天供货商根据我们订货量,往回配货,然后第三天进行售卖”,门店厨师长雷森栋介绍。记者在现场看到,冷冻制品的生产日期基本上都集中在2025年8月。
据介绍,工作人员在开餐前会根据以往的点餐量提前解冻食材,对于解冻后未被消费的食材则进行冷藏。“会放到我们专门的0到8度的冷藏冰箱。解冻后不拆开包装的话,是冷藏两餐;拆开包装的话就是冷藏两餐,不隔夜。如果说下午解冻,没有拆开包装的话,实际上它是晚上一餐到第二天一餐是可以使用的。如果拆开包装的话,就只能是下午一餐使用,不可以隔夜”,雷森栋说。
针对最近的预制菜争议,门店店长凡金山坦言:“对我们堂食有影响,但主要还是外卖受到的影响更大”。记者观察到,下午1点的用餐高峰期,店内堂食区域几乎满座。
“反正不太关注它是不是预制菜,只要它干净卫生,然后菜品味道统一就可以了”,食客宋女士说。
“我们就是选择性的点,选择应该不会是预制的菜吃,比如说这种牛肉,它可能就是现炖的,像冷冻的鱼我肯定是不会吃了。我家小孩是打球的,正在发育长身高,预制菜可能会影响骨龄,肯定是尽量避免”,因为孩子爱吃西贝,王女士经常带着儿子到店用餐。
什么才是预制菜?
此次争议的焦点之一在于大家对 “预制菜”的定义不尽相同,到底什么才是预制菜?
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值得注意的是,在答记者问时,相关发言人表示,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或许基于此,西贝餐饮创始人贾国龙坚定表示西贝现在门店100%没有预制菜。
“但这与大众普遍认知中‘带包装、经预加工的食品即预制菜’的概念存在明显差异”,CTR央视市场研究总经理虞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那么,连锁餐饮的中央厨房模式是什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洪涛介绍:“连锁餐饮的中央厨房模式核心是生产“标准化半成品”、“即热型成品菜”,完成的是基础预处理,如:清洗、切配、腌制、预煮、预炸、调味酱料包制作,冷藏或冷冻配送到门店后,再由门店的厨师进行关键的“锅炒”、“焖煮”、“烤制”等工序。因为最终烹饪在门店完成,需要使用明火,有高温爆炒的过程,能产生“锅气”和新鲜出炉的口感,而且门店厨师是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灵活调整最终餐品的口味的,如辣度、咸度等。此外,由于中央厨房生产的产品周转率较高,仅供自己的门店,所以产品保质期一般较短。常见的产品有腌制好的鸡丁、切好的土豆条、封装好的火锅底料、分装好的炖肉调料包等。因此,中央厨房的产品是有明确的食品安全和品质保障要求的,和大众消费者认知的‘预制菜’是存在显著差异的。”
西贝乃至更多餐饮企业的中央厨房运作状况究竟如何?预制到什么程度?能否经得起市场的审视?仍需打上一个问号。
餐饮业使用预制菜早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为了保证效率和口味的稳定性,大部分连锁餐饮企业都会使用半成品或提前准备好的”,某餐饮行业从业者表示。
比如连锁品牌老乡鸡将自己的菜品标识为三类:餐厅现做、半预制和复热预制。老乡鸡这一做法值得餐饮企业借鉴,让消费者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人民网研究院于2023年发布的《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预计在2026年达10720亿,我国预制菜产业有望发展成下一个万亿级市场。当前我国预制菜最大的需求来自餐饮行业,有85%以上的预制菜产品销售至B端(企业用户),如连锁餐厅、菜品批发市场、乡厨、酒店。
为什么预制菜会成为餐饮发展的新趋势?“因为预制菜可以做到标准化、集约化,也能做到流程化。对产业端来说,预制菜它是一个降本增效的工具,是加快出菜速度以及效率的利器,也是增加整个餐厅翻台率很重要的一个手段。从未来振兴乡村经济、从田间到餐桌这个角度来说的话,大力发展预制菜其实对于中国食品产业整个链条的提升,以及食品安全的闭环这一块,应该来说是有很大的一个帮助”,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
“但是现在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消费端不买账。因为很多消费者觉得目前预制菜没有国标的时候,预制菜到底安不安全,预制菜到底还有没有营养,预制菜对身体有没有伤害,方方面面都是消费者的一个疑虑。所以我们也一直建议国家部委尽快出台预制菜的国标”,朱丹蓬说。
9月13日,据第一财经报道,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
“该标准主要是规定定义和食品安全指标要求。”据一位参与起草的专家透露,草案对预制菜的分类、原料、加工工艺、贮存运输及检验方法作出了统一规定,并首次提出“不添加防腐剂”等强制性指标。与现行141项团体、地方标准相比,国标条款更聚焦“安全底线”,为监管执法提供直接依据。
对于消费者来说,只有入口的每一餐都透明放心,花出的每一分都物有所值,餐饮业才能升腾起最热乎的烟火气。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