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36岁女子乙肝走了,医生:吃替诺福韦,这3个细节没有重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4 17:04 1

摘要:2017年,36岁的刘芳在武汉一家服装批发市场开店。她每天早晨七点就要开门迎客,一直到晚上十点才打烊,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店里来往的顾客多,拿货、搬货、收钱全都要亲力亲为,常常一站就是一整天,连坐下来的机会都少,饮食大多都是匆匆解决,早饭多是路边摊的热干面或油

2017年,36岁的刘芳在武汉一家服装批发市场开店。她每天早晨七点就要开门迎客,一直到晚上十点才打烊,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店里来往的顾客多,拿货、搬货、收钱全都要亲力亲为,常常一站就是一整天,连坐下来的机会都少,饮食大多都是匆匆解决,早饭多是路边摊的热干面或油条豆浆,中午忙得顾不上吃饭,就随手点个外卖盒饭,卤味、红烧肉是常点的。她店里卫生条件谈不上严格,顾客试衣频繁,衣物来回堆放,有时碰到手上的小伤口,她就随便贴个创可贴了事。但她没想到,这个习惯却让她的身体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

9月11日上午,刘芳弯腰去搬一摞压在角落的衣服时,小腹深处突然传来一股钝胀感,就像有人悄悄在肚子里塞进了一块湿漉漉的砖头,沉甸甸地压着,不刺痛,却让人动弹不得。她下意识伸手去按住右上腹的位置,试图缓解那股隐隐的不适,但那股胀感并没有消散,反而像涨满的水袋,被身体里的每个动作牵扯着,那种闷胀并不是锐利的疼痛,而是沉甸甸地压着,让她越站越难受。她咬了咬牙,强忍着继续工作,动作显得比平时迟缓许多。心里虽然有点纳闷,但她想着可能是早上吃多了,忍忍就过去了,继续干着手头上的活。

片刻之后,她弯腰去取下方货架上的裤子,那股原本沉闷的胀感突然骤然一变,像是有人在腹腔里用尖细的针猛地刺了一下,瞬间划开了沉重的压迫感。让她不由得用手紧紧捂着肚子,身体微微前倾,那种刺痛并不是持续一条线的,而是像碎裂的玻璃渣子散落在肚子里,每一次呼吸都像被锋利的边缘刮过。她努力支撑着站直,但腹部那股刺痛并没有缓解,反而顺着肋骨一路往上蔓延,就像被点燃的火苗在里面乱窜。

她本能的弯腰,想坐在旁边的凳子上休息,那股热辣辣的感觉先是集中在右侧,随后一丝一丝扩散开来,像是有人在肚子里划着火柴,不断点燃新的地方。她猛地用力捂住肚子,身体弯成一团,双膝一软直接跪倒在地,腹部的疼像是火星炸开,整个人就像被困在一团暗红色的火焰里,四面八方都在炙烤,胸口更是像被灼热的空气灌满,疼痛顺着肋骨一寸寸攀爬。巨大的疼痛让她的呼吸急促到几乎说不出话,额头贴在冷硬的地砖上,眼皮沉重得睁不开,耳边的声音逐渐模糊,随即彻底失去意识。这异常很快被周围路过的人注意到,他们围上来查看情况,却发现她已经满脸苍白,嘴唇发青,整个人缩成一团,手死死捂着腹部,额头的汗水像断线的珠子不断往下掉,顿时慌了神,连忙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将她送往医院。

送到医院后,急诊科医生立即联系了她的家属,并为刘芳进行了常规检查。抽血化验结果很快出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 4.0×10⁹/L,偏低,血红蛋白 112 g/L,轻度下降。生化检查提示谷丙转氨酶(ALT)达到了 245 U/L(正常值 7–40 U/L),谷草转氨酶(AST) 198 U/L(正常值 13–35 U/L),总胆红素 34 μmol/L(正常值 3–22 μmol/L),提示肝功能已经明显受损。尿常规中尿胆原偏高,提示可能存在肝脏代谢异常。医生在体格检查时还注意到,她的巩膜轻度发黄,结合化验数据,立即警觉到这是肝脏方面的重大问题。

为了进一步明确原因,医生安排了专项检查。首先是“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显示: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HBeAg(e 抗原)阳性,HBcAb(核心抗体)IgM 阳性,其余指标呈阴性,提示她是乙肝病毒活动期。随后又做了乙肝病毒 DNA 定量,数值为 1.2×10⁶ IU/mL(正常参考应低于 1.0×10³ IU/mL),说明体内病毒复制水平极高。B 超检查结果也支持了肝脏病变:肝脏回声弥漫性增强,边缘欠光滑,肝右叶轻度肿大。医生结合所有数据,基本可以确认刘芳出现的急性症状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肝损伤。

医生把报告递给家属时,语气十分严肃:从常规检查的肝功能异常,到专项乙肝指标的阳性,再到病毒载量的明显升高,都明确指向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她并不是短时间内偶然的不适,而是因为长期暴露在潜在感染源中,加上生活习惯疏忽,导致乙肝病毒进入体内并在近期发作。此时她已经出现了肝脏损伤和急性症状,必须立即住院接受系统抗病毒和保肝治疗,否则随时可能发生更严重的并发症。

在确诊为急性乙型肝炎后,刘芳被立即收入感染科病房。医生首先为她制定了系统的治疗方案,核心是抗病毒联合保肝。经过多方讨论,医生决定选用替诺福韦作为抗病毒药物。替诺福韦作为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降低体内病毒载量,减少肝细胞进一步损伤。同时,医生还为她配合使用静脉输注保肝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复合维生素 B 群,以及氨基酸营养液,以改善肝脏代谢,帮助受损的肝细胞修复。

在治疗的头几天,医生要求严格卧床休息,并禁止一切剧烈活动。饮食方面也做了特别安排,营养师为她制定了高热量、高优质蛋白、低脂肪的食谱,以清淡为主,避免酒精和一切刺激性食物。护士每日监测她的生命体征,并记录尿量和体重,以防止急性肝炎可能带来的肝性脑病或水肿。她的肝功能和乙肝病毒 DNA 水平被安排每周复查一次,随时观察治疗效果。

三天后,复查结果显示她的 ALT 降至 168 U/L,AST 降至 120 U/L,总胆红素控制在 25 μmol/L,较入院时已有明显改善。乙肝病毒 DNA 定量下降至 2.8×10⁵ IU/mL,提示替诺福韦已经开始起效。医生在病程记录中写下“抗病毒治疗初见成效,需继续巩固疗程”,同时提醒家属,虽然数值在下降,但仍需严格遵守医嘱,确保治疗完整和规范。

在接下来的两周里,刘芳继续每日规律服用替诺福韦,同时配合保肝和营养支持治疗。医生每天查房时都会仔细询问她的症状变化,并关注复查的肝功能指标。随着药物逐渐发挥作用,她腹部的钝胀和刺痛明显减轻,精神状态也逐步恢复,饮食和睡眠情况比刚入院时改善许多。

两周后的复查结果显示:ALT 已下降至 65 U/L,AST 为 48 U/L,总胆红素 17 μmol/L,各项肝功能指标基本恢复至接近正常范围。乙肝病毒 DNA 定量进一步降至 8.2×10³ IU/mL,病毒复制水平大幅下降。彩超复查提示肝脏结构无进展性损伤,仅表现为轻度回声增强。医生在病程小结中写到“肝功能基本恢复,抗病毒治疗反应良好,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综合病情,主治医生认为她已经达到出院标准。

出院前,医生特意为刘芳做了详细的健康教育。他叮嘱她必须长期规律口服替诺福韦,每日固定时间服药,不可间断或自行停药,同时定期复查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以便及时掌握病情变化。饮食方面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类、瘦肉、豆制品,避免油腻、辛辣和高盐食物,更要彻底戒酒。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工作上应尽量减少长时间站立和重体力劳动。医生还建议她逐步恢复轻度运动,如散步、轻柔体操,以改善体质和增强免疫力,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熬夜。出院时,他再三强调,乙肝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治疗的关键不仅在药物,更在于生活方式的调整,只有坚持规范治疗和健康习惯,才能真正控制病情,避免再次恶化。

刘芳连连点头,表示自己将医生的话都放在了心上。回到家后,刘芳比以往谨慎了许多。她每天早晨都按时服用替诺福韦,还会在手机上设置提醒,确保不漏服。饮食方面,她不再随便在路边摊解决三餐,而是提前准备一些清淡的饭菜,以米粥、青菜、鱼肉为主,尽量减少油炸和卤味。过去收工后和同伴去夜市撸串喝酒的习惯,她彻底戒掉,改成早早回家休息。作息也调整了下来,晚上十点前上床睡觉,保证充足睡眠。白天在店里,她学着把重活交给丈夫帮忙,自己则放慢节奏,不再硬撑着长时间搬货。闲暇时,她会到小区里散步半小时,活动筋骨,也让自己心情舒缓。她明白,这次病情好转来之不易,只有严格遵守医生的叮嘱,才算真正给身体一个恢复的机会。

三个月后,刘芳按时来到医院复查复查。血液生化显示 ALT 32 U/L、AST 28 U/L、总胆红素 12 μmol/L,均在正常范围内,乙肝病毒 DNA 定量降至 5.6×10² IU/mL,已接近检测下限。B 超复查提示肝脏形态正常,无进展性损害迹象。医生在病程记录中确认她的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治疗方案初步成功。刘芳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不再出现腹部不适,体力也逐渐恢复,可以正常打理店铺。医生提醒她,虽然结果稳定,但乙肝管理是长期过程,仍需坚持服药和定期复查,避免因放松警惕导致病情反复。听到这,刘芳心里像卸下了一块大石头,更坚定要把药物当作每天的必修课,把良好的生活习惯当作生活的核心。然而,她却没想到,即便自己已经如此小心,意外依然在悄悄接近……

2019年8月14日傍晚时分,刘芳正蹲下整理货架上的衣物,刚起身时小腹突然一阵胀满,像被水袋撑开般鼓胀,整块腹壁都被顶得绷紧。她下意识的伸手按在肚子上,手指触及到的地方却感觉硬硬的、沉甸甸的,好像里面塞满了东西,不论往哪边按压,都有一种顽固的抵抗感,像是皮肤下鼓起了一层厚重的水囊,紧绷得让人透不过气。她试着深吸一口气,却发现腹部像被绳索勒紧,呼吸还没完全吸满,就被迫中断。

她想走到前面的凳子上坐下,但每走一步,沉重感都会跟着晃动,仿佛整个肚子里拖着一桶水,摇摇欲坠,却又无法释放。随着步子的迈动,她的眼前也开始一阵发黑,脑子像被厚重的雾气笼罩,仿佛四周的声音都隔着一层厚布传来,断断续续、听不真切。她下意识扶住柜台,却发现双腿不听使唤,小腿一阵空虚,仿佛骨头里被抽走了力气。她的身子直直往前扑去,额头抵在柜台边,她努力想呼救,却只吐出含糊不清的音节。店内还有几个顾客在试衣服,见她倒地嘈杂声一下子炸开,有人迅速拨打了急救电话,将她送往医院。

刘芳被送到急诊室时已经处于浅昏迷状态,呼吸急促,血压 85/55 mmHg,脉搏细弱。医生立即为她建立静脉通路,进行吸氧和心电监护,同时紧急抽血检查。血液生化结果很快送回:ALT 162 U/L、AST 145 U/L,总胆红素高达 98 μmol/L,白蛋白仅 27 g/L,提示肝合成功能明显下降。凝血功能检查显示 INR 2.1(正常 0.8–1.2),凝血酶原活动度不足 40%,已经出现严重凝血障碍。血氨水平升至 140 μmol/L(正常 11–35 μmol/L),符合肝性脑病表现。

医生随即安排腹部 B 超,结果提示肝脏体积缩小,表面呈结节样改变,回声粗糙,脾脏明显肿大,腹腔可见大量游离性积液。结合病史和化验结果,主治医生明确诊断为失代偿期肝硬化并肝性脑病、腹水。为了争取时间,医护团队立即进行抢救,给予利尿剂排除腹水,静脉注射乳果糖降低血氨,同时输入新鲜血浆和白蛋白以纠正凝血功能。然而,短时间内她的血压持续下降,心率逐渐减弱。抢救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医生不断进行胸外按压和药物支持,但心电监护最终显示直线。主治医生宣布“抢救无效,患者死亡”。病历中写下的结论是: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失代偿,最终因急性肝衰竭并肝性脑病抢救无效死亡

匆忙赶到医院的刘芳的丈夫听见这个消息,却是不可置信,如遭雷劈,整个人呆愣在原地,眼神空洞地盯着医生的嘴唇,仿佛没能听清最后那几个字。他僵硬地重复着“怎么可能,她上午还好好的,还在店里干活啊”,声音颤抖,带着彻骨的慌乱。双手不自觉地攥紧,又松开,像是想要抓住点什么,却什么都握不住。

紧接着,刘芳的丈夫情绪彻底崩溃,泪水还挂在脸上,声音却因为愤怒和绝望而变得尖锐。他颤抖着质问医生:“她不是一直都按时吃药吗?饮食、作息都按照你们的要求做得面面俱到,怎么还是会出事?而且来的这么突然,之前复查结果不是还挺稳定的吗?你们不是说控制得很好吗?”他的眼神里充满了不解和痛苦,双手紧紧攥着检查单,几乎要把纸捏碎。他无法接受妻子明明努力配合治疗,生活上也小心翼翼,却依然在短时间内从正常状态骤然跌入死亡的现实。走廊里压抑的气氛,被他的质问撕开,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医生,等待一个答案。

医生起初以为刘芳可能是没有按时坚持吃药,或在生活中仍旧存在一些不良习惯,比如饮食不规律、偶尔饮酒之类。但当听到丈夫几乎哽咽的质问,听见他笃定地说妻子在家确实严格遵守医嘱,饮食清淡、从不漏药、作息也逐渐规律,医生的心中一紧,明白情况显然并非最初想象的那样。

于是他重新坐下,仔细翻看所有入院记录、化验单和复查报告,从肝功能指标到病毒学检测,再到超声影像,每一张纸都逐行过目。接着,他又将丈夫单独叫到一旁,反复询问她日常生活的细节——是否接触过可疑环境、是否服用过其他药物、是否有新的不良习惯。但无论是数据还是叙述,都显得严丝合缝,看不出明显漏洞。随着一份份病历翻过,医生眉头越皱越紧,心中疑惑逐渐加深。

丈夫眼看着医生迟迟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情绪愈发激动,声音也越来越高:“你们不是专家吗?为什么到现在还说不清楚?我老婆明明那么配合,为什么还会这样!”他的喊声在走廊里回荡,周围候诊的病人和家属纷纷投来目光,窃窃私语。场面逐渐失控,空气中弥漫着焦躁与压抑。

就在此时,正好路过的科室主任被这边的动静吸引,停下脚步走了过来,皱着眉头询问情况。主治医生连忙迎上前,把刘芳的整个病程经过和突发情况一一说明,并将厚厚一叠病历资料递了过去。主任翻看了几页,神情愈发凝重,随后点点头,对丈夫说道:“我们到办公室谈一谈吧。”他语气平稳,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力量。丈夫仍旧情绪激动,但在众人的注视下,还是跟随主任走进办公室,关上的门隔绝了外面嘈杂的走廊,只留下沉重的气氛。在办公室里,主任一边安抚着她的情绪,一边仔细的询问有关患者的用药和生活细节,很快,双方通过30分钟的交流沟通,终于找到了这一切的真相——原来是患者在服用替诺福韦是没有注意到的3个小细节!

办公室里,主任摇头叹息着:“替诺福韦在临床使用上,的确是一种安全性高、耐受性好、疗效确切的抗病毒药物,可以说帮助了无数乙肝患者有效控制病情。但只要是药物,自然就有它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刘芳正是因为在服用替诺福韦的过程中忽略了3个关键细节,才会最终导致白白丧命的下场!即便她并没有漏服、也没有自行停药,平时还十分注意饮食和作息,复查结果一度也很稳定,但就是因为这3个细节的忽视,导致病情突然恶化,最终导致了无法挽回的悲剧!真大要引起重视啊……”

第一个细节是刘芳在服药期间没有严格监测肾功能。替诺福韦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如果长期使用而没有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测,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出现肾小管损伤,导致体内药物浓度异常波动。刘芳虽然每三个月都会去复查肝功能和乙肝病毒指标,但她没有按医生要求同步做肾功能检查。结果,长期累积的肾脏损伤没有被及时发现,药物代谢受到影响,使得肝脏长期暴露在高水平的毒性环境中,加速了肝纤维化的进程。这种情况往往被患者忽视,因为在早期肾功能异常时几乎没有明显症状。

她的化验单一直显示肝功能指标逐渐改善,所以她和家人都放松了警惕,认为治疗进展顺利。但医生在回顾病历时发现,她的肌酐和尿常规检查间隔时间过长,没有做到连续追踪。肾功能损伤导致替诺福韦的排泄能力下降,药物在血液中积累,反而给肝细胞带来额外负担。肝脏在长期损害下形成了纤维化,发展为肝硬化。很多患者都会把注意力放在肝功能指标上,却忽略了替诺福韦这种药物对肾脏的潜在影响,这是一个常见却极其关键的疏漏。

第二个细节是刘芳在服药期间长期大量饮用浓茶和咖啡。替诺福韦对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有一定负担,而咖啡因和茶碱会增加肾小管对钙和磷的排泄,造成电解质失衡。刘芳习惯每天在店里喝三四杯浓茶提神,甚至在夏天经常用冰咖啡解渴。表面看这些饮品没有直接影响药物疗效,但长时间叠加下会加重肾脏的负荷,进而间接影响替诺福韦的安全代谢。电解质紊乱又让肝脏修复能力下降,使她的病情悄然恶化。

医生回顾她的生活习惯时,才发现这种看似普通的饮茶、饮咖啡行为实际上是重要的诱因。替诺福韦可能导致骨密度下降,而过量咖啡因会加重钙的流失,使身体代谢进一步紊乱。长此以往,肝脏承受的损伤比预期更严重。很多患者往往不会把日常饮食习惯和药物治疗联系起来,但这种不经意的组合却足以影响治疗效果,甚至改变病情的走向。刘芳正是因为忽略了这一点,才让看似稳定的复查数据在短期内突然恶化,最终进展到肝硬化。

第三个细节是刘芳在用药过程中没有规律补充维生素D和钙。替诺福韦在长期使用时会影响骨代谢,导致低磷血症和骨量下降。如果缺乏钙和维生素D的支持,机体代谢紊乱会进一步损害肝脏和肾脏的功能。刘芳在饮食方面虽然已经比以前清淡,但她并没有在医生的指导下规律补充这些微量营养素,反而因为减少油腻饮食而让脂溶性维生素摄入不足。久而久之,她的机体抵抗力下降,肝脏在面对病毒复制和药物副作用时更加脆弱。

这种缺乏通常不会在短期内表现出明显症状,但当体内缺口逐渐积累时,肝脏和骨骼的代谢能力就会被拖垮。刘芳的检查结果在前期一直保持稳定,但因为身体缺乏足够的营养支持,肝脏在受到轻微损伤时缺乏修复能力。医生分析她的情况时,发现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偏低,血清钙浓度也接近下限,这说明她长期处于隐性缺乏状态。这种小细节看似无关紧要,却恰恰是导致她在治疗中突然失守、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

刘芳的病例提醒人们,乙肝患者在长期使用替诺福韦时,除了坚持规律用药和复查肝功能外,还必须关注肾功能、电解质和营养支持等容易被忽略的方面。任何一个小细节的缺失,都会在长期累积下放大成严重的后果。她的经历再次证明,治疗不只是按时吃药,还需要全面管理,涵盖检查、饮食、营养和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治疗的有效和安全,避免走到肝硬化这一步。

资料来源:

[1]谭思涛,刘晓霞,黄海,等. 替诺福韦阻断HBV母婴传播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快速卫生技术评估[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5,18(08):903-908.

[2]朱振玲,顾玲. 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世界临床药物,2025,46(05):501-509+515.DOI:10.13683/j.wph.2025.05.013.

[3]曹金璐,韩屹峰. 替诺福韦用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5,10(13):101-104.DOI:10.19347/j.cnki.2096-1413.202513023.

(《武汉36岁乙肝走了,医生:吃替诺福韦,这3个细节没有重视》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三秦医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