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民窑瓷器生产规模庞大,窑场遍布全国,以景德镇民窑最为著名。明初,由于御窑厂的设立,民窑瓷器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但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 ‘官搭民烧’制度的推行,民窑瓷器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产量也大幅增加,到明代中期以后,部分民窑瓷器的质量甚至可与官窑
明代民窑瓷器,
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
本期讲座,
特邀吉林省博物院藏品保管部主任、
馆员孙旸老师,
与公众走进“瓷语千年”展厅,
共赏中国瓷器文化的独特魅力,
感受明代民窑青花
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灵感与启示。
主讲人
吉林省博物院藏品保管部主任、馆员孙旸
“明代民窑瓷器生产规模庞大,窑场遍布全国,以景德镇民窑最为著名。明初,由于御窑厂的设立,民窑瓷器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但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 ‘官搭民烧’制度的推行,民窑瓷器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产量也大幅增加,到明代中期以后,部分民窑瓷器的质量甚至可与官窑相媲美。”孙旸老师介绍。
通过孙旸老师的解读,我们欣赏到了明代不同时期民窑烧制的特色青花瓷器,这些文物虽出自民间工匠之手,却以 “粗中见细” 的工艺、“包罗万象” 的纹饰、“贴近生活” 的风格,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无数普通工匠智慧的结晶。当代社会中,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古代匠人的匠心精神,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吉林省博物院“志愿者团队”
志愿者风采
博物馆的展品背后藏着完整的历史脉络,这些故事都需要文化的传播者——讲解员,而小小讲解员们则是跳出了传统课堂,在博物馆里 “沉浸式成长”,在实践中建立对文化的深度认同。本周,讲解志愿者们陆续上岗,他们在“破晓”“白山松水的记忆”和“瓷语千年”展厅中,为公众讲述着历史故事。
来源:悠游吉林(吉林省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