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把南京早上的天空拍成九宫格,灰度拉满,配文“免费胶片滤镜”,点赞比环保通报高得多。
“江苏人,你最近敢深呼吸吗?
”
一句吐槽把帖子顶到热搜。
PM2.5报表再好看,也挡不住喉咙里的铁锈味。
有人把南京早上的天空拍成九宫格,灰度拉满,配文“免费胶片滤镜”,点赞比环保通报高得多。
不是没花钱。
去年江苏环保账本上砸了八百亿,长江边拆掉了成片的码头,苏南几家老钢厂烟囱也炸了,场面堪比大片。
可风一刮,安徽、山东的灰照样飘过来,借道江苏,谁跟谁客气?
于是出现魔幻画面:这边刚宣布“蓝天保卫战告捷”,那边南通小学因雾霾停课,家长群瞬间炸锅,“告捷的是谁的捷?
”
比空气更难咽下的,是中考那一刀。
江苏孩子51%能进高考考场,剩下49%提前被“分流”去中专。
听起来像“因材施教”,落到自家娃身上就是“一刀两断”。
苏北县城更惨,一个班60人,初三下学期突然少一半,空出的课桌像缺牙。
家长私下算过账:同样600分,在苏南能上四星高中,在苏北只能读职校,命运被邮编决定,谁服?
于是出现“教育移民”——夫妻一方辞工,去苏南租老破小,专门给孩子陪读,房租比老家房贷还高,全家杠杆拉满,就赌三年后那一张试卷。
更扎心的是,好不容易卷进大学,发现省内的“四非”招牌还不如外省985的校徽亮。
招聘会上,HR把南邮、江大的简历放左边,把川大、湖大的放右边,中间隔着一杯咖啡的距离,却是很多人跨不过去的天堑。
于是江苏成了“考出去不回来”的典型:2023年,东南大学本地生源比例首次跌破20%,大家用脚投票,谁还听“故乡留不住灵魂”的鸡汤。
工厂也急。
新能源风口呼呼吹,苏北园区一夜之间长出几十家动力电池厂,老板们拿着补贴抢人,结果招工喇叭喊破嗓子,来面试的零零后还没主播多。
工资开到七千,年轻人反问“有空调吗?
能带手机吗?
”——没有就拜拜,转身去送外卖,三小时赚两百,还不用闻电解液。
合肥比亚迪门口排长队的景象,在江苏几乎看不到。
有人怪“江苏娃吃不了苦”,其实人家只是算账更快:同样拧螺丝,去合肥能落个户口,去苏州只能落个腰痛,何苦?
交通把苏北人最后一点耐心也磨没了。
宿迁到南京,直线两百公里,高铁却要绕徐州,兜兜转转仨小时;自己开车,一上高速全是山东牌照的大货车,像移动长城。
最夸张的是连云港,港口堆满集装箱,却没有一条直达苏南的动车,海鲜得先坐汽车去徐州再转高铁,到了上海都快臭了。
网友吐槽:“江苏高铁图像极了我爸的秃顶,四周茂密,中间空地留给苏北。
”省里确实在画“米字型”,可工期排到2030年,那时候00后都三十了,谁还等?
空气、孩子、工作、回家,四件事串成一条鞭子,抽得江苏人原地转圈。
有人把希望押在“长三角一体化”文件上,结果翻开一看,上海、杭州、合肥都点名,苏北只出现一次——“拓展腹地”。
四个字,连安慰都算不上。
可抱怨完,日子还得照过。
南京的早高峰,地铁一号线依旧挤成相片;苏州工业园凌晨两点,写字楼还有灯亮着;盐城的滩涂上,风电叶片呼呼转,一圈就是一度电,账单上实打实写着“绿电补贴”。
江苏人嘴毒,手却没停:环保志愿者凌晨四点去江边测排口;乡镇教师在抖音直播讲免费奥数;沭阳的花木老板把直播间搬进大棚,一边卖多肉一边教英语。
没人等救世主,大家边骂边干,像那句土得掉渣的本地话——“骨头里挑刺,也得把菜烧完。
”
所以别急着唱衰。
江苏的问题像太湖的蓝藻,一茬接一茬,可捞藻船也没停过。
等哪天苏北高铁不再绕路,工厂里00后肯多待一分钟,南京的早晨能拍出彩色的云,这条帖子自然沉下去。
至于现在?
先买个好口罩,再给娃多报个补习班,下班顺手投简历——江苏人的底气,就藏在“边吐槽边加班”的键盘声里,哒哒哒,一直没停。
来源:温柔明月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