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口博爱北路的骑楼老街,青砖叠砌的廊柱间仍藏着百年前的烟火气。其中一栋浅黄外立面已泛斑驳的骑楼,门洞上方阴刻的“1924”字样虽覆着薄尘,却仍被老街坊熟稔地唤作“书局”。这处建筑的过往,恰是海口近代文化从本土走向开放的缩影。
海口博爱北路的骑楼老街,青砖叠砌的廊柱间仍藏着百年前的烟火气。其中一栋浅黄外立面已泛斑驳的骑楼,门洞上方阴刻的“1924”字样虽覆着薄尘,却仍被老街坊熟稔地唤作“书局”。这处建筑的过往,恰是海口近代文化从本土走向开放的缩影。
据《海口市志》及1922年《琼崖民国日报》报道,当年曾赴日求学的海南知识分子王梦云,联合唐品三、李开定等七位乡贤,以约两万元银元股本,从琼山法院拍卖中购得温氏旧宅(今博爱北路48号),创办书局。
彼时海口印刷业尚处萌芽阶段,书局专程从上海购入多台商务印书馆铅印机,成为当时琼北少有的规模化印刷机构,开启了地方典籍与新知读物的批量传播之路。
这栋三层骑楼的布局,藏着民国书局的典型特质:一层临街设柜,摆放中小学课本与宣纸、湖笔等文房用品,满足日常文教需求;二层辟为阅览区,陈列从上海、广州转运来的《新青年》《东方杂志》等社科新书,成为青年接触新思想的窗口;三层则是机器轰鸣的印刷车间,除承接商号传单、公文印件外,更以重印海南地方典籍为要。
现存海南省图书馆的民国版《大学衍义补》(丘濬著)、《备忘集》(海瑞著),扉页均清晰标注“海口博爱北路书局承印”,这些典籍通过琼北水路、陆路销往全岛十三县,走进学堂与书院,让本土文化典籍得以广泛传承。
1939年2月10日,日军登陆海口,这栋骑楼被强征为“陆军报道部”,印刷设备遭拆解损毁,大量铅字被铲出熔炉,改铸为军用弹壳,书局就此停办。
1945年抗战胜利后,唐品三从内地返琼,试图筹资重启书局,却因战后物资短缺、印刷设备难寻,重振计划终成泡影。
1951年,依据国家对私营文化机构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书局资产并入新华书店海口分店,原建筑则划归地方单位,先后作为“海南农垦二所招待所”“海南博爱旅业有限公司”使用,功能在岁月中几经更迭。
1989年,建筑因内部电线老化引发火灾,木质楼板、楼梯烧毁殆尽。
后续重建时,为保障安全改用混凝土结构,外立面上原有的南洋风格灰塑(花卉、卷草纹浮雕)未能复原,仅留存门洞上方的“1924”刻字,以及第三进天井角落堆放的四十余块铅版。
经海南省博物馆文物专家鉴定,这些铅版确为民国时期印刷《琼山县志》的活字版,其中一块仍清晰印着七号召宋体“琼州俗尚质朴”六字,成为当年印刷工艺的实物见证。
如今,据海口市工商登记信息及地方文旅资料显示,这栋骑楼仍属海南博爱旅业有限公司经营范畴,一层部分区域用于日用百货租赁销售,廊柱下偶有往来旅客驻足,老街特有的三轮车、电动车穿梭其间,铃声不时掠过青砖墙面。
唯有午后阳光斜切过骑楼走廊,将天井里的铅版映出浅影时,石缝间仿佛还飘着淡淡的油墨味,与街面的生活气息轻轻碰撞。那一刻,百年建筑的过往与当下悄然重叠。人们仍能透过“1924”的刻痕、残存的铅字,触摸到海口第一次借由书籍与外界对话的温度,而这段藏在砖瓦与铅字间的记忆,也成了老街最厚重的文化年轮。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