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蔬菜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丰台全产业链解决“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4 08:15 1

摘要:“我国蔬菜产业规模庞大,种植面积达3.4亿亩,产量8.4亿吨,占食物总产量的40%。但存在人均每日蔬菜摄入量不足、高品质蔬菜需求缺口扩大的矛盾。”

“我国蔬菜产业规模庞大,种植面积达3.4亿亩,产量8.4亿吨,占食物总产量的40%。但存在人均每日蔬菜摄入量不足、高品质蔬菜需求缺口扩大的矛盾。”

“蔬菜种业市场呈‘阶梯式’规模分布,2020年种业市场规模200亿元、种苗2000亿元、种植业2万亿元,且以十倍量级递增。”

“设施装备国产化水平显著提升,从2016-2017年依赖荷兰进口,如今国产化率超80%。”

9月11-14日,第三十二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在京举办,丰台分会场带来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包括京津冀优质特色蔬菜品种对接洽谈会、蔬菜种业及设施农业发展论坛、蔬菜种业企业家专场论坛、北京种业成果品鉴会、蔬菜种业交易交流活动,以及功能性野菜展示等。

种业大会源于丰台,也成长于丰台。据不完全统计,本届大会上,共有20多位海内外专家报告研讨,500多家企业参会,会期种业科技成果转化32项,交易金额共3.76亿元。在国家种业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活动聚焦蔬菜种业创新发展,是落实种业振兴战略部署、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的生动实践。

活动现场

蓬勃生机

蔬菜种业科技市场双驱动

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许勇指出,推动蔬菜种业与设施农业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不仅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端牢“中国饭碗”、促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举措。

北京作为我国蔬菜种业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具有显著的区域、科技、市场及政策优势。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二级巡视员李增明表示,北京将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开展机制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加快选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广适性强、适宜机械化生产蔬菜新品种,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蔬菜种业创新领军企业,进一步巩固北京蔬菜种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作为首都种业的重要集散地,丰台区种业底蕴深厚、优势独具。中共丰台区委副书记、区委党校校长蒋达峰介绍,近年来丰台区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种智产业链”,推动种业向智能化、精准化不断迈进。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市场竞争加剧,京津冀蔬菜产业面临 “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三大核心痛点,活动同期举办京津冀优质特色蔬菜品种对接洽谈会。据统计,会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黄瓜品种协同发展联合体签约金额5000万元,冰激凌水果萝卜签约金额2000万元,“食辣味不辣无辣更欢”珊瑚椒供应链签约金额3000万元,功能性野菜种苗与环京蔬菜基地签约金额1600万元,品牌口感番茄爱孋香与电商平台签约金额8000万元,“加多果”品牌西瓜产销签约6000万元。

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许勇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二级巡视员李增明

中共丰台区委副书记、区委党校校长蒋达峰

丰台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戴伟明主持丰台分会场开幕式

京津冀优质特色蔬菜品种对接洽谈会现场

多维堵点

蔬菜种业链条有待升级

蔬菜种业在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当前蔬菜种业在核心发展环节面临三大问题,直接影响育种效率与品种竞争力。”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科研管理办公室主任杜和山指出,一是种子资源不足,优异资源储备有限;二是育种技术不强,分子育种水平落后于国外,且存在“一因多效”“连锁累赘”“标记不可靠”等技术痛点;三是种子种苗质量不高,品种雷同现象突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张兴平指出,未来产业将朝着精准化、智能化和全链条协同方向演进。

设施园艺产业作为蔬菜种植的重要支撑,同样面临不少难题。首农集团北京翠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新旭指出,设施园艺产业当前面临品种依赖进口、病虫害防控压力大、智能化装备落地不足等核心问题。威马米可多亚洲区负责人周勤在对话访谈环节指出,当前胡萝卜等蔬菜产业面临着人工成本不断攀升的严峻挑战,且未来劳动力紧缺的状况可能加剧,甚至出现“无工可用”局面,而全程机械化水平较低,进一步增加了生产压力。

在市场流通环节,打造农产品品牌面临诸多考验。新发地市场常务副总经理顾兆学从流通端破题,他提出打造农产品品牌须具备规模、技术、品质等12要素,既要讲好品牌文化故事,也要通过诚信营销、细致服务增强客户黏性,让“好产品”真正卖出“好价钱”。

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一直是业内关注的重点。青岛优岳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李秀丽表示,登记是强制性市场准入,保护是自愿性权益保障,二者既相互独立又协同发力。2025年新规实施后,品种登记需提交DNA检测报告,保护范围从繁殖材料扩展至收获材料。部分企业对新规适应不足,在申请材料规范、品种名称统一性维护等方面存在短板,难以有效筑牢创新成果“防火墙”。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张兴平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科研管理办公室主任杜和山

首农集团北京翠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新旭

青岛优岳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李秀丽

新发地市场常务副总经理顾兆学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宋维波主持蔬菜种业及设施农业发展论坛

中国蔬菜协会副会长、种苗分会会长、天津德瑞特种业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马德华主持蔬菜种业企业家论坛

对话访谈:全球蔬菜种业创新引领与破局之道,由海泽拉启明种业(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其明主持

应对策略

以技术创新与精准施策破题

面对蔬菜种业发展中的诸多痛点,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纷纷提出针对性应对策略,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结合精准化、智能化手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研究员张兴平建议,要加强基因编辑和全基因组选择等技术应用,挖掘野生种优异基因,拓宽遗传资源,突破杂交育种瓶颈;并推广智能育种机器人和AI辅助筛选技术,构建高效育种工厂模式,降低成本和周期;同时,深化产学研合作,开展定向人才培养,弥补技术型育种人才缺口;此外,要改良地方特色品种,强化抗性与品质,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并建立市场反馈机制,推动品种精准对接需求,助力乡村振兴。

“智能育种需聚焦核心基因,实现‘精准微调’而非剧烈改造。”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许操提出“环境智能作物”概念,即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让作物在顺境时高效增产,逆境时稳定产量。其团队通过优化“源库关系”,在番茄中敲入温度响应元件,实现高温下减产损失减少20%-35%,正常条件下增产50%;类似技术在水稻中也有效解决了高温秃尖问题。

巴斯夫蔬菜种子大中华区作物经理刘振国指出,当前种业发展正处于关键转型期,数字化与智能化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未来农业将实现数据驱动决策、智能替代人工,推动产业效率质的飞跃。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资深技术总监张盛军表示,AI+农业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全产业链的智能重塑。张盛军展示了AI赋能农业的实践,即通过“智能装备+软件平台+AI算法”,构建从种质资源保存、育种加速到生产管理的全链条解决方案:无人机巡检、AI眼镜农事指导、病虫害智能识别等技术,让农业从“看天吃饭”转向“知天而作”。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蔬菜病害防控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李宝聚介绍,蔬菜病害检测已从传统经验判断、显微镜观察,升级为基于核酸的智能装备检测,1小时内可完成诊断,准确率100%,单台设备成本约1万元,单次检测仅需二三十元。他强调,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结合,才能精准保障种子健康与作物安全。

赤峰和润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常瑞青强调,“种苗是种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试验示范是产业前端的‘瞭望塔’。”他指出,未来设施蔬菜种苗产业将向“精准化服务+标准化育苗+全链条协同”方向发展,必须贴近农民需求、穿梭于大棚之间的“在地化服务”,才能让好品种真正转化为好收成。

李新旭建议,未来发展需聚焦降本技术融合,品种与病虫害攻关,推动“工碳农用”,并整合多环节构建全产业链模式。

会上,北京 “AI育种⼤模型”创新协同发现联合体正式揭牌,多家企业进行“北京丰台标准化蔬菜种苗研发展示交易中心”合作签约。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蔬菜病害防控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李宝聚

赤峰和润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常瑞青

北京 “AI育种⼤模型”创新协同发现联合体签约仪式

“北京丰台标准化蔬菜种苗研发展示交易中心”合作签约

协同发展

全球合作与产业联盟共促高质量前行

“全球种业协同,是应对挑战的唯一出路。”国际种子联盟植物检疫事务经理Rose Souza Richards表示,蔬菜种子产业是全球性产业,从育种到生产、加工、流通需多国协作,但各国法规差异、标签要求不一等构成贸易壁垒。她呼吁加强全球合作,制定科学统一的植物检疫标准,推动基于科学的法规协调,保障种子跨境流动效率与安全。

蔬菜种业发展,需要产业上下游的深度联动,通过构建协同体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会上,中国辣椒种业联盟揭牌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68家龙头企业构建“育种-种植-加工-流通”协同体系,助力辣椒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中国农业科学院茄科蔬菜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蔬菜花卉研究所辣椒课题组组长王立浩表示,未来辣椒产业将向品种优质化、产业链协同化、行业规范化方向发展,优质抗病品种、设施专用品种、加工定制品种需求将持续增长,同时产业链各环节融合加速,行业组织在标准制定、资源整合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在协同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李秀丽建议,企业把握“宽限期”“过渡期保护”等政策窗口,规范申请材料、维护品种名称统一性,通过法律手段筑牢创新成果的防火墙。

威马米可多亚洲区负责人周勤表示,市场对高质量杂交种的需求日益旺盛。企业应持续关注种植端和消费端,培育出满足不同需求的品种,例如为加工企业培育不裂口、耐储存的品种,为商超培育多样性、符合消费者喜好的品种。

如今行业存在特色好品种短缺问题。荷兰安莎种子集团王瑞芳指出,随着消费者对蔬菜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品种的稳定性和合理定价成为关键。此外,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平衡产量与品质,避免陷入单纯的价格竞争。“要携手行业内其他企业,共同营造良性的竞争环境,推动整个种业健康发展”,王瑞芳说。

瑞克斯旺(中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客户经理/北方大区经理席超强调,技术创新离不开长期稳定的投资。企业不能只图一时,而应把眼光放长远,以10年、2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跨度来布局科研投入,摒弃对短期效益的过度追逐。

“只有持续投入,才能为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让研发工作得以稳步推进。”席超表示,在育种方向上,要加强对观赏性状基因的研究,借助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进一步提升蔬菜在外观、色泽等观赏方面的特性,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比如培育出外形更美观、颜色更鲜艳的蔬菜品种,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国际种子联盟植物检疫事务经理Rose Souza Richards

中国农业科学院茄科蔬菜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蔬菜花卉研究所辣椒课题组组长王立浩

中国辣椒种业联盟揭牌成立

商业展区多家企业参展

北京种业成果品鉴会“丰台种子会突出贡献奖”颁奖仪式

多家企业分享在丰台的种业故事

作者|农财君

摄影丨吴秒衡

视频 | 李池慧

文案 | 陈迎

出镜 | 陈迎 刘晴

编辑丨农财君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来源:农财网种业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