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里的“隐形住客” 出现这些症状需警惕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5 08:45 2

摘要:这个藏在胃里的“隐形杀手”,全球感染率超50%,我国更是高发地区。

胃里的“隐形住客”

幽门螺杆菌

体检报告上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是什么意思?

家里老人总用嘴给孩子喂饭,会不会传染?

感染后一定会得胃癌吗?

在消化科诊室,关于幽门螺杆菌的疑问总能排起长队。

这个藏在胃里的“隐形杀手”,全球感染率超50%,我国更是高发地区。

今天,陕西疾控就用科学视角,全方位解读幽门螺杆菌的“前世今生”。

能在胃酸中“安家”的特殊细菌

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Hp)的特殊之处在于能在强酸性的胃液中存活。

多数人感染后数月至数年都毫无察觉,但胃黏膜的损伤却在悄悄进展。

数据显示,感染Hp后,约70%会发展为慢性胃炎,15%-20%出现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1%可能最终进展为胃癌。

一人感染,全家“中招”

揭秘Hp的传播链条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能力远超想象,其传播途径与我们的生活习惯紧密相关,这也是它呈现“家庭聚集性”的核心原因。

最主要的传播路径:口-口传播

•共餐风险:不分餐、共用餐具时,感染者唾液中的Hp会通过食物传递给他人。一项研究显示,家庭中共餐且不使用公筷的人群,感染率比分餐制家庭高3倍。

•“口喂”隐患:家长用嘴咀嚼食物后喂孩子、用嘴试奶温等行为,会直接将病菌传给免疫力较弱的儿童。我国3-5岁儿童Hp感染率约15%,很大程度与这种喂养习惯相关。

•亲密接触:接吻、共用牙刷等行为也可能导致Hp通过唾液传播。

不可忽视的粪-口传播

Hp会随感染者的粪便排出体外,若污染水源、食物或餐具,健康人接触后可能被感染。比如:

•饭前便后不洗手,触摸食物时将病菌带入口腔;

•饮用未经过滤消毒的井水、河水;

•食用未洗净的生食(如蔬菜、水果),尤其是被污染的根茎类作物。

值得注意的是,Hp在体外环境中生存能力较弱,一般离开人体后数小时便会失去活性,因此传播多发生在密切接触的日常生活中。

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这些症状可能是Hp在作祟

感染Hp后并非全无踪迹,当胃黏膜损伤到一定程度,身体会发出这些信号:

反复胃痛

反酸烧心

顽固口臭

食欲下降

但要警惕的是,约70%的Hp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等到出现严重不适时,胃黏膜可能已发生不可逆损伤。因此,主动筛查比等待症状更重要。

4种检测方法对比

哪种适合你

目前临床常用的Hp检测方法各有特点,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项目碳13/碳14呼气试验(推荐)胃镜检查+病理活检血清学检测(抗体检测)粪便抗原检测优势无创、无痛、准确率达95%以上,20分钟即可出结果,适合所有人群(包括儿童、孕妇)不仅能查Hp,还能直接观察胃黏膜有无溃疡、萎缩、肠化等病变,适合有胃痛、反酸等症状的人群。简单快捷,不受药物影响,适合大规模体检筛查。无创,适合不配合呼气试验的婴幼儿。注意检查前需空腹3-4小时,1个月内未服用抗生素、奥美拉唑等抑酸药,否则可能出现假阴性。属于有创检查,存在一定不适感,且可能因取样部位局限出现假阴性。无法区分是现行感染还是既往感染(感染治愈后抗体仍可能阳性),不能作为治疗后复查的依据。准确率略低于呼气试验,受粪便样本质量影响较大。

科学治疗

四联疗法如何“精准除菌”

一旦确诊Hp感染,规范治疗是关键。

目前临床公认的“四联疗法”是国际推荐的一线方案,具体为:

2种抗生素 + 1种质子泵抑制剂(PPI) + 1种铋剂,连续服用10-14天,根除率可达80%-90%。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1.足疗程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擅自停药还可能导致Hp产生耐药性,增加后续治疗难度。

2.警惕副作用:可能出现口苦、腹泻、大便变黑(铋剂引起,属正常现象),若出现皮疹、严重呕吐等过敏反应,需立即停药就医。

3.复查时机:停药4-8周后做呼气试验复查,过早复查可能因药物残留出现假阴性。

4.全家同治:若家庭成员同时感染,需同时治疗,避免交叉反复感染。

预防大于治疗

5个习惯筑牢“防菌墙”

Hp感染可防可控,做好这几点能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1.推行分餐制:家庭用餐使用公筷公勺,聚餐时更要注意餐具分开;儿童建议使用专属餐具,避免与成人混用餐具。

2.杜绝“口喂”陋习:家长不要用嘴试食物温度、咀嚼后喂孩子,可用手腕内侧试温或使用温度计。

3.做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用肥皂洗手,尤其照顾婴幼儿前;牙刷定期更换(建议3个月一次),避免放在卫生间潮湿处。

4.注意饮食安全:生熟食物砧板分开,蔬菜、水果洗净后食用,饮用水烧开后再喝,避免生食刺身等可能被污染的食物。

5.高危人群定期筛查:建议20岁以上成年人每2-3年查一次;有胃癌家族史、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已出现胃部不适者,应每年筛查一次。

陕西疾控温馨提示

幽门螺杆菌虽“狡猾”,但并非不可战胜。

它的可怕之处不在于致病性有多强,而在于我们对它的忽视——从无症状的潜伏到引发严重疾病,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

主动筛查、规范治疗、做好预防,就能让这个“胃里的不速之客”无处遁形。

来源:西安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